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0日 来源:南方+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的通知》(下称《通知》),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新进展新成效进行梳理研究,形成4方面18条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值得关注的是,其中,7条为中央驻深各部门、市直各单位在前海合作区率先试点、争取突破,最终形成的“前海经验”,占此次复制推广数量的39%,意味着又一批综合改革经验从前海走向全国复制推广。
一直以来,前海坚持精耕细作、精雕细琢,打造了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前海模式”。《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也进一步要求前海合作区建成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创新策源能力强、协同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截至目前,前海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725项,其中7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今年6月,深圳市深改委会议审议决定,授予前海管理局等19个单位“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突出贡献奖”。同年7月,中山大学发布的“2021-2022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前海位居第一,持续领跑。
哪些全国复制推广的综改经验来自于前海?下面小南逐一梳理:
改革1:
建立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
破解侵权“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难题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为未来而创新。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知识产权法庭、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部门率先在新兴领域探索建立国际一流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行机制。
创新做法:
一是打造“鸿蒙协同云平台”。联合行政单位、司法机关、司法鉴定机构、大型社会企业(华为)、大型数据公司(腾讯)、大型电商平台(阿里),实现维权证据在线保全、诉求在线响应。
二是设立“技术调查官”。由于知识产权案件的法律和技术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引入技术调查官制度,有效提升了技术事实认定的中立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三是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中增设“司法保护”专章,明确规定6种知识产权侵权情形可从重确定惩罚性赔偿数额,全面建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改革成效:
“鸿蒙协同云平台”运行至今,协助执法部门侦办处置多起案件,如打击侵犯华为注册商标专有权的“有为行动”等;在审理有关侵权案件时,按获利金额3倍确定赔偿数额,有效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中侵权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改革2:
推出外籍人才认定机制创新和工作居留一站式服务
前海申报个税人数创历史新高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关键。为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深圳市公安局、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在解决外籍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问题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创新做法:
一是出台外籍人才标准。制定“前海外籍人才紧缺职业清单”和“前海境外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准入负面清单”,精准对接前海企业对外籍人才引进需求,促进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各类高端创新要素集聚。
二是打造前海国际人才港。对国际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提供专业优质的一站式、全链条人才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一站式办理451项服务事项。
三是设立国际人才服务工作站。整合人社、外专、公安的有关服务职能,实现外国人才服务“三窗合一”,推动公安部门将永久居留审批时间缩短为4个月。
改革成效:
2022年,在前海申报个税人数达96.5万人,同比增长29.7%,创历史新高。前海国际人才港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服务国际人才近60万人次,推动波士顿咨询、爱思唯尔、罗盛、香港政策研究所等知名国际机构已入驻前海国际人才港。
改革3:
构建高度便利化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
破除国际人才流动壁垒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圳市前海管理局、深圳市税务局等部门着力破除国际人才流动壁垒,推动境外专业人才在深圳执业便利化改革。
创新做法:
一是制定职业认可清单。印发《深圳市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允许持有该清单内20项境外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士按相关实施办法在深圳市备案登记后执业,提供专业服务。
二是放宽建筑领域执业限制。发布《深圳市前海合作区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人士执业备案管理办法》,香港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测量师等11类专业人士可在备案后直接授予执业资质、资格,在前海合作区范围内直接执业。
三是放宽涉税领域执业限制。发布《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执业管理暂行办法》,对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取消须通过执业资格考试的限制,改为执业登记;取消须在税务师事务所占比不高于35%的人数限制;取消须在税务师事务所从业不低于180天的时间限制,并将其视同内地税务师担任股东,可发起设立税务师事务所。
改革成效:
截至2022年9月底,已有51家专业机构、482位专业人士在前海备案,其中合资税务师事务所7家、港澳涉税专业人士69名。
改革4:
建立跨境仲裁协作和国际仲裁合作新机制
仲裁员国际化比例全国领先 多家港澳机构签约进驻
深圳国际仲裁院聚焦推动跨境法律服务领域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率先探索跨境仲裁协作机制,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交流合作平台,吸收多家港澳机构签约进驻。
创新做法:
发挥国际仲裁“跨境管辖”和“跨境执行”特殊作用,创新“新加坡调解+深圳仲裁”“香港调解+深圳仲裁”等跨境争议解决模式,联合10余家大湾区代表性争议解决机构共同制定粤港澳仲裁调解联盟《联合调解员名册》和《争议解决规则》。将前海国际仲裁大厦打造为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地,与多家国际组织和世界知名仲裁机构签署了在前海开展国际仲裁合作的协议。
改革成效:
目前,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员名册覆盖114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覆盖,境外仲裁员达567名,占比超过36.7%,国际化比例全国领先。
改革5:
创新口岸国际中转便捷通关模式
简化出入境手续 中转时间大幅节省
为高质量完成在客运码头设置旅客国际中转区这一改革任务,蛇口邮轮母港打通港澳高速客船与国际邮轮之间的中转通道。
创新做法:
蛇口邮轮母港充分开展场地规划,通过多方案比选,选择符合口岸监管要求,旅客中转动线最短,且与正常出入境旅客完全隔离的方案,打通港澳高速客船与国际邮轮之间的中转通道。
作为政策配套,深圳市口岸办印发了《深圳港客运码头旅客国际中转区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与海关、边检、海事等查验单位建立常态化通关保障机制,为客运码头邮轮以及港澳线客运船舶提供通关保障。
改革成效:
2022年7月,蛇口邮轮母港旅客国际中转区通过验收、在符合国家疫情防控政策要求下,港澳高速客船或国际邮轮旅客到达蛇口邮轮母港后,在旅客国际中转区可快速办理中转手续后直接换乘,缩短登船动线,大大节约中转时间,提升中转体验。
改革6:
推动国际船舶登记入级管理集成创新
降低准入门槛 加速高端航运要素集聚
2017年3月,“中国前海”船籍港获交通运输部批复设立,标志着前海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创新变为现实。深圳海事局围绕国际船舶登记入级、船员任职配套服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探索。
创新做法:
一是放宽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实施范围。允许在深圳依法设立的企业,对其所有的船舶在深圳进行国际船舶登记,企业的外资股比不受限制。
二是放开外国船舶检验机构资质。依法获批的外国验船公司可在自贸区开展入级检验工作。
三是优化外籍船员任职程序,制定可操作的外国船员适任证书承认签证办理流程,形成外籍船员在“中国前海”籍船舶上任职的管理制度。
改革成效:
这一改革事项进一步降低了深圳国际船舶登记的准入门槛,极大便利了外籍船员在中国籍船舶紧缺岗位任职,有助于吸引更多中资方便旗船舶和外资国际船舶来深登记,加快高端航运要素在深集聚。
改革7:
建立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医院评审认证体系
助力我国高水平医疗机构使用“国产标准”融入国际
2022年9月,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编制的《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在前海发布。
创新做法:
该标准分为医院功能与任务、患者安全与医疗服务与医疗质量、医院管理与运营三章,共186款评价条目,每款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达标、不达标和不适5个等级,每四年评审一次。2022年2月,该标准正式获国际医疗质量协会外部评审会(ISQua EEA)国际标准认证,成为全国首个经国际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
改革成效:
位于前海合作区的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已纳入《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评审首批试点机构,预计2023年通过评审。这一体系的建立将为国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和评价机制与国际衔接提供有效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就在上月,“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促进制度创新工作规程”“前海合作区促进制度创新工作的若干措施”相继出台,着眼解决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以改革为动力促进深港合作和产业发展。
未来,前海将加快与香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持续推进投资、贸易、金融、法治、事中事后监管、人才、体制机制等领域开放创新,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记者 张玮)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