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与香港“双向奔赴” 湾区青年“创”出新天地

2023年07月03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七一”前夕,一片片红色的“旗海”飘扬在香港街头,巨型海报和宣传画在维多利亚港两岸亮相,张贴着“同心同庆,共创未来”庆祝标语的叮叮车在港岛行驶……处处洋溢着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6周年的喜庆气氛。

  和往常一样,早上7点多,香港执业会计师蔡仲豪从家中出发,乘坐跨境巴士经深圳湾口岸来到深圳前海。9点前,他准时踏入前海国际税务师大厦18楼的国正郑郑税务师事务所,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大厦以南,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一期的建筑群从高空俯瞰是一个繁体字“夢”。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今年4月,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跨过深圳河,越来越多香港青年来到前海追逐梦想。作为粤港澳合作的三个重大平台之一,前海“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年一个样,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一颗颗梦想种子飘落在前海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梦想孵化之地

  “前海是最适合的一片土壤”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北区,这里的港式风格建筑高低错落,铁制的楼梯连接其间,倚栏而立,仿佛走进了港片的拍摄地。

  去年7月开园以来,梦工场北区一期已入驻了5家创业加速器,Bays Work加速器便是其中之一。走进这个小天地,深绿色马赛克墙砖上,繁体汉字和粤语拼音组成香港地铁站名,让来过这儿的香港青年都不禁感叹一句:“好似搭港铁来返工。”

  香港青年郑思怡的微信签名是“一枚前海人”。而在2016年第一次到访前海时,这里还是一片陌生的土地,她用导航都找不到路。

  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简称《前海方案》)发布,为前海经济社会发展擘画更加美好的蓝图。同年,前海还推出了“港澳青年招聘计划”,鼓励港澳青年到前海就业、创业。

  “我感受到更大的机遇正在前海迸发,要加快脚步跟上大潮。”一年后,郑思怡投资的Bays Work加速器项目在梦工场北区正式开业,主要服务建筑科技、数字时尚与数字内容创造领域的成长型团队,通过空间运营为企业提供办公空间服务平台,并为企业提供工商服务、财税规划、创新投融资等专业服务,帮助它们走上发展快车道。

  贝氏韵律动是最早入驻Bays Work的企业之一。走进这片浅色治愈系风格的空间,香港青年陈欣蔚正在对学员进行培训。“我们机构在香港有15年经验。这套韵律运动,可以帮助患有多动症、专注力不足、发育迟缓的小孩重启大脑的发展。”她介绍道。

  “入驻前,我考察了内地多个城市,发觉深圳是适合我们发展的城市,而前海则是最适合的一片土壤,双15%的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力十足。”陈欣蔚说,经过半年的发展,她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希望通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让这样的训练造福更多家庭。”她说。

  如今,前海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梦想“孵化之地”。

  “梦工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办公场所、人才公寓,还能申请各类创业补贴。”香港设计师、元觉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邓卓越分享道。来自香港的前海主题派对文化团队于去年10月入驻,创始人周杰十分喜欢这里的开放办公区域,“打破了传统办公区域的条条框框,让人感觉很放松,让团队工作形式更加多样。”周杰说。

  目前,深港青年梦工场已累计孵化香港创业团队460个。

  越来越多的青年来前海干事创业。截至2022年4月,前海累计认定香港籍高端和紧缺人才835人次,发放9批次港澳青年专项扶持资金共计超1.5亿元。“港澳青年招聘计划”累计推动406名港澳青年在前海就业,同比翻两倍;在前海就业的香港居民达7562人,同比增长107%。

  为了让更多港澳青年在这里落地扎根,前海不断在制度创新方面探路,推出企业登记“秒批”,企业开办“一窗通”,外商投资“一口受理”平台……同时,通过“深港通—注册易”“深澳通—注册易”,港澳投资者可以在港澳办理前海商事登记,已有43家港澳企业完成登记。今年一季度,前海合作区实际使用港资11.85亿美元,占深圳比重达60%,拥有港资企业近万家。

  科技创新之地

  年轻人的创意在这里落地

  走进深圳市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两个三层白色矮柜,摆放着20余个外观各异的竞技格斗机器人。这家年营业额数千万元的创业公司,宛如一位钟爱机甲的热血青年的“秘密仓库:随处可见的机甲样式机器人,办公桌上散落着拼装零件、电路板、电焊工具……

  工匠社创始人招俊健正带领团队攻坚新一轮面向日本市场的海外众筹。他们推出的“钢骑机器人”最新一轮海外众筹效果超出预期,仅在预热阶段的第二天就收到100多封意向邮件。

  “我们是地道的大湾区企业——创始成员来自佛山,总部设在深圳,核心部件在东莞生产,在香港设立海外营销团队,通过开放大门走向世界。”招俊健说。

  2014年,招俊健和创始团队怀揣着“打造中国高达”的梦想来到前海,在创业大赛亮相之初便获得10余万元初创资金,令他们印象深刻:“在这里创业,只要你有好想法,就能获得支持。”

  彼时,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刚刚开园,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还未挂牌成立,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外发布还有5年。而工匠社已成为首批入驻的企业,种下梦想的种子。

  “那时的前海就像个大工地,到处都在修路,周边也没什么配套。”回顾起创业初期的时光,招俊健不禁感慨变化之大,“如今,我们的团队规模已扩大到最初的10倍,眼看着一批又一批团队入驻梦工场,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追寻梦想。”

  工匠社的机器人能够从图纸变为产品并快速迭代,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链条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工匠社团队正在为新一代产品进行技术攻坚,这厢,资深硬件工程师廖建华在设计软件上大展身手,调试新产品的集成电路;那厢,工匠社创始人之一、总经理关健泳驱车前往位于东莞的德晟科技有限公司与合作伙伴洽谈。在那里,第四代机器人的核心部件——马达舵机实现量产,性能不断优化升级。

  “我们花了三年时间研发攻坚,与东莞制造企业合作,大湾区完备的智能制造产业链为我们节约了生产成本。由于它具有极佳的操控性、灵敏度和抗击打特性,不仅可用于格斗机器人,还在制造业、物流等多场景广泛应用。”关健泳说。

  如今,大湾区正积极构建“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深圳前海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的重要一环,全方位鼓励科创,科技、资本、人才皆汇聚于此。

  同样是首批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团队,天空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研发的生命健康监测与人员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已应用于电力、基建、建设等多个工程项目,并获得多轮融资,“在这里我将idea变成产品,实现了创业梦。”该公司创始人姚震邦说。

  9年间,工匠社获得了腾讯A轮数千万投资,还获得了近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我们的年营收额从2016年的几十万发展到现在五千万,市值约11亿元,打开了三大洲、8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大门。在前海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无限可能。”招俊健说。

  制度创新之地

  “服务大湾区企业更高效便捷”

  位于深圳前海桂湾片区,全国首座以税务师命名的大厦——前海国际税务师大厦年初揭牌。走进18楼的国正郑郑税务师事务所,操着一口港普的蔡仲豪正在给内地同事培训,讲解香港“经优化的离岸收入豁免制度”,帮助同事掌握两地的专业知识。

  “成为联营税所的管理合伙人后,我负责日常的管理决策以及协调香港与内地的工作。”在新岗位半年,蔡仲豪遇到了不少挑战,不同的语言、习俗、制度,让他加速学习和成长。

  而在这家联营税所的创始合伙人郑康祥看来,“跨过深圳河去拓展生意”,是再寻常不过的选择。他拥有40多年内地与香港业务往来的经验,随着珠三角地区与香港商贸联动愈发频繁,跨境税务和审计业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然而,由于缺乏执业资格、港人不能在内地成立专业服务机构等限制,郑康祥的跨境业务一度阻碍颇多。

  “以前,涉及内地与香港两地的案例,我必须要先找到一个内地合作伙伴,大家谈妥了报价、合作方式、实施方案等,再一起为客户提供服务。不仅中间环节多、效率低,也不免会让客户有所担忧。”他说。

  联营税所的成立,见证了大湾区以前海为试点打破制度藩篱,迈向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2021年,《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执业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放宽了港澳涉税专业人士执业限制。郑康祥得以通过备案在前海获得执业资格,并与合伙人共同成立了国正郑郑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这也是深圳第一家深港联营税务师事务所。“有了这个身份,服务大湾区企业将更加高效便捷。”他说。

  “这是去繁从简、促进大湾区规则衔接的有益尝试。”深圳市税务局局长郭晓林说,此举既为港澳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有助于内地涉税服务行业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服务标准体系。目前,已有74位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办理完成跨境执业登记,7家联营税务师事务所完成行政登记并已实际开展业务。

  《关于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涉税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十八条措施》正式实施、《助推前海涉税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十五项举措》发布……在政策支持下,前海正加快推动港澳专业人士跨境执业从制度突破到实践突破,也为前海打造全国涉税服务业发展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以来,首批30余家全国知名涉税机构集中签约入驻前海涉税服务业集聚区。

  蔡仲豪发现,内地与香港恢复全面通关后,跨境涉税和审计业务显著增多,作为“桥梁”的联营税所,也迎来了发展好时机。他透露,目前联营事务所已有2名港澳籍合伙人获得内地的执业资格,团队共有约30人,下半年将进一步扩展至约40人,预计收入增长可达20%。

  不久前,在前海落地的进口企业境外“不落地购汇”支付货款业务,是十年来跨境人民币进口贸易结算的重大突破——这样的制度创新成果层出不穷,高峰期时,前海每3天就推出一项制度创新成果。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纵深推进“软联通”,把“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以前海为例,截至今年4月,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76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76项。

  开放之地

  背靠湾区,连结世界

  6月19日,“同心筑梦大湾区”深港青年组织交流活动启动,郑思怡和近30名来自前海和南山的青年一道,从深圳湾口岸出发,前往香港数码港、香港理工大学等地参访交流。

  她留意到,从7月1日起,“港车北上”即将实施,南沙庆盛站至香港高铁班次增加至7趟,“从香港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寻找商机更便利了!短短数年间,我见证了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的落成,这为跨境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郑思怡说。

  大湾区首个5G智慧港口妈湾智慧港开港、深圳机场获批全国首个航空货运短途驳运安保链试点……“海陆空”的打通让前海离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目标更进一步。

  得益于对外开放,前海这个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正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2022年,前海实际使用外资58.64亿美元,占深圳市的53.5%、广东省的21%。前海国际人才港累计服务前海企业1200余家,帮助400多家企业与上下游达成意向合作;累计服务国际人才超60万人次,高层次人才数量同比增加103%。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蔡仲豪深切感受到前海与香港的“双向奔赴”。

  在中集前海国际中心,他在一场企业资源对接会上被“包围”,企业代表争相向他咨询各种问题——“内地企业到香港设立分公司应该怎么做?”“香港企业到前海发展可以享受什么税收优惠?”“两地均有业务的企业应该如何处理员工税收问题?”

  “在前海,我们不仅能享受租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把更多资金投入到人才聘请,不断把事务所做大做强;同时集聚区带来的品牌效应,也让我们有机会接触更多潜在客户。”蔡仲豪说,事务所正推进深港两地税务人才双向交流计划,希望促成更多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机会。

  同时,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建设,让大湾区与世界的距离更近。

  “在前海,我们可以利用整个大湾区的创新产业链资源,同时用好香港、澳门平台,更加便利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招俊健不久前参加了澳门Beyond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第四代格斗机器人大放异彩,工匠社收到不少北美客商的合作意向。

  身在前海,背靠湾区,连结世界。梦想的萌芽在此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在全球竞争中展现澎湃生命力。

  (记者 唐子湉 曾美玲 张玮 蔡敏玲 曾子航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