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两大战略定位,近2万字前海总规透露哪些关键信息?

2023年12月22日 来源:南方+

[ ]

  12月2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官方网站上重磅发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下称《前海总规》)全文,为前海持续扩大开发开放按下“加速键”。

  2010年8月,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2010-2020年)》,拉开了前海开发开放序幕。2021年9月,随着《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下称《前海方案》)的印发和前海扩区至120.56平方公里,新的《前海总规》随之修编,与之充分衔接。

  记者注意到,《前海总规》不仅提出构建前海合作区“一心一带双港五区”空间结构,重点打造六大产业,还在《前海方案》赋予“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重任的基础上,新增“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两大战略定位,开启前海开发开放的新篇章。

  这份为国家级战略平台深远发展谋划的近2万字总规透露出哪些关键信息?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前海方案》,以及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何关联?

  亮点 首提“深港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一体化”

  作为深港合作最紧密的区域,前海不仅与香港山水相连,扩区之后陆域最近距离仅5公里,更因规则衔接和惠港政策全面,成为港人港企知晓率最高的内地区域,累计推出惠港政策超200条以上。

  数据显示,2022年,前海实际使用港资56.08亿美元、增长3.4%,占深圳55.2%,2023年1-10月则为25.66亿美元,拥有港资企业近万家。

  此次《前海总规》对深港合作重点着墨,“港澳”和“香港”字样出现频率高达88次和66次。“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被首次写为战略定位,其关要就是“融合”和“引领”。

  长期观察深港合作可发现,“深港融合”的表述此前较为鲜见,而近两年明显增多。这与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历史大潮流下,香港调发展思路,主动与深圳融合发展有关。

  特别是今年以来,从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到香港特首2023施政报告、香港特区政府发布《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深港合作已迈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发展、无法割舍的新阶段,对深港合作制度创新和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均提出新要求。

  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近五年,前海已基本完成纲要提及的任务,合作发展引擎作用明显强化,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无疑将成为推动深港合作升级的“引领区”。

  根据《前海总规》,前海要“坚持依托香港、服务香港,加快推进规则机制一体化衔接、基础设施一体化联通、民生领域一体化融通,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香港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

  而且,在“2025年前海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目标”里,甚至没有对GDP作出要求,而是对“港资企业数、香港居民就业数、在港澳提供跨境政务服务事项、港资外资金融机构、境外专业人士备案执业人数”等提出目标值。

  亮点2 新增“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六大产业有稳有进

  同样被新增写入战略定位的还有“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目前,前海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52.5%,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因而未来的关要在于“高质量”。

  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则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在《前海方案》发布和扩区后,前海拥有了国际机场、港口码头、会展新城、海洋新城、保税区、制造业工厂等要素,可谓海陆空铁齐备的“顶流”配置,多元化产业空间被完全打开。如何有的放矢聚产,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前海总规》也同样遵循这一经济工作的科学方法论,提出“巩固提升现代金融、法律服务、信息服务、贸易物流等优势领域,积极开拓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等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携手香港推动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明确“深化金融业开放创新、提升会展业和商贸物流发展能级、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提高专业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大力发展新型国际贸易、培育壮大现代海洋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联动港澳打造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这些产业不论横向从大类别上分析,还是纵向从某个产业本身看观察,都是“有稳有进”。比如,对现代金融、贸易物流等已发展起来的产业,用的是“巩固优势”,也就是用其“稳”住基本面。但同时也开拓和推动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这便是“进”,为经济稳增长注入新动能,重塑新优势。

  事实上,为加速构建全链产业生态,2022年底,前海即首批推出“风投创投、融资租赁、大宗商品贸易、跨境电商、财税服务、高端智库”六大集聚区,以期产生“虹吸效应”,吸引现代服务业上下游企业和各类优势资源要素集聚。2023年11月,又重磅推出“人工智能、供应链、集成电路、海工装备、航运服务、国际咨询”新一批六大集聚区,形成“6+6”产业集聚区新空间格局。

  根据《前海总规》,到2025年,前海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突出的现代服务业应蓬勃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多轮驱动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亮点3 构建“一心一带双港五区”,五大片区产业分工

  前海扩区后,面积增大8倍,除原有的桂湾、前湾、妈湾区域(下称“三湾片区”)外,南山的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区,以及宝安的宝中及大铲湾片区、机场及周边片区、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区均纳入范围,亟需构建新空间结构。

  此次《前海规划》提出,构建“一心一带双港五区”的空间结构,统筹陆海协同发展,形成一种中心引领、双港驱动、组团联动的模式,区位格局完全打开。

  其中,“一心”是前海城市新中心,包含三湾片区、宝中片区、大铲湾片区等。这里将大力发展高能级总部经济、高流量贸易经济、高端化服务经济、高层次会展经济,打造湾区“国际会客厅”。

  “一带”是绿色活力海岸带。前海所在的西部海岸线占深圳1/4,且有27条入海河道、4处红树林湿地、3个岛屿的生态资源,联动环深圳湾、环交椅湾,可实施“连山、通海、贯城、串趣”的山海连城计划,打造蓝绿交织的活力海岸带。

  “双港”是深圳国际航空枢纽港、国际航运枢纽港。前者是统筹发挥深圳机场海空铁联运优势,构建面向亚太地区、连接欧美澳、衔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航线网络,建设临空经济区,打造高品质国际航空枢纽港。后者则是依托深圳港西部港区,联动香港提升航运高端资源配置功能,强化港城融合,共建辐射全球的国际航运枢纽港。

  “五区”则是扩区之后,前海合作区的五大片区,将布局科技创新、国际金融、会展海洋、商贸物流、先进制造等产业功能组团。

  同时,五大片区产业空间布局也得以明确,虽有部分重合之处,但各有重点或侧重,分工明确。

  比如,五个片区都提到了“会展业和商贸物流业”,但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区是侧重航运物流,机场及周边片区侧重航空物流,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区则是国际会展和航运物流。

  再如,机场及周边片区虽与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区都发展“数字与时尚业”,但前者主要是侧重工业设计、工业互联网方向;与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区都发展先进制造业,但后者是主打激光和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网络与通信等方向。

  亮点4 用好特区立法权和下放事权,鼓励率先探索和自主改革

  “制度创新”素来是前海的核心任务,也是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805项,8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在中山大学发布的2022-2023年制度创新指数中,连续居中国自贸区之首。

  此次《前海总规》强化了《前海方案》赋予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的定位,要求在区域治理、营商环境、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打造首创性、标志性改革品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同时,明确提出用足用好深圳特区立法权,可根据前海改革开放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推动前海在“深港合作、现代服务业开放、要素市场化配置、科技创新”等领域率先探索。

  这一方式的制度创新多涉及重大事项破冰。比如,此前出台的“前海合作区条例”,就突破性地允许民商事合同当事人一方为在前海注册的港澳台资及外商投资企业协议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即意味着当事人可在前海用自己熟悉的域外法来解决纠纷。

  本月初正式实施的全国首部区域性投资者保护立法《前海合作区投资者保护条例》,则没有重复上位法规定,而是对标RCEP、CPTPP和BEE,与全球投资经贸规则接轨。不仅实施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还布局建设投资权益保护站点,设立议事协调机构性质的公平竞争委员会。

  此外,《前海总规》还提出加大事权下放力度,赋予前海更加充分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创新管理权限,进一步落实前海管理机构享有相当于计划单列市管理权限的政策。对于广东省下放及委托深圳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原则上同步下放及委托前海;已下放及委托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实施的省级、市级管理事项,支持拓展至前海全域,并将根据发展需要,将广东省、深圳市在科技创新、规划管理、产业促进等领域管理事项下放或委托至前海。足见改革创新之决心

  亮点5 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力,支持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

  梳理《前海总规》,还有一个感受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国际化”元素。全文“国际”一词出现频次高达125次,“全球”和“世界”分别出现18次和8次,反映出前海在“依托香港”“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加快“面向世界”的步伐。

  这也是前海今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点:在聚焦深港跨境制度衔接的基础上,愈发重视接轨国际规则和参与国际竞争,含有“世界”“全球”“亚太”“东盟”等字样的访问、论坛、路演、产业对接会等高规格外事活动举办频次数倍于往年。

  就在本月初,以“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主题的2023“看中国 听世界”论坛就在前海举行,目的之一就是让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30个国家逾百位政要和企业代表,在这里近距离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关键区域和领域的新发展成果,以及与世界接轨的面貌。

  “在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前海总规》的总指导思想如是强调,并要求前海在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中,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强化开放前沿、枢纽节点、门户联通功能,重点扩大贸易、航运、金融、法律事务等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不断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比如,金融方面,提出实施高水平的资本项目开放政策,吸引跨国企业设立财资中心,研究拓展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功能及试点银行范围。法务方面要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鼓励外国和港澳律所设立代表机构,开展中国内地律所与外国律所联营试点;建设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健全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解决机制。贸易方面则建设新型国际贸易平台,包括联动建设国际贸易组合港,拓展覆盖范围;依托现有平台开展天然气、大豆等交易,打造大宗商品贸易集聚区;打造跨境电商集聚区,推进公共海外仓建设等。

  事实上,近年来前海“数贸”已迅猛发展:跨境电商业务规模长期占深圳九成以上,过去两年规模翻了3.7倍,渐成跨境电商全球中心,集聚众多国际知名电商平台企业。2022年前海综保区进出口总额2352亿元,单位面积产值全国第一,今年1-10月1804.6亿元、增长10%。

  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已成深圳首家“千亿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上线大豆、天然气等9个交易品种,今年交易额突破1300亿元、增长64%,其中大豆交易额超220亿元。

  (记者 张玮)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