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青年李卉茵:在湾区与昆曲结缘,冀中国传统文化“出海”

2024年07月23日 来源:南方+

[ ]

  “了解中国的山川风貌、文化、风俗习惯非常有意义。”25年前,澳门回归前夕,还是中学生的澳门人李卉茵面对着采访镜头说道。

  这番话仿佛丝线,冥冥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她联结。如今,她已经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会长、大湾区青年文化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澳门青年李卉茵

  李卉茵与戏剧、与昆曲的结缘,源于2005年。那一年,著名作家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澳门演出,海报上站在牡丹花中央的杜丽娘与柳梦梅吸引了她的注意。买票看完后,李卉茵深深被昆曲的美丽震撼,“看的时候胳膊上都在起鸡皮疙瘩”。2010年,在南京,她邂逅了自己的启蒙恩师,戏曲名家裘彩萍。

  对习惯讲粤语的人来说,学习昆曲就是在重新学习一门跨度极大的语言。李卉茵跟着老师一个一个字地读,一个一个字地记,还会录下老师的教学片段,反复地听。仅唱腔,她就学了三年:“昆曲素来有‘水磨腔’的称呼,你要慢慢磨,非常有耐心地去做这件事。”

  2017年,李卉茵在塞浦路斯中国文化周上,为塞国总统及中国大使演唱了一曲《游园惊梦》。2021 年,李卉茵代表澳门参加共青团中央主办的 “中国华服日” 并献唱。现在,她也经常在大湾区不同城市登台演出,化身“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牡丹亭》中主角杜丽娘。

澳门青年李卉茵

  李卉茵还在大湾区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深耕于新媒体行业,与不少来自港澳的IP签约,帮助他们入驻内地社交媒体之余,也努力将他们的产品推向海外。

  回看25年前的那段采访时,李卉茵感慨万千:“我觉得很幸福,或者说很幸运。25年后,我真的实践了当时的话,也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

  【对话】

  记者:你在大湾区、在澳门生活了很多年,为何会与昆曲结缘?

  李卉茵:我哥哥是一位画家,我很小的时候也会学画画、学毛笔字、学弹古琴,这些都培养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005年,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在澳门演出,我偶然间看到了演出海报,当时就被这种美深深地吸引了,买了很贵的票连看三天。其实当时我是听不太懂他们在唱什么的,但是真的美到我胳膊上起了好多鸡皮疙瘩,回来之后看了好多视频了解这个艺术形式。

  可惜的是当时澳门没有教授昆曲的老师。直到2010年,我到南京出差,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我的启蒙恩师裘彩萍,我才正式开始学习昆曲。

  记者:从讲粤语为主跨越到昆曲“水磨腔”,会觉得很难吗?

  李卉茵:会。昆曲所使用的语言已经没有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使用了,可能最接近的是苏州话。我一开始就好像在听天书一样,基本听不明白。所以刚入门的时候,我要跟着老师一个一个字地读,一个一个字地记,还会录下老师的上课内容反复听。刚开始的时候,我老师开玩笑说“卉茵,你的念白有点像一个外国人在说中文。”光是唱腔我就学了三年。

  戏曲其实很讲究“童子功”,但我从小就是一个肢体不太协调的人,可能做操都会同手同脚。所以学昆曲的时候,我更希望的是突破自我,慢慢地、很有耐心的去做这件事。

  后来,我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希望寻找到更多对戏剧、戏曲感兴趣的朋友。今年已经是协会成立的第三年,会员超过200人,还有超过 30位国家一级演员和梅花奖得主作为名誉会长和名誉顾问。

  我们一起做出了昆曲+话剧作品《梦影·牡丹亭》,带着它走遍大湾区,走向全国。还有讲述郑观应故事的澳门首部爱国主义沉浸式戏剧《郑家夜宴》。

  《梦影·牡丹亭》讲的是澳门的故事,即《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曾经来过澳门,看到很多澳门的风物,启发他去写牡丹亭这本旷世奇书。我们考究发现,这是真实的故事,汤显祖真的来过澳门,而且他在这里还认识了利玛窦。

  我们在澳门演出的时候,很多人都跟我说看了之后才了解了这一段历史。所以我觉得做这件事是很有意义的。

  昆曲和我的生活也有另外一种联系。我成立了一间新媒体公司。因为这个行业节奏非常快,可能你今天懂的东西明天就不适合用了。所以在这种紧绷的状态下,我可以用昆曲“水磨腔”,用这种“吴侬软语”作为很好的生活调剂。

  记者:可以介绍下你公司的情况吗?

  李卉茵:我十几年前就已经在澳门创业了。大概2016、2017年的时候,我在广州设立了分公司。其实我小时候在广州生活过,对这里很熟悉,机会也多。

  我们公司目前大约有100位员工,在澳门、香港和广东广州都有分公司,其中广州分公司目前有70—80位员工,业务包括品牌管理、新媒体的代运营等。我们还有供应链公司,负责电商发货,以及一个AI客服公司。所以围绕着互联网,我们的业务是相当多元化的。

  记者:你觉得昆曲、传统文化和新媒体公司有着怎样的联系?

  李卉茵:昆曲是很讲究留白意境的,舞台上道具很少,山、水、花,这些都在演员的眼里、动作里,就像国画的留白一样,给大家想象的空间。我现在很希望将昆曲带给我的这种美好感受传播出去、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这一年,我的公司签了很多个来自港澳的大IP,帮他们产品出海,品类包括陶瓷、保健品、药油等。我还和知名设计师合作,在广州落地了一间国风主题的茶室,冬天可以和朋友们在这里“围炉煮茶”,夏天可以欣赏到我们设计的中式小庭院的风景。

  东方美学这方面,我们有跟香港故宫文创空间合作。今年年底,藉澳门回归25周年的契机,我们会带着故宫这个IP中一些有趣的文创产品“南下”,在澳门做一个香港故宫文创空间快闪店。

  【文字】南方+记者 杨天智

  【摄影】南方+记者 张令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策划】王溪勇 赵杨 王海军

  【统筹】吴哲 谢苗枫 张由琼 王勇幸 李细华 区小鸣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