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24年11月22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的指导下,由深圳市公司治理研究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深圳)公司治理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主题为“赋能资本市场 锻造新质生产力”,深圳市公司治理研究会会长王骥致辞,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何杰作主旨演讲,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长、深圳市公司治理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李维安发布了《大湾区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报告(2024年)》。
深圳市公司治理研究会执委会委员、鼎力可持续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王德全,中国信息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华南数字产业集团董事长涂强,上海技术交易所首席数据官苏毅进行了专题演讲。《大湾区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报告(2024年)》是继2017—2023年连续七年发布《深圳市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报告》(2017—2020年)及《大湾区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报告》(2021—2023年)之后,又一次开展大湾区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也是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自2003年研制并持续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CCGINK)在区域治理评价层面的再次拓展应用。
大湾区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高于长三角
为客观反映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应用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CCGINK),从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监事会治理、经理层治理、信息披露及利益相关者治理六个维度对上市公司治理状况进行全面诊断,为上市公司提高治理水平提供参考,累计评价样板57356家次,并持续推出《中国公司治理评价报告》系列。
本次大湾区公司治理评价样板为794家A股上市公司。评价结果显示,大湾区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持续领先,公司治理指数平均值65.23,高于长三角(65.14)、京津冀(64.90)和全国平均(64.87)。其中,深圳市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平均值65.27,高于上海市(65.08)和北京市(64.95)。与上年相比,大湾区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平均值提升0.08,提升幅度超过京津冀(-0.08),但低于长三角(0.25)和全国平均(0.11)。深圳市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平均值与上年持平,相比之下,上海市提升0.26,北京市下降0.14。从公司治理评级结果来看,大湾区A级占比4.28%,BBB级占比42.57%,BB级占比29.72%,B级占比15.62%,CCC级占比7.30%,CC级占比0.50%。
关于大湾区上市公司治理状况,课题组通过分析得出六条结论。第一,大湾区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但领先幅度缩小。第二,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水平较高,监事会治理较弱。第三,民营控股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显著提升,与无实际控制人公司同处第一梯队。第四,制造业公司治理指数稳步提升,金融业公司治理指数有较大下滑。第五,科创板和北交所公司治理质量较好,主板公司治理质量下降并持续垫底。第六,绿色治理质量较高,但绿色治理(ESG)报告发布率较低。
推动公司治理质量进一步提高
《大湾区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报告(2024年)》针对大湾区上市公司治理发展状况,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第一,推出大湾区公司治理准则,推动公司治理质量进一步提高。第二,增加商业化代表人诉讼实践,以市场化构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第三,坚持完善治理体系中的内部监督职能,防止监事会监督职能空位。第四,完善金融业的监事会治理与信息披露,防止治理风险引发金融风险。第五,开展公司治理质量提升行动,解决大湾区城市公司治理发展不均衡问题。第六,适应数字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规范数字人工智能治理。
本次大湾区公司治理评价样板较上年增加了39家,其中,主板393家、创业板288家、科创板86家、北交所27家。在对全国样本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于2013年受深圳市国资委委托,对深圳市国资委直管企业治理状况进行评价。2017年起与深圳市公司治理研究会合作,对深圳市境内上市公司开展治理评价,并连续四年发布《深圳市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报告》。
鉴于大湾区的重要地位,课题组在理论研究和评价积累的基础上,将评价范围由深圳市上市公司扩展至大湾区上市公司,于2021年首次发布《大湾区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报告》。八年来,累计评价深圳市和大湾区样本3918家次。考虑到内地与港澳的治理规则差异,报告评价样本暂不包括注册地为我国香港和澳门的上市公司。持续发布的《大湾区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报告》动态地展示着大湾区上市公司治理质量的变化趋势。
(记者 刘慧)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