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9日 来源:南方日报
站在中国首座国际仲裁大厦23楼向外眺望,华商林李黎(前海)联营律所主任舒卫东非常感慨。8年前,他在前海参与创办了中国首个联营律所,与港澳律师一起探索两种法律制度的融合。
“那时这里还没有一块土地出让,如今却已建成一座现代化新城,更让人看到中国法治全球化的未来。”舒卫东说。
作为首批入驻前海的总部企业,东方嘉盛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外贸进出口额多年均位居全国前十。“得益于前海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大力扶持,公司发展迅猛,未来希望继续扎根前海,与它一起共奋斗、同发展。”公司董事长孙卫平说。
在广东涂鸦智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付强眼中,前海的产业政策贴近全球化企业,解决真实痛点需求,并致力于引导产业生态体系的形成。“在智慧互联时代,无论是行业技术,还是商业模式,相信未来三五年的前海将全国领先,甚至全球领先。”付强说。
而这正是前海十年逐梦、筑梦给与见证者、亲历者的信心与希望。十年来,前海始终牢记嘱托,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战略定位,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要地、全球投资热土。
特别是《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正式发布,明确前海合作区从14.92平方公里扩大到120.56平方公里后,深圳市委、市政府更是举全市之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推动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实现良好开局。
数据显示,今年1—9月,前海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5.2亿元,增长3.3%;实际使用外资45.2亿美元,增长16.9%,占深圳54.1%、全省20.9%、全国2.9%;前海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1634.44亿元,增长49.1%。
依托香港
港企入驻数量已近万家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港合作”是前海最独特的区域特点,前海也始终将其放在首位全面推进,并已从基础建设、平台空间搭建的“硬连接”,规则对接的“软联通”,逐步进入到情感认同的“心融合”。
舒卫东对此深有体会。“2014年,我们跟香港林李黎律所一起在前海率先探索创办中国首家联营律所,就是希望让更多港澳律师加入中国法治发展进程,探索两种法律制度的融合。”舒卫东说。
这一期待后来逐渐变成现实。前海率先破冰,允许在前海引用香港法律进行裁决,并很早着手构建全链条法律服务保障体系。“目前,前海已集聚了多层级的司法机构,比如前海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知识产权法庭、金融法庭、深圳国际仲裁院等,而且不断探索完善香港法查明与适用体系建设。”华商林李黎(前海)联营律所合伙人律师阙凌云说。
而拥有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恰是优质营商环境的刚性需求,这也成为此后香港和海外企业跨境投资前海的关键。
另一大吸引港人港企的突破之举,则是前海率先探索的“15%个税机制改革”。前海在全国首创对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税超过15%的部分给予补贴;后又对符合条件的港企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让税率降低了10个百分点。
“这项制度为我们吸引到很多国际顶级人才,也是我们选择长期在前海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家落户前海的国际知名财富管理机构瑞银前海首席运营官蔡永为说。而这也是前海港澳和外资企业几乎都能脱口而出的“前海政策”。
制度破冰之外,前海还大力为香港拓展发展空间。十年来,从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深港创新中心、深港基金小镇,到深港商贸物流平台、深港国际金融城、深港国际法务区和国际人才港等深港平台陆续建成启用。
仅2021年至今,就统筹提供产业空间82万平方米。其中,将港澳青年“创梦”空间扩展3倍的梦工场北区也获得深港两城力荐。
“如今律所已搬入新启用的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办公面积增至2000多平方米,联营方也不再是一家香港律所,而是与多家港澳律所建立了实质上的联营关系,港澳律师占比已近四成。”阙凌云认为,越来越多的港人有意到前海发展。
随着港人港企日渐增多,前海的惠港政策也开始发生两个转变。
一方面,从产业专项扶持逐渐转向对港人事业全周期和生活全方位支持。就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前夕,前海发布惠港“九件实事”,覆盖住房、创业、服务、就业、平台、科创、金融、落户、民生9个方面。
以就业为例,香港注册建筑师、港澳医师、港澳税务师、港澳导游等18类专业人士备案后即可在前海执业;去年以来,实施港澳青年招聘计划,已发布4690个岗位,累计促成近300名港澳青年在前海就业。
另一方面,从规则对接开始向机制创新。今年9月初,前海管理局联合香港财库局同步在两城发布“支持前海风投创投发展18条措施”。这是深港首次采取联合公告形式对外发布“政策包”,是推动机制突破及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意味着前海从单向衔接、对接香港规则,逐渐转变为与香港携手制定政策,合作更积极、紧密和深入。
数据显示,目前,前海已吸引近万家港企入驻,前海梦工场累计孵化香港创业团队350家,吸引港澳就业人口达6100人,同比增长67.9%。今年1—10月,前海实际使用港资46.38亿美元,增长13%。累计实际使用港资296亿美元,成为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区域之一。
服务内地
72项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
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是前海的另一核心使命。
十年来,前海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打造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不断“先行先试、边行边试、合作共试”的前海模式。在立足于前海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又将制度创新成果辐射至深圳、大湾区乃至全国范围,践行“服务内地”的嘱托。
今年8月18日,2021年度广东自贸试验区最佳制度创新案例出炉,15个案例中,包括“实施商事主体歇业登记制度、大宗商品交易‘前海仓单’模式”等6个案例来自前海。
这让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总经理董峰很高兴。作为前海重要的要素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前海仓单’模式”正是该中心的重要创新之一。
“我们利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为仓单注册、管理、流转、融资、保险等环节提供核心风控技术支持,将原先底层流通的传统商品现货资产转化为符合融资要求的标准化资产,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解决大量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非常大的意义。”董峰介绍,目前该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共拥有11个厂库提货点及31个认证交割仓库(库区)。
福建国港汇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振雄对此项创新非常肯定。2021年10月,经前海联合交易中心认定,该公司打造了福建省内首个基于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的商品现货标准仓单,推动福建省首笔“前海仓单”质押融资业务成交。
“由于‘前海仓单’实现了供应链全流程监管,不仅有效解决了商品现货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能为金融机构多种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支持,又能为企业融资贷款提供真实有力的支撑,已受到越来越多上下游客户欢迎。”陈振雄说,该公司正在建设新仓库,扩大“前海仓单”仓库规模。
“商事主体歇业登记”则是率先在前海试点的商事登记改革之一。它可以让企业遇到困难暂时无法开展经营活动时,申请保留其主体资格、不按停业处理,待情况好转后重新启动经营,特别是在疫情背景下,为其提供一个积蓄力量、东山再起的机会,目前已在深圳推开、全国推广。
事实上,从压缩至1天的“企业开办时间”、仅几十秒审批时限的内资企业设立“秒批”制度、实现30证合一的“多证合一”改革,到让港澳投资者足不出港澳即可办理注册深企等223项服务的“深港(澳)通注册易”“前海港澳e站通”,前海率先推动的商事改革已不胜枚举。
今年10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的通知》,对深圳综改试点的新进展新成效进行梳理研究。其中,7条为“前海经验”,占复制推广数量的四成,意味着又一批综合改革经验从前海走向全国复制推广。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级重大平台之一,前海制度外溢作用已开始显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过去十年,前海在制度型开放上率先突破示范,既是我国改革创新的推动点,也是抓手点。从方法论上,更是落到具体的空间、产业、制度等方面,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将发展和改革开放联动起来。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前海新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15项、累计725项,新增全国复制推广7项、累计72项。
在中山大学最新发布的“2021—2022年度中国自贸区制度创新指数”中,前海居全国第一。德勤中国也评估,前海营商环境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面向世界
实际使用外资额占全省1/5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是前海“面向世界”的应有之义。十年来,前海在跨境金融、服务贸易、法律事务、综合保税区等方面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标国际规则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国际范、全球化氛围渐浓。
在前海综合保税区关口,满载货物的集装箱货车络绎不绝。这里面积只有2.9平方公里,但单位面积进出口额位居全国前列,包括三星、近铁、越海、东方嘉盛等上百家企业开展物流与贸易业务,超过800亿元的货物从全球集聚于此,再分拨到世界各地。
“得益于前海的区位优势、制度创新和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东方嘉盛已在前海落地电子元器件全球中心仓模式、医疗健康中心仓、高端进口酒类中心仓,客户包括惠普、3M、华大智造、赛默飞、宾三得利等全球知名品牌,成为前海第一家IPO上市公司,公司外贸进出口额多年位居全国前十。”孙卫平说。
而这其中就包括前海形成的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资金池、跨境双向股权投资、跨境资产转让、自贸区FT账户等“六个跨境”金融创新品牌,以此提升企业跨境资金管理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这也吸引了众多国际企业来前海发展。“去年我们做过一次增资扩股,一天之内就完成了资本金进入和清算,而且是通过银行完成,手续非常简便和迅速。”韩国头部金融企业韩亚金融集团在中国境内的全业务对接平台韩亚投资CFO姜浩说,前海在跨境金融上的开放度较大,借此东风,公司今年业务实现飞跃式发展,规模是去年的百倍。
而前海自由贸易账户(FT)累计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币也突破3512亿元,其中与香港发生的跨境收支占84%。
“扩区”后,面积扩大8倍的前海覆盖了高端制造业、港口、会展、机场等各种产业元素,被学界普遍认为“打开了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可能”。
此后,前海相继制定出台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新兴产业、新型智库、科技创新,以及办公用房、招商引资、深港国际法务区等十余项扶持办法,均覆盖扩区范围,推动产业集聚。
这也为前海进一步吸引全球化企业奠定了基础。
涂鸦智能是一家正在飞速发展的企业,公司人员和业务规模都快速扩张,仅2021年就取得年增长同比上涨60%的亮眼成绩。“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占比高于国内占比,把位于前海的深圳公司定位为全球国际业务中心,就是希望立足前海、面向全球,结合国家未来5至10年的发展规划,顺势而为。”付强说。
他认为,不论是供应链生态,还是商业生态,需要多方主动参与,才能共同繁荣。在数字科技生态建设领域,前海已聚集了IBM、西门子、oppo、京东、商汤科技、卫盈联等知名企业,以及思谋、丰巢、小马易行、爱客科技等一批极具潜力的科技企业,初步形成跨国企业布局、行业龙头引领、独角兽及瞪羚企业加速成长的产业生态。
“我相信前海未来的领先,是领先全国,甚至是全球领先的。它对外输出的不是一件产品或服务,而是一个标准、一种商业模式。”付强对前海的发展未来信心满满。
就在一个月前的2022年前海全球招商大会上,前海重磅发布“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向金融、商贸物流、信息、科技、文化创意、商务、航运、公共服务八类全球服务商发出邀请,拟打造风投创投、天然气贸易、跨境电商、涉税服务业等四大产业集聚区,吸引了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港资企业、央企、产业链龙头企业落户。
“我们看重前海的营商环境、整体开放政策及对金融行业的支持,关注到国际上很多大型金融企业也落户前海。公司业务方向是影响力投资,中国创业环境好、创业企业多,目前最适合这类投资发展,希望能尽快落户前海,找到更好的项目。”德创前瞻(DVF)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始合伙人马宝萱说。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9月,前海实际使用外资45.2亿美元,增长16.9%,占深圳54.1%、全省20.9%、全国2.9%;前海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1634.44亿元,增长49.1%。
(撰文 张玮)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