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专题专栏 > 专栏 > 大湾区大平台

河套合作区:跨小河,开先河

2024年08月08日 来源:人民网

[ ]

河套合作区两个园区位于深圳河两侧。受访单位供图

  2024年8月8日,国务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河套规划》)发布一周年。

  一河两岸,一区两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以深圳河为界,由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园区、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园区构成,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

  登高俯瞰,深圳河波光粼粼,犹如一条美丽的缎带,将两个园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年来,河套合作区建设按下“加速键”,不断加强互利合作、创新应用、改革创新、完善生态,加快构建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向“世界级科研枢纽”目标迈进。

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科研工作场景。受访单位供图

  唱响深港合作“进行曲”

  8月5日,河套首班深港跨境直通巴士从深圳园区出发,途经“一号通道”,半小时左右便抵达香港科学园,为深港科研人员提供“点对点”便利通勤服务。

  上车点位于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这里是内地首个由港方主导运营、适用国际管理规则的科研空间,聚集着50多家香港企业、机构。园区里绿意盎然,现代化建筑矗立,不时有步履匆匆的身影穿梭其间。

  其中,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是入驻的科研机构之一。每周3天,该院多名香港团队成员会来到河套深圳园区,围绕车联网技术等开展测试。

  区位优势带来的不只是便利交通。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河套合作区都是极佳的“跳板”。

  “香港研发的技术,能在内地找到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我们也帮助内地合作伙伴拓展海外市场。”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将发挥好深港科创优势,不断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的科研合作与人才交流。

  深圳河两岸,香港科研实力雄厚,深圳产业完备度高,开展科创合作天然互补、意愿积极。地处两地之交,河套合作区发挥平台通道作用,打造大湾区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的枢纽。

  为营造优质的发展环境,河套深圳园区探索适用港澳审计准则,落地实施“双税优惠”。两地还首次共同开展公共政策研究,推出深港“联合政策包”,让科创项目和人才可以同时享受深港两地的政策支持。

  如今,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5所“世界百强”高校超13个重点科研项目,已陆续在河套深圳园区开展工作。不少公司以“香港实验+深圳研发+珠三角生产+销往全国”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产值从零迈入千万元级。

河套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平台(中煤科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受访单位供图

  构筑中试转化“生态圈”

  河套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平台,数台煤矿机器人正在进行轨道巡检、水仓清淤、井下搬运等场景测试。科研人员们“楼上研发、楼下验证”,在模拟矿井环境中反复试验,不断寻找潜在缺陷,快速完善工艺、迭代技术。

  “经过中试的产品,可靠性提高了15%以上。”中煤科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雷介绍,该基地已孵化出20余款煤矿机器人产品,同时还为铝镁、钢铁等特种行业的机器人产品提供测试平台。

  好不容易研发成功,生产、使用时却问题不断,经济损失难以估量——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的“最后一公里”,被视为创新企业的“死亡之谷”,投入巨大、惊险重重。

  中试平台链接科研与市场,通过小规模过渡性试验,降低创新成本与企业风险。《河套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实现从研发到工程化的中试转化,打造国际一流中试转化服务平台。

  今年6月,河套深圳园区10家中试平台集中授牌,其中4家已建成、6家正在筹备,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基本覆盖河套深圳园区重点布局产业。

  丰富的应用场景,满足了不同企业对技术验证的共性需求。如今,越来越多大湾区乃至全国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纷纷加入河套合作区“中试生态圈”。

  河套深圳园区发展署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出台中试平台支持政策,对组建运营提供全过程支持;依托已筹建产业园区,适当集中布局一批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探索设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中试引导基金;组建专业运营服务团队,提供国际化一流服务。

深港开放创新中心(河套科创中心)。受访单位供图

  耕好规则机制“试验田”

  今年6月,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数据交易周在河套合作区举行。数据跨境的前沿问题,成为会上热门话题。

  数据被喻为新时代的“石油”,数据流动已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2022年,深圳数据交易所在河套深圳园区揭牌,并实施全国首个数据跨境交易试点。

  目前,河套合作区已初步形成数据有序跨境流通的市场生态。深圳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赵亮介绍,截至今年7月,深圳数据交易所已完成跨境交易订单70余笔,跨境交易额超1.7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国两制三法域”的条件下建设的,没有先例可依。河套合作区“跨小河,开先河”,扫除制约科创协同的各种障碍,推动与国际规则机制“软联通”。

  要素高效“摆渡”,技术顺畅“过河”。经过“一号通道”直达香港,“白名单”科研机构人员便捷穿梭于深港两地办公室,沟通合作更加密切;通过“科汇通”试点业务,越来越多科研机构拿到了香港转入的境外科研经费,破解科研资金跨境难题。

  河套深圳园区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架起深港创业“过河者”创新合作、联动发展的“大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2022年底,河套深圳园区启动“揭榜挂帅”重大技术需求征集工作,推出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等五大科研管理创新机制,聚焦重大科研难题,与国际先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接轨。

  河套深圳园区发展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落实科研人员及物资便利通关、数据跨境流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税收优惠等政策,深入实施接轨国际的创新机制,构建与中国香港、国际全面对接的科研管理制度。

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集体亮相2024年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受访单位供图

  走出科创湾区“国际范”

  走进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WAA)展厅,国内外会员企业标识贴满墙面,桌上摆放着技术标准、白皮书等文件。实验室“测试中”提示灯亮起,工作人员正熟练进行产品性能检验。

  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的3层楼里,聚集“1+6”个组织,形成一个紧密相连、协同高效的创新社区。

  “我们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整合国际资源,贡献中国方案。”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UWA)深圳总经理焦洋表示。

  截至今年6月,聚集区已累计拟定标准138项,发表白皮书23项,测试认证237款产品,发展会员1700余家,为无线通信、超高清视频、智能计算等产业发展打开广阔空间。

  立足河套,面向全球。港澳及国际科技创新要素加速向河套合作区聚集,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数据显示,河套深圳园区已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创项目超160个,聚集440多家科技企业、1.5万名科研人才。其中包括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等8个重大平台,苹果应用研究实验室等8个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

  此外,河套深圳园区还设立“深圳市涉外涉港澳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河套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形成咨询、调解、仲裁、诉讼、公证“一站式”国际化法律服务体系等,为国际人才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一流服务和环境。

  深圳河畔,河套合作区建设发展日新月异,一座“世界级科研枢纽”加速崛起。

  河套深圳园区发展署署长曾坚朋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河套规划》,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加快推动园区建设提速增效,加快聚集科研战略资源,加快催生重大成果,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为深圳市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河套贡献。

  (记者 王星 刘森君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