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专题专栏 > 专题 > 河套合作区 > 各界反响

加快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深圳园区“30条”规划未来蓝图

2023年09月01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

  8月29日,国务院印发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公布。

  2017年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发合作区。随着《规划》落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的建设也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

  紧紧围绕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这一中心任务,《规划》共提出30条措施,重点明确了三大发展定位、两大发展目标、四大主要任务等内容。

  从发展目标来看,近期到2025年,深圳园区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展望到2035年,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协同创新的格局全面形成。

  河套合作区地处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和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汇点,面积约3.89平方公里。

  《规划》明确,立足深圳园区现有口岸设施分布、土地空间条件、区域建设基础,围绕发展目标和任务,主动衔接香港园区空间功能布局、建筑形态,构建“一心两翼”的总体空间格局。

  其中,中心区域包括福田口岸、皇岗口岸旅检区及周边生活区,规划建设国际高端科技服务枢纽,承担口岸综合服务和高端科技服务功能。西翼包括福田保税区,规划建设高端科研区和中试转化基地。东翼包括皇岗口岸现状货检区及其东北侧生活区,规划建设国际协同创新区和国际人才社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向记者表示,《规划》落地具有重大意义,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河套合作区发展战略的认可,表明国家大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加速国内外科研要素集聚

  河套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具有一河两岸、一区两园、跨境接壤、合作开发的独特优势。

  紧紧围绕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这一中心任务,《规划》明确了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三大发展定位。

  “《规划》提出的第一个发展定位‘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实际上是指我们需要保持科技创新、保持跟国际交流合作。”谢来风认为,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能闭门造车,通过深圳的“平台”作用,并借助香港的国际化效应,可以更好地跟国际机构进行科研合作,加速国内外科研要素在这里集聚。

  “而第二个定位‘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意味着河套合作区要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跟香港乃至国际最先进的科研政策规则对接,从而为我们国家推进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探索新路径。”谢来风称。

  举例来看,《规划》提出,基于深圳园区海关监管区域现有的管理设施和基础条件来看,可实施特殊监管,对科研人员先期采取“一线高度便利出入境”,对货物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等。

  “河套合作区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我们把前沿科学研究放在深港合作的最前沿去做,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主任叶德全如此说道。

  而对于第三个定位——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谢来风认为,这更为聚焦产业方面,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有望在河套合作区实现突破。

  目前,深圳园区已落地高端科研和产业化项目超过150个,集聚大批海内外院士专家和高端科研人才,形成了生物医药、人工智能、EDA工具研发、量子科技等科创集群。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创新载体方面,拥有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生物医药类创新载体近60家;科研机构方面,先后落户深圳市联影高端医疗装备创新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等5家科研机构和项目。

  国家级平台方面,落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项目;专业园区方面,已打造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二期),正在着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园三期等。

  深港科技创新协同进一步深化

  实际上,作为国家高度关注的内地与港澳重大合作平台,河套深港合作区两侧的发展步调并没有那么同步,深圳侧推进建设相对快些,而香港侧仍是奋起追赶的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要想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河套合作区必须打破“两个关税区、两种通关模式、两套监管体系”的制约,推动规则机制深度对接,构建深港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

  叶德全表示,前几年由于疫情原因,研发中心在深港合作方面遇到很多阻碍,今年研发中心开始加快速度,竭力加强深港之间的科研协作融合。

  从《规划》部署的四大主要任务来看,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赫然在列,包括便利科研人员进出、实施货物分线管理、创新科研相关资金跨境流动监管、探索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加快建立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与香港趋同的税负环境、实行国际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全面接轨国际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场准入制度等内容。

  在企业看来,“企业发展最关键的其实就是两点,一个是人才,一个是资金。当企业有了人才,自然就有发展,那么资金也就不会再缺,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希格生科创始人兼CEO张海生表示,《规划》的推进很好地弥补了企业发展需要人才和资金这两个难题。

  在人才方面,作为河套合作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代表,张海生认为河套合作区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

  他向记者表示,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来说,国际化的行业交流极为重要。随着科研人员、货物等进出逐步便利,将会吸引众多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落地河套合作区,从而以学术交流带动人才交流等。

  同时,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港籍创业青年代表何耀威也认为,政府提供的就业住房和生活补助等福利,以及创新创业支持措施,为科研人员和创业者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这些政策的实施让我们对参与科研的转化落地和商业化方案更加有信心。

  而在资金方面,《规划》提出,支持内地和香港创投资本共同设立创投基金,打造面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创投基金集聚地,发挥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优势,探索组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跨境双币早期母基金和系列专业子基金,投资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企业等内容。

  何耀威直言,科研确实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人力资源和专利认证等方面。“资金跨境流动和创投基金方面的措施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对风险的包容性,而科创基金的培育让企业更有信心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两地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合作。企业可以通过这些创投基金获取资金支持,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商业化进程。”何耀威进一步分析。

  (作者 欧雪)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