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8日 来源:南方日报
南沙未来如何发展,有了答案。
日前,《广州市南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前瞻描绘了南沙面向2035年的城市发展蓝图。
作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粤港澳全面合作新典范、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未来城市建设新标杆,南沙将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发挥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现代化国际化综合服务枢纽、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承载区和国家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等功能。
总规上新,湾心将如何重塑?从产业空间的协同再造到海洋科创的新质引擎,再到交通枢纽的时空重构,南沙未来城市模样愈发明了。
空间再造+发展协同,推动“精明增长”
城市空间应当更集中还是更松散?当前的主流城市规划观念支持打造一座更加紧凑的城市。
这延伸出一个重要的概念——“精明增长”理念,这也是南沙规划发展中要贯彻的重要理念之一。
今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力做强南沙重要增长极,将加快三大先行启动区等重点区块产业导入,推动海洋科技与装备、邮轮游艇产业集聚发展,推进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
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南沙将通过坚持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做精增量、做优存量,改变此前产业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的局面,并增强区域之间的协同联动,推动发展提质增效。
空间再造,做精增量、做优存量。
在南沙科创中心横沥生物医药产业园,占地400平方米、高21层的停车场将车位垂直叠加在一起,相对于传统的停车场,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实现了约15倍的车位数量增加。
这就是“精明增长”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具现。
根据新一轮规划,在土地配置上,南沙将有序盘活存量土地,战略利用增量土地,不断提升国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全面推进低效土地梳理和整治,促进开发建设提质增效、要素流动高效畅通、城乡发展空间紧凑布局。同时,南沙将积极推动传统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大力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的整治提升。
今年,南沙提出将加快推进六大产业园的建设,打造集工业生产、居住生活、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社区。
在空间发展策略上,南沙将以调整重构型为主、扩张型为辅,在城市重要地区和重点功能平台精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要素高效流动。增量规模将集中投放至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等重点平台和交通枢纽地区,与存量相结合,重点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布局。
发展协同,加快从地理中心向功能中心转变。
南沙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是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的交会点。随着各大跨江通道的建设,南沙正成为“缝合”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关键节点。
根据新一轮规划,南沙将利用珠江口100公里的“黄金内湾”,增强与湾区东西两岸重要平台的联动,实现区域之间的协同。
深化与东岸地区科技创新合作,南沙将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点前沿科学领域,加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协调、错位发展,携手创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强化与深圳、东莞等地区的科创成果转化合作,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升级发展。
此外,规划还提到,将加快构建与深圳证券交易所优势互补的“期货+证券”金融市场体系,共同打造大湾区股票债券发行平台和期货交易平台。
广州2049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了“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的“十六字方针”,其中将南沙定位为“未来发展核”,并提出“狮子洋增长极”的概念。
做强“极点”,新一轮规划中提出,加强南沙与番禺广州南站地区、长隆万博片区、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东部莲花湾片区等重点平台在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合作,打造大湾区现代产业集聚区。
以南沙科学城为核心,南沙还将积极联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天河智慧城、广州大学城等重点科创平台,助力建设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广州活力创新轴。
科创赋能+邮轮启航,点燃“蓝色引擎”
向海图强,是南沙的雄心。
近年来,南沙以做强“海港”为龙头,深入推进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以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为主导,以临港经济区为主要产业园区,为广州建设海洋强市按下“加速键”。
2025年南沙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力争海洋生产总值达530亿元,涉海企业达4800家。其中,发展海洋牧场设备、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新型海工装备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等,均被视作推动海洋经济做大做强的抓手。
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南沙的一大核心功能被定位为“国家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南沙将通过彰显海洋科技创新特色,面向深远海开发,进一步集聚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加强海洋领域交往合作,建设全球领先的海洋之城。想要在海洋领域做到全球领先,少不了国之重器的助力。
去年底,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南沙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助力南沙朝着“全球领先的海洋之城”的梦想更进一步。
新一轮规划锚定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建设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
根据规划,南沙将打造创新引领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引领南部海洋经济圈现代海洋经济创新发展。例如,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焦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南沙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南沙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孵化器等载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技成果。
海洋经济一大特色在于开放合作。在海洋城市林立的大湾区,加强海洋领域交往合作,共绘海洋未来蓝图,已成为南沙建设全球领先的海洋之城的必由之路。
2024年10月,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南沙举行。构建国际交往新平台,承办国际海洋论坛、大湾区国际航运论坛等国际论坛和展会,将成为南沙的新常态。未来,南沙还将加强与深圳在海洋装备、海洋能源等重点领域合作,与东莞滨海湾新区在海洋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南沙港区与东莞港协同发展港口航运、现代物流等功能等,更加密切与大湾区各地区的交流合作。
打造邮轮经济南沙样板,建设高品质国际邮轮母港枢纽。
邮轮产业被喻为“漂浮在海上的黄金产业”。近年来,我国邮轮与游艇产业发展强势,邮轮旅游热度持续走高。
在新一轮规划中,南沙将重点打造南沙湾商圈,依托南沙邮轮母港、南沙客运港等,打造邮轮经济南沙样板,全面提升南沙邮轮旅游的辐射能力、服务能级和消费体验,建设湾区滨海港口文化休闲水上门户形象的枢纽型国际商圈。
“爱达·地中海号”已于2024年12月在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成功首航,覆盖中国香港、日本、越南等热门目的地,这也标志着南沙新的“邮轮季”启航。“爱达·花城号”则于2025年1月完成全船结构贯通,预计于2026年底交付,2027年在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开启国际航线运营。
邮轮一响,黄金万两。为了建设高品质国际邮轮母港枢纽,服务好更多的境内外旅客,南沙将进一步优化南沙客运港航班,推动建设南沙国际邮轮码头二期,结合南沙游艇会共同拓展面向国际东南亚及日韩国际邮轮航线,建设成为全国邮轮始发港之一和水上休闲中心。
打造湾区交通中心,谋划“五通”新蓝图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体,那么交通就是这座城市的血液与命脉。只有构建起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城市才能健康运转,经济才能高质量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新一轮规划指出,南沙正以“五通”战略擘画交通新图景,将全面建成畅通南沙、贯通全市、直通湾区、联通港澳、融通全球的湾区重要交通枢纽,构建“大湾区30分钟优质生活圈”“全球12小时航空经济圈”“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从这一图景中,不难看出南沙由大湾区几何中心向交通中心、功能中心转型跃迁的坚定决心。当“硬联通”的立体路网遇见“软联通”的规则衔接创新,大湾区人民“心联通”的种子也已然被种下。
立体路网重构湾区时空。
打造具有滨海新城魅力的现代化都市,交通网络的优化升级是关键支撑。
突破现有交通瓶颈,构建起高效便捷的立体化交通体系,这不仅关乎城市内部要素的流动效率,更直接影响着南沙在大湾区乃至全球资源配置中的枢纽地位。
推动万环西路快速化改造、万环西路南延线扩建工程、大角山隧道、凤亭大道等建成通车,争取拉通市政道路约70公里……2025年南沙区政府工作报告对完善区内交通路网锚定了新目标。
而根据新一轮规划,以明珠湾为核心的快捷骨架路网正在构建,南沙将形成中心主城区“快速环路”,促进交通、产业、空间的融合发展,加强南沙与广州中心城区的高效直连直通。
近年来,伴随着庆盛站、南沙客运港、深中通道南沙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使用,一个直通湾区、联通港澳的交通网轮廓渐渐明朗。新一轮规划提出,要加快推动狮子洋通道广州段等项目建设,研究南沙至高明高速、穗深通道,争取实现南沙与大湾区主要城市60分钟互达、与大湾区其他城市90分钟互达。
此外,为了提升铁路枢纽能级,南沙站将成为跨境跨区域交通中心枢纽,支撑南沙枢纽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并形成以南沙站、庆盛站为核心的对外通道网络,基本实现与大湾区主要城市30分钟互达。
双港引擎驱动全球循环。
大港兴大城。作为“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点,南沙港区的繁荣与否,关乎到广州这座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
2024年,广州港南沙港区的成绩不可谓不喜人:集装箱年吞吐量达2080万标箱,吞吐能力跻身全球前十。已然成为国际枢纽大港的南沙港,正在引领大湾区世界级航运枢纽建设,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为进一步增强南沙港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新一轮规划指出,要加快建设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南沙港区五期,让南沙提速建成广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做强“海港”还不够,还要联动“空港”,才能更有效驱动南沙各类要素进入全球大循环。
南沙给出的答案是:共建共治共享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构建与大湾区主要机场的快速直达通道,45分钟通达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在重点功能平台,推动建设城市候机楼,提供异地值机、托运行李等服务,提升南沙航空出行体验。
2025年南沙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将明珠湾起步区超级场景打造成全空间无人体系和低空经济发展“强磁场”。新一轮规划同样提出,南沙将预留通用机场配套集散道路,推动空域灵活使用机制改革,并结合重点功能平台,探索高效便捷的跨区域直升机通航服务,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主要城市的联系。
当物理距离的拉近催生要素流动的质变,这片803平方公里的热土,一场前所未有的交通革新正在火热进行。未来的南沙不仅是地理中心,更是活力迸发的经济引擎,以“五通”新蓝图加速大湾区迈向世界级城市群的步伐。
从十大关键词
看十年后的南沙
关键词一:战略支点
聚焦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支点,以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为目标愿景,至2035年,南沙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携手港澳建成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成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二:湾区前台
以面向世界级湾区核心功能集聚和面向国际创新型人才需求的空间供给为导向,突出南沙作为湾区前台的战略价值,打造引领大湾区未来发展的现代化都市新核心。
关键词三:创新中枢
依托大科学装置,协同湾区网络化功能组织,南沙将突破系统边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专项行动,构建由广州中心城区—南沙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深圳大前海—香港北部都会区—香港中心城区组成的大湾区空间发展新中轴,对大湾区产业升级发挥核心引领价值提升作用,形成支撑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新中枢。
关键词四:区域融合
向北融入广州都市圈,开展穗港科教与产业合作;向南联动湾区一体化发展,打造黄金内湾合作试验区。这是南沙区域融合的两个扇面。
关键词五:海洋之城
建设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推进海洋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建设,南沙将集聚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技成果。
关键词六:未来城市
构建“1(全区综合实证试点)+3(三个技术集中集成示范区)”实证方式,南沙将持续推进未来城市建设。聚焦住宅(社区)、园区、公建、公园、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从“规划—建设—治理”全流程探索新理念、新技术、新场景在未来城市空间的应用。
关键词七:品质标杆
以打造“全球未来之城、岭南山海花园”为目标,南沙将全域城乡空间划分为山水都市风貌区、都市门户风貌区、多元宜居风貌区、科创智造风貌区、自然农业风貌区和港城协同风貌区六大特色风貌分区。
关键词八:航运枢纽
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南沙将通过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强化与港澳合作共建;拓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航运通道;升级江海大通道;完善陆海新通道;强化现代航运服务业探索调整扩大南沙综合保税区,加强与港澳合作开展航运金融、海事服务、国际船舶登记等现代航运服务;创新港澳通关模式,开拓国际航运市场,加快推进广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关键词九:城乡融合
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共享和产业协同发展。新一轮规划提出,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向镇街集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覆盖,推动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十:绿美生态
以“广州公园城市的示范区,大湾区向往的绿美生活圈”为目标愿景,南沙要构建蓝绿交融的“四心两片、多廊成网”的生态安全格局;以水为脉,构建联通山水、串联城乡、功能复合的“区域—组团—社区”三级生态廊道。
(撰文 张翊伟 余妍玲 任燚 统筹 余妍玲)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