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8日 来源:南方日报
4月27日,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期间,南方日报记者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主任陈建樾、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马戎、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陈奕平、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教授郝亚明4位专家,深入解读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言献策。
记者:立足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怎样的内涵和意义?
马戎: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展民族识别工作,但多数人仍将“民族”等同于“少数民族”,“中华民族”被虚化。
如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必须明确,凸显中华民族概念、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乎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陈奕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动荡复杂,存在种种意外和风险。对于中国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长远指导作用,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记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话语建构。在今天的语境下,我们应如何做好话语建构?
陈建樾: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西方逻辑认为国家应是单一民族建构。因此,我们要建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导的话语体系,既解决国内各民族共同利益的问题,也要发声告诉世界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
马戎:做好话语建构,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历史及当今发展现实结合起来。
记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社会合力。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郝亚明: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需要社会合力,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央顶层设计,同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支持理论工作者带头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透彻研究理论、深刻把握其内涵。
当然,我们还要对人民群众做好常态化教育宣传工作。我们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决策的理解和拥护,通过群众力量,全方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陈建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全国各族人民。未来,我们要通过更多方式,继续面向民族地区、面向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记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陈奕平:在这方面,我认为可以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一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推进不同地区及人群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各族群众共享大湾区建设成果,进而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同时,大湾区充分构建互动网络及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创建交流平台,形成了各民族互嵌式生存发展的局面。
(记者 姚昱旸 马立敏 实习生 张巽)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