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各界热议

共建共创共享共赢 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2024年06月04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产学研联动和原始创新不足、产业协同分工不明晰、区域融合欠深入等问题。高水平建设大湾区应依托“产业+科技+金融”发展主线,以“共建共创、共享共赢”四大引擎推进,聚焦兴产业、强创新、促协同、扩开放,激活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加快建成世界级湾区。

  世界级湾区具有海洋特征、创新引领、高度开放、集聚发展、宜居宜业的特点

  在工业化、全球分工和跨国贸易的驱动下,湾区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据世界银行的调研数据显示,全球有约60%的经济体量来自于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世界级湾区在本质上是以港口交通为基础、以创新要素为驱动、以全球分工协作为核心、以开放和创新为基石的外向型经济形态,具有海洋特征、创新引领、高度开放、集聚发展、宜居宜业的特点。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广东9个城市和港、澳2个特别行政区,陆地面积达到5.6万平方公里,在世界湾区中拥有最大的经济腹地。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位列第三,增速领跑达到4.4%,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远低于世界三大湾区,经济生产效率有待提升。从产业结构来看,世界三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75%,而粤港澳大湾区仅为66.1%。在航运市场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最高的机场客运量,机场货运及航空邮件量与港口货柜吞吐量也领先全球。从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旧金山湾区是“科技湾区”,聚集了世界知名高校与互联网巨头;纽约湾区是“金融湾区”,聚集了成熟的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东京湾区是“综合工业湾区”,拥有日本1/3的经济体量,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发达。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金融、航运、制造业、互联网等产业的全球创新发展高地,形成“产业+科技+金融”的发展格局,借鉴世界三大湾区的建设经验尤为重要。

  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经验借鉴

  世界一流湾区注重科创能力增强。科技壮骨,创新强肌,世界一流湾区的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资源缺乏整合,尤其是科教创新体制机制滞后,产学研之间的联动不够密切。因此,进一步增强科创能力,成为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当务之急。

  世界一流湾区注重产业体系建设。分工协作,产业兴湾,世界一流湾区的建设离不开产业体系的建设。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湾区经济的一大特征,明确各区域的产业分工是湾区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在产业集群、产业分工与产业布局等方面与世界一流湾区存在较大差距。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阶段,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港澳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优势。

  世界一流湾区注重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协同,互融互通,世界一流湾区的建设离不开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湾区城市群的协同旨在打破城市间的壁垒,将湾区内各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发展。世界一流湾区重视统一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管理,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跨界协调机制。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发展质量虽然还不够高,但区域融合度正在不断提高,因此,应以国际湾区为借鉴,促进城市群的软硬联通与市场一体化,加快大湾区的协同发展。

  世界一流湾区注重开放水平提升。发挥优势,开放包容,世界一流湾区的建设离不开开放水平的提升。沿海港口群给湾区带来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开放程度的提升能够为湾区经济集聚效益、降低成本。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应充分发挥大湾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与经济发展优势,将其打造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

  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支点

  兴产业:集群发展、协调高效,筑牢“共建”新根基——高效益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是高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一方面,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完整齐全,要夯实先进制造业根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引擎,建设世界一流现代服务业,同时凸显海洋经济亮点。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安全可控,要提高供应链产业链韧性,打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组合拳,培育强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优质企业,补全产业链薄弱环节。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引领国际,新兴产业要“强筋健骨”,传统产业要“脱胎换骨”,以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占领产业链制高点,提升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大湾区产业协调高效分工与合作。基于各区域产业基础精准定位各城市产业体系,错位布局、协调发展,避免产业结构趋同化竞争。香港巩固提升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澳门发展休闲旅游,建立文化交流中心;广州坚持制造业当家,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圳作为科技创新高地,助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东莞、佛山等制造业中心向智能制造升级,重点推动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珠海持续发力智能家居和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

  强创新:科技引领、汇聚人才,吹响“共创”新号角——高能级平台。以关键领域和核心科技为引领,汇聚人才创新力量,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凝心聚力、深度融合打造国际科创中心。一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建立科学城、各类实验室和研究院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构筑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的科创平台。聚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重点方向,突破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精密仪器设备、生物医药、细胞基因等关键领域。二是开源拓渠引才、打造平台育才、完善环境留才。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搭建引进平台引才,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打造科创平台育才,出台人才优待政策、创新激励手段留才,以“引、育、留”建立高端科创人才队伍,构筑国际创新人才港,激发人才科创活力。三是创新主体协同合作,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借鉴全球湾区经验,设立大湾区产学研科创平台,激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优势,协同打造大湾区科创共同体,使产业优势与科技优势精准对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政府营造创新氛围、简化行政程序,打造成本低廉、制度完善的创新创业高地。金融机构注入金融活水,设立科技创投基金,金融资本与科技高度融合助力科研成果市场化、产业化。

  促协同:软硬联通、市场一体化,搭建“共享”新桥梁——高流通体系。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特点既是优势也是挑战,应牢牢把握差异化与一体化的辩证关系,促进大湾区互联共通。一方面,软硬联通,提升大湾区互联互通水平。基础设施“硬联通”是加速融合的基础,应完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跨江跨海通道布局,织密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打造“一小时生活圈”。规则制度“软联通”是深度融合的保障,应共建互融互通的“湾区标准”,探索在社会保障、法律规则、跨境金融、职业资格等多领域的规则衔接与先试先行,使跨境金融服务更加便利、跨境法律服务更加便捷、数据跨境流动更加迅速、专业人员执业更加高效。另一方面,破除要素流动障碍,推动大湾区市场一体化进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互联互通,需畅通人才、商品、资金、信息等要素流动,减少市场分割,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既要提高各区域要素密度以发挥比较优势,又要取消或放宽内地与港澳互通的资质要求、行业准入等限制,探索制度体系衔接,消除区域壁垒,构建区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扩开放:着眼全球、对标国际,开辟“共赢”新航路——高水平开放。当前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演变,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将大湾区打造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一是对标国际经贸规则,扩大标准规则等制度性开放。要从制度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领导者,从要素型开放转变为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增强在新兴领域和关键领域的话语权,形成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规则体系。二是打造国际金融枢纽,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支持香港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支持广州建设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和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支持深圳依托深交所建设更有活力的资本市场。扩大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拓宽境内外资本流动渠道,以市场开放、行业准入、产品创新增强大湾区金融市场的活力与吸引力。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放管服”改革,统筹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健全司法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有序竞争的市场秩序,营造大湾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麦均洪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