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各界热议

剑指世界一流,南沙科学城何为?

2023年10月17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10月16日,以“高标准建设南沙科学城 共同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主题的南沙观察家沙龙成功举办。与会嘉宾结合中关村等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南沙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的基础优势和发展前景,对南沙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路径模式提出意见建议。

  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南沙发展新优势

  用新质生产力赋能南沙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南沙科学城高质量建设。

  生产力现代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样也是内生动力和重要支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生产力现代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新质生产力正是推进生产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南沙应把人才优先战略作为发展核心战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新质生产力赋能发展,形成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南沙模式,推动南沙科学城建设。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依靠创新驱动是关键,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是生产力的跃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发展要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围绕产业、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

  实验室里的新技术需要通过新产业,不断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因而,面向新兴领域、面向未来产业、着力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

  当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丰富的“新”,正引申出深刻的“质”。

  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产业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

  如何形成、建立新质生产力?要以创新驱动带动整体发展,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此外,应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加快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另外,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符合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资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有赖于人的发展,培养造就一大批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沙是广州通往海洋的唯一通道,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区位优势独特、战略地位突出,先后被国家赋予建设国家新区、广东自贸区最大片区和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重大使命,具有“三区叠加”的政策优势,资金、人才、科技等经济生产要素加速在这里集聚。

  南沙应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并发展先进程度跃迁的新质生产力,以更高的发展效率和效能持续升级产业体系,汇聚产业资本,培育产业集群,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打造发展新优势。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当前南沙重要任务是留住生产力主体。人才是激活生产力发展的活跃因素,南沙还需在人才、高校教育等方面加大支持,加快城市配套规划建设,增强城市吸引力,留住创造主体。

  位于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与大湾区城市紧密连接,南沙应利用自身优势,打通与大湾区城市经济社会联系通道,同时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创新南沙产业发展生态,发展成为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样板,国际经济合作的桥头堡。

  (作者系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原巡视员、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名誉理事长 刘玉兰

  打造国际科创中心,需持续开发世界级产品

  目前国内主要有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南沙科学城则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发展重点承载区作为自身战略定位。

  如何才能成为国际科创中心?可以从其他国家国际科创中心的成功经验切入。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存在于德国、瑞士、奥地利、北欧和日本,以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为代表,称为网络化科技创新中心;一类存在于美国、英国,以美国加州硅谷为代表,称为创业型科技创新中心。

  网络化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创新发展水平高,是国际上相关产业最优质最高档产品的集中产出地。创业型科技创新中心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极强,在全球不断率先开发生产能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世界级新产品。

  总的来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核心的特征是形成了强大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等各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全球性引领力带动力。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尤其要尽快增强世界级产品的持续开发生产能力。要么能像硅谷那样源源不断开发生产世界级新产品;要么能向巴登—符腾堡州那样持续开发生产世界级优质高档产品。

  铸就世界级产品持续开发生产能力,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已经建立了全球最为齐全的工业体系,生产全球最为丰富的工业产品。但我国企业对于世界级优质高档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世界级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尤其缺乏。因此我们的创新必须铸就世界级产品持续开发生产能力。

  历次工业革命得以发生,核心是相关国家开发出了带动性大、渗透性强的世界级新产品。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电机、电动机和内燃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计算机、互联网等。这些世界级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使得它们的主要策源国成为世界强国。

  因此,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和世界级产品产出量应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评价指标。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仅要重视增加研发投入、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大量产出专利和论文,更要重视实现科技创新投入和成果的高效转化,尽快能持续批量产出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能持续大量开发生产世界级产品。

  (作者系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仲伟俊

  激活南沙科学城三维创新能力

  城市发展能级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要加快提升南沙科学城发展能级,促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中心。

  南沙科学城发展能级是指南沙科学城对于外部区域发挥集聚、策源和扩散作用的程度,包含经济、创新和服务三大功能。

  放眼全国,以北京、上海、深圳以及合肥4个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城市来看,共同点是高度重视营商环境的建设、高度重视产业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一个规划、高度重视创新平台的建设。

  南沙科学城如何建设国际有影响力的科学城,也是异曲同工。一是从定位的角度来说要明确三个定位,二是要从三个维度加强创新,三是五链融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资金链),以及提高三大动能和建设五维生态。

  首先,要明确南沙科学城理性城市的目标定位、创新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开放城市的关系定位。

  6月出台的《广州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明确了要将南沙科学城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的目标定位,这是作为理性城市的目标定位。此外,在开放城市的关系定位中,南沙科学城要增强协同、共创、竞合的作用。如,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含广州大学城)联合建立“三城一区”的合作机制。这里,与广州大学城的联动相当重要。

  广州大学城集聚了广州高校生,是科创人才集聚高地,在地理位置上,距离南沙科学城仅40分钟路程。地理上的靠近,将强化、推动两地科创资源的衔接与集聚。

  如何发挥好南沙科学城科技创新承载地、产业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示范地的创新城市功能定位,具体而言是激活南沙科学城三维创新能力,包括核创新力、流创新力和源创新力。

  企业核创新要发展以“小巨人”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群体,增强核创新力的水平。流创新通过数据赋能,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产业链纵向之间的知识流、人才流、信息流,还有产业链资金协同,将更多资源连通,提升企业的效率。源创新是搭建城区的高地(平台),汇聚国际高端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重要的是搭建平台,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当前南沙争取建立放宽市场准入试点是典型的实践。设立国家放宽准入市场试点,将引入大量国际高端资源在南沙集聚。

  激活创新活力的三个维度,从城市来说,要前瞻性抓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技术非常重要。南沙有六大未来产业孵化与四大新兴产业,需要不断动态迭代,所以也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战略性开展技术预见,鼓励企业制定创新路线图,同时深入开展政产学研、投资的合作。此外,要战略性抓产业创新、系统性抓生态创新,增强发展潜力与活力。

  促进南沙科学城五链融通,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要通过数字技术,搭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

  科学城创新能力、能效和能级提升是三位一体的。首先是能力提升,要布局大平台,南沙已有了基础。今后还可以通过延伸,建分中心的方式不断孵化、强化。

  南沙科学城要打造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城,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是未来,这是一条主流赛道,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要重视发展平台型企业,汇聚资源、辐射影响力。

  南沙,未来可期待。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广东省科技革命与技术预见智库主任 张振刚

  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需要抓住三个关键

  南沙科学城要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城,根据中关村目前的发展经验来看,需要抓住科技创新机构、关键环节以及人才这三个关键。

  一是抓创新锚机构,需要专注培养五大类型的科研单位。

  首先是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是国家战略科技培养的最重要力量,与领军企业高效关联互动、开展深入合作。

  除了国家实验室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全国重点实验室。每个国家实验室背后都有多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支撑,形成实验室体系。南沙面积比北京海淀大了近一倍,有足够的空间承载实验室建设,可以学习北京海淀打造全国重点实验室集聚区。

  同时,还要抓研究型大学建设,要在一流学科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校友网络建设上下功夫,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这些机构基本聚焦重要的前沿领域,以科学家为中心,在科研创新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是对传统研发机构的有益补充。

  最后,还要抓住科技领军企业的培养。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以及上市企业等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代表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二是抓好关键环节,需要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成果转化环节持续发力。

  在产业发展上,一般很难做到全产业链的布局,所以要抓好关键环节。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中关村出台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政策,以清华、北大、中科院为核心,在全国率先打造AI大模型集聚区,集聚50家大模型企业、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发布主模型35个。

  在成果转化环节,中关村做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和高校开展概念验证,对技术早期有没有商业价值、可能会用在哪些领域,进行概念验证。目前中关村和北航、清华、中科院以及北医三院都建了概念验证的中心,探索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先的一公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探索。

  三是抓创新关键人,要重点关注培养科学家、企业家、未来的创新创业者三类人。

  通过联合基金,培育未来的科学家。中关村与国家自然基金和北京自然基金合作,设立联合基金,凝聚了一批未来的科学家,引导基础研究探索,成果转化之后进一步跟投,形成一条完整链条。

  创新是企业家的事情,所以我们也特别注重培养未来的企业家。中关村推出“薪火共燃”计划,把初创企业的高管、技术人员集中在一起,他们提需求,我们设计课程,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不同行业的初创企业家聚集在一起,相互之间有沟通和交流,也会产生新的合作,扩展创新的网络。

  此外,还要找到有潜力的优秀创业者。科技创新,人是最关键的,需要找到科学家里有推动成果转化能力的人;以及中国比较缺的技术经理人,即懂技术又懂市场、又懂投资的复合型经理人,这些都需要我们扎实推进。

  (作者系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宋洁尘

  以十年为跨度周期规划南沙科学城产业发展

  科学城一个相对于传统科技园区的重要特点,就是高校院所资源的集聚。

  为什么还要发展产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使命。科学城主要为政府主导,最终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是现实的需要。科学城从起步开始建,需要大量资金,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产业是毋庸置疑的选择。

  那么,南沙科学城新兴产业发展该依靠谁?南沙科学城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是什么?南沙科学城新兴产业崛起需要多长时间?

  产业科技创新基础研究趋势是产业创新基础研究化。根据德温特专利数据库将按照其与行业的对应关系及数据可比性,分为了16类。根据数据,产业科技创新基础研究趋势整体来说都呈现增长状态。

  在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方面,科研院所对科学城来说是整个基础研究重要的主体。国家支持的基础研究,包括大科学发展的趋势,从实践讲,就像斯坦福对硅谷形成的重要作用。所以高校院所、大设施集群,是一个基本的科学城特征,南沙也不例外。

  但引进科研院所后,在成果转化方面,一个基本的事实是高校院所成功转化为企业是小概率事件,实际存活率不会超过20%。另外,大学的运营投入不仅仅是研发,还有日常的费用,意味着高校院所产生大体量公司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这对南沙科学城的发展意味着要重视企业在科学城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输出、技术输出、技术合作等方面创新生态基础性作用。第二在技术的输出方面,科研院所输出的技术更多是公共产品的属性,更有助于高速广泛应用。

  其次,南沙科学城新兴产业发展路径应该如何?

  这里总结了四个路径:一是本地高校院所衍生内源驱动。此路径优势是可以和本地高校院所进行更密切的互动,但是局限性在于本地发展资源所限,科研成果转化吸收能力较弱。所以只靠第一种路径是不充分的,需要再产生出第二种途径,比如产业技术研究院转化驱动。这条路径更多依托与外地高校院所共建的,这种情况更像一个孵化器,但是价值在于能够把企业聚集起来。第三条路径是优质科创企业本地化的发展驱动,这是目前应用比较多的,主要依靠外地较成熟企业总部或部分研发运营环节迁入,或将外地人才引入本地创业,常需要有吸引力政策或区位条件。一个企业,无论给予提供产地包括资金的政策支持,相对第一种情况来说,见效快、风险低,所以这个路径还可以进一步挖掘的,像投资招商、产业招商,和这条路径都是可以关联的。第四条路径是早期项目的孵化系统。

  对南沙科学城的发展路径来讲,单路径不够,需要多种路径的协同。硅谷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多路径模式。无论是高校转移需要依赖技术办公室,产业技术研究院本身,企业导入需要招商或者产业资本,这些都是需要有支撑一个平台网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需要加强的一点。

  除了路径,时间也是观察、规划一个科学城的重要维度。那么,南沙科学城新兴产业崛起需要多长时间?

  硅谷与中关村的发展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科学城重要的特点是高科技公司的集聚,高科技公司的形成一个是技术突破,一个是产业化。此前,日本基于700多个技术主题做了一个预测,预测技术实现到社会上实现需要多长时间,统计发现是要7年时间。此外,据相关材料显示,从公司成立到上市需要的时间跨度基本也需要七年—八年。

  所以南沙科学城需要做一个长期的规划预期。从科创项目、产业化的规律,至少需要规划以十年为跨度的周期。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乔为国

  科创成果转化更重要的是“人的转化”

  经常有人存在困惑:一篇很好的科研论文,为什么不能产业化。事实上,一个技术是需要有若干甚至几百个技术点形成,一个产品则是由若干个技术形成,因此一项技术创新离产品还差很远。

  所以靠一位科学家在某个技术上的突破实现产业化,成功率是极低的。科技成果转化并不容易,一项大学中诞生的科研成果或技术拿到市场上转化,需要弥补很多其他技术点,需要几百次迭代才可以大规模使用。

  因此,更重要是人的转化,要找到对的人,而且是掌握技术的人,他就可以带着技术走入市场,可以把缺的技术点补上,通过几百次迭代,让技术变成真正广泛的产品。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两条路径。

  一是产学研结合,企业有需求,科研人做出符合需求的东西。最理想的层面是这个企业已经站在华山之巅了,已经走进无人区,需要顶尖的大学帮他探索未知的知识,帮他找路,这是最理想的状况。更次一点就是提供一个成熟点的技术,再次一点就是希望直接提供一个成熟的产品。

  一个更有效的路径是掌握技术的人去开公司,从香港科技大学来看,虽然我们给很多企业提供关键技术,但是最关键的是优秀企业产品被全世界使用了,真正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

  那么谁是真正创新的主力军?是年轻的博士们;真正掌握技术的是谁?真正能动手做技术的人是谁?也是年轻的博士们。年轻的博士们有冲劲、善于学习、动手能力强,敢于“All In”,但没有资源和舞台。

  因此,产学研创新创业最理想的状态是年轻的博士站在前面,有初创公司,面向市场迭代产品,他们的老师站在后面,成为其背后的技术支撑。港科大诞生的了不起公司中,很多都是学生站前面,老师站背后。

  如何帮助这些年轻人?我们已有一个明确思路。

  首先需要为他们提供启动经费,并给他一个平台。依托这个平台为他们省了很多时间精力,还可以取得额外的资源。其次还需要打造开放实验室,降低高科技创业的门槛,实验设备往往都是上千万级别,小团队很难用得起。此外,我们需要找到真正懂企业的人去帮助他们,投早投小,帮助他们的项目启动。

  目前,南沙已在科技创新上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在我看来,也应该适当多投入一些资源在掌握技术、想在南沙长期发展的初创团队上,让他们依托目前科创平台去做进一步的研发,不断迭代产品,帮助企业成长起来,形成良好的正循环。

  (作者系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 高民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