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专题专栏 > 专栏 > 大湾区大平台

远赴西班牙、瑞士,前海出海招商释放什么信号?

2025年03月12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瑞士当地时间3月10日上午8时45分,一场以早餐会形式举办的中国(深圳前海)—瑞士(苏黎世)经贸合作交流会在苏黎世萨沃伊文华东方酒店举行。

  3天前,类似形式的招商推介会发生在西班牙马德里,吸引当地政府、机构负责人和金融、物流、制造、人工智能等企业代表踊跃参会。虽然当地气温较低,但会场内气氛热烈、暖意融融。

  而这只是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常务副局长黄晓鹏率队的前海代表团,远赴海外促进中西、中瑞地方经贸发展中的两场活动。数日里,代表团还密集拜访当地政企商代表,参观创新基地和国际展会,行程可谓争分夺秒、马不停蹄。

  事实上,近两年来,前海管理局按照“招大、招外、招战、招新”的招商思路,协同南山区、宝安区以及市直有关部门,面向海外招商的脚步明显加快,成为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主动破局之举和探索制度型开放、加速配置全球资源的关键路径。

  数据显示,2024年,前海货物进出口额同比增长四成以上,达7066.5亿元,规模创年度新高,占深圳市进出口总值约1/6。目前,前海已制定落实“进出口贸易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力争2026年推动货物贸易进出口突破万亿元,助力深圳打造高能级国际贸易枢纽。

  不断扩大的国际“朋友圈”

  2025年是中瑞建交75周年和中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此次为期7天的出海访问,前海招商团队分赴西班牙巴塞罗那、马德里和瑞士苏黎世,既是进一步推动经贸合作、精准招商引资,也是上月中旬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与西班牙巴塞罗那自贸区联盟签署合作备忘录的落地延伸。

  作为中国和西班牙开放发展的重大平台,两个自贸区都注重通过对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其中,成立于1916年的巴塞罗那自贸区是世界最活跃的自贸区之一,也是地中海沿岸最大的自贸区。

  双方合作基础扎实,在现代物流、跨境电商、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均有突破。根据合作备忘录,双方将通过“协同发展、产业互补、资源共享、扩大投资”,开展航运物流、新能源汽车、电子制造、供应链等多领域深度合作,推动双方互为企业投资、贸易的首选地。

  “我们愿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一起,发挥各自优势,以‘一带一路’建设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倡导的再工业化进程为契机,全面提升双边物流运输合作水平和工业4.0合作水平。”西班牙中央政府驻巴塞罗那自贸区代表佩雷·纳瓦罗说。

  黄晓鹏表示,前海是中国链接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最佳平台,与包括西班牙在内的欧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跨境流动高效便捷、经济往来密切,是其开拓中国市场的首选地。2024年,前海与欧盟进出口额70.2亿美元、增长17.5%。其中与西班牙进出口额2.6亿美元,增长25.7%,与瑞士进出口额6.3亿美元,增长29.7%。

  除此之外,前海招商团队还密集拜访了瑞中经济协会、西班牙华人法律协会、巴塞罗那官方商会等机构和西班牙梅迪播集团、丹诺德技术有限公司、西班牙Visiotech公司、汇丰银行苏黎世分行、瑞银集团、瑞士BRUSA公司、ISP集团、双丽集团等企业,并参观了巴塞罗那自贸区联盟,参加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展览——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记者注意到,这些企业均为行业龙头,比如丹诺德技术有限公司是全球数据管理、数据编织、数据集成领域的领导者,Visiotech公司是欧洲技术材料分销领域的领导者,瑞银资产管理是全球领先的资产管理机构,梅迪播集团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视听传媒集团之一。

  交流话题涉及金融、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国际展会、自贸区管理,以及出海平台合作和初创企业孵化平台经验等,均与当下前海产业和发展重点密切相关。

  “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拓展

  而这样的高规格出海访问如今在前海并不鲜见。近两年来,前海在“依托香港”“服务内地”基础上,明显加快了“面向世界”的步伐:

  一方面,含“世界”“全球”“亚太”“东盟”等字样的访问、论坛、路演、产业对接会等高规格外事活动举办频次已数倍于往年,成为外界近距离感受改革开放最新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和中国接轨国际的关键“桥梁”之一。

  另一方面,出海“双招双引”更为主动,足迹遍布新加坡、迪拜、印尼、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希腊、墨西哥、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等重点国家。

  这其中,既有前海官方单独组织的访问,也有与商协会合办的考察,更有与香港贸发局等港方政府机构联合出海的行动,足见各方在“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拓展上的迫切需求。

  事实上,2021年9月发布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已提出,前海到2035年要建成“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创新策源能力强、协同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

  而得益于“扩区”,前海不仅面积增大8倍,更拥有国际机场、港口码头、会展新城、海洋新城、保税区、制造业工厂等海陆空铁港“顶流”配置,多元化产业空间得以全面打开。

  方案发布翌年底,前海便举行全球招商大会,重磅启动“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和首批产业集聚区建设。

  前者是面向金融、商贸物流、信息、科技、文化创意、商务、航运、公共服务八类全球服务商发出邀请,招引、培育细分领域全球前50、中国前20的产业龙头企业落户前海。

  后者则为这些企业和产业打造集聚平台,并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精准化”的政策服务体系,现已有风投创投、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等18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在加速建设。

  这些举措均有力支撑了前海高质量“双招双引”。2022年至2024年,前海连续三年在全球招商大会上实现每年洽谈签约项目约40个、意向投资额均突破千亿元。截至2024年底,已集聚201家全球服务商。

  2024年7月25日,前海正式启动“深圳·前海e站通——深圳企业海外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全面整合发改、商务、贸促等部门“走出去”职能,集成150余家国际国内一流专业服务商,提供项目和企业境外投资备案、技术进出口备案、原产地证书签发、国际人才出入境等60类出海服务,致力于把前海打造成中国企业出海的首选地。

  目前,“深圳·前海e站通”已对接28家境外园区、覆盖28个国家,吸引注册用户1.4万余家,累计访问量超36万人次,提供国别投资政策法规专题报告200余份。

  构建全球价值链“前海节点”

  面对全球经济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多边贸易体制受挫等多重挑战,前海持续加大全球招商力度,精心打造出海平台,服务企业有序出海、有效出海、安全出海。在这一过程,众多企业也依托前海优势,深化国际化布局、开拓海外市场。

  比如,最早入驻前海的越海全球供应链已在美国、英国、印尼、越南等地布局海外仓网,为全球众多家500强企业提供一体化服务,助力中国品牌出海;国内领先的数字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商东方嘉盛拥有稳定和长期合作的国际客户,并在韩国、新加坡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和营运网络。

  全球前沿的智能影像科技品牌“影石Insta360”已连续6年在全球消费级全景相机市场位居第一,2023年销售额全球占比高达67.2%,产品远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注于消费级3D打印机的高科技企业拓竹科技则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设立办公室或办事处,进一步拓展欧洲和亚洲市场。

  “国家赋予前海‘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战略定位,这个‘枢纽’不是说‘香港走向内地’或者‘内地走向世界’的跳板,而是世界产业链、商贸链里的枢纽。我希望前海不仅仅是深圳的、广东的、中国的前海,更是世界的前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说。

  郑永年还建议前海联手香港,推动区域优势产业完全嵌入全球生产链,从而保持技术持续升级,实现产业链、价值链逐级攀升,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版的“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成为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具有数个大规模‘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是其保持经济先进性和竞争力的关键。如美国的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日本的东京湾区等,每年都吸引着世界上最优质的资本、顶尖的技术、高端的人才为其所用。”郑永年说。

  随着出海“双招双引”的频密,前海正通过制度创新、要素流通、产业协同加速“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开放,打造更具韧性的产业链,构建全球价值链“前海节点”。

  数据显示,前海已落户外商投资企业1.1万家,其中182家世界500强企业均在前海投资布局。2024年,前海实际使用外资266.5亿元,占深圳的60.4%;进出口总额实现7066.5亿元、增长42.4%。

  目前,前海管理局已联合深圳市商务局研究制定了“进出口贸易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提升外贸主体发展能级、强化外贸基础设施功能、优化完善货物贸易模式、营造一流贸易营商环境、开拓国际经贸市场”五方面提出35项具体任务。

  “深圳·前海e站通”也将加快平台建设,服务企业产品有序出海,包括建设中小企业海外服务需求数据库,全面收集全球采购订单信息;深化与拼多多、谷歌、亚马逊等链主企业合作,推动企业通过电商平台、独立站等畅通“走出去”渠道等。

  (记者 张玮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