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最新动态

“五医联动”促进深港医疗跨境对接

2024年01月31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近年,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下称“自贸区医院”)在前海合作区掀起一股深港同质化医疗服务新热潮。通过引进最先进的人工耳蜗、开设深圳首家港澳居民服务中心和国际化社康服务站、通过香港医师及护士内地短期执业注册等举措,自贸区医院成功助力深港医疗跨境衔接再进一步,为民众打造了国际化、高水准、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新范式。

  2020年8月,深圳市人大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前海蛇口自由贸易试验片区条例》;2021年4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医疗服务跨境衔接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确:在港澳已经批准上市但是尚未获境内注册批准的,可以在指定的自贸片区医疗机构使用;港澳医师和护士经备案后可以在自贸片区多点执业。

  为打通深港跨境医疗服务的痛点,自贸区医院积极探索建立“整合型国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港医通、药械通、医商保通的基础上,探索医学教育和医企五个方面实现无缝衔接(即“五医联动”),将国际化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共享推向高潮。

  深港融合

  打通跨境医疗服务“堵点”

  根据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医联动的工作要求以及居住内地的港澳居民实际需求,自贸区医院以“整合型国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借鉴Medical Mall模式,初步打造了集临床、科研、教学、管理、国际交流与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国际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共享平台,打通跨境医疗服务“堵点”。

  去年12月5日,自贸区医院前海国际人才港社区健康服务站(下称“社康站”)正式开业,9名香港医师、护士在自贸区医院执业,提供线上、线下的港式医疗服务;港澳药械正式落地;开通了58家商业医疗保险的直接结算;标志着由“自贸区医院国际部——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前海合作区国际化社康”构成的“整合型国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雏形已具。

  借助于整合型国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高效资源配置及深港合作的基础,社康站将畅通社康与医院、社康与港医的绿色双向转诊通道,实现“全科与专科融合”一站式的诊疗服务,促进深港医疗跨境双向融合。

  这是前海合作区首个引入香港和国际化合作运营与管理模式的非营利性公立一级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让居民足不出前海就能享受到“国际化、港式”的诊疗服务,也将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显著优势吸引港人“北上”跨境就医。

  “合作释放发展潜力,融合赋能提质增效。”自贸区医院党委书记骆旭东表示,“在‘三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及前海特殊政策红利效应进一步释放的重大机遇下,这种‘整合型国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建成跨境合作的里程碑,更是港澳跨境医疗服务融合的端倪,‘健康湾区’未来可期。”

  骆旭东介绍,香港与内地医疗体系相比,最大的优势在全科,即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促、防、诊、控、治、康能力。“因此,我们将医学教育概念融入‘五医联动’,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医务中国等按照港澳全科医生标准联合培养全科医学人才。”骆旭东说道。

  以该社康站为平台,自贸区医院借助香港全科医学先进完善的教育培训和评定审核体系优势,参考香港基层全科诊疗模式,构建以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护士、营养师、康复治疗医师等共同参与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在此之前,自贸区医院已在深港医疗融合方面做了前提探索。2021年,为贯彻落实《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该院与联合医务中国有限公司共同启用国际名医诊疗中心,并开通互联网国际诊疗平台,为两地居民提供“港医通”服务,标志着香港医疗健康服务正式落地南山,打破居民赴港就医“壁垒”。

  次年,双方再次携手试运行“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启动国际全科医疗人才培训项目。该中心引入香港诊疗模式,以国际标准全科医疗服务为核心,以“港式全科+医院专科”协作为基础,凭借优质的服务与灵活便利的支付方式,为港澳、外籍人士及购买港澳或国际保险的居民提供港式全科诊疗、深港医生协作专科诊疗、多语种陪诊、诊后健康随访等一站式医疗服务,为港澳居民在深圳乃至大湾区安居乐业提供医疗保障。

  绿色通道

  医疗服务与“国际先进”接轨

  2023年2月,自贸区医院成功获批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第二批指定医疗机构,为深港医疗合作的深入推进注入了新动力。

  这是一条国家特批的“绿色通道”——可以直接从港澳引进国际上的新药、新器械。截至目前,自贸区医院各批次共引进港澳药品2种、港澳器械4种,目前已投入临床使用6种。下一阶段,自贸区医院拟申报药品共7种、器械共3种。

  2023年6月28日,首批“港澳药械通”获批的药品英克西兰和阿培利司运抵医院投入临床使用。同年12月22日,深圳市首批“港澳药械通”获批器械——科利耳CI632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植入体和声音处理器)在该医院投入临床使用。

  不仅向千里之外的患者传递重获新生的希望,“港澳药械通”也让大湾区患者切实受益。“这次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国际先进同步的设备,对我而言非常便利。”27岁的深圳人张先生是首批受益患者中唯一一名成年人。

  骆旭东介绍,这次CI632人工耳蜗从递交申请到获得批件、加快落地,整个过程十分顺畅,很大程度上保障这些患者更早地步入有声世界。对患者而言,不仅空间上离“最先进的设备”更近了,手术费用能使用医保,部分符合标准的患者还能报销一定比例器械费用,享受先进技术的同时有效减轻家庭负担。

  “‘港澳药械通’政策实施近一年,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经验与启示——乘好自贸区和前海合作区政策东风、运用创新模式、通过先进技术、造福更多患者。”骆旭东表示,自贸区医院坚持以病人需求为导向,运用医院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服务,践行公立医院的责任与担当。

  搭好平台

  建设国家级创新型自贸片区医院

  2022年6月6日,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南山区聚焦“14+7”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在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布局发力。

  自贸区医院注重医疗与产业融合,充分利用《深圳经济特区前海蛇口自由贸易片区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细胞与基因产业促进条例》政策红利,着力建设生物医药临床转化应用协同创新平台。2023年,自贸区医院在干细胞临床转化平台、免疫细胞临床转化平台、3D打印数字口腔平台、医美综合服务平台、一期临床试验病房、GCP综合服务平台等特色平台持续深耕,取得一定突破。

  其中,在干细胞临床转化方面,完成干细胞临床研究平台建设,提交机构备案及2项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备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作为分中心参与干细胞治疗感染引起的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试验,入组患者3例,完成短期安全性评价,实现了深圳市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应用领域的历史性突破。

  此外,推动免疫细胞的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已立项1项IIT项目;初步建成I期药物临床试验平台,建立符合FDA和EMA标准的SOP体系。

  2023年,自贸区医院建立“临床医师+科学家+专职科研人员+企业家+科技金融”创新型团队,探索公立医院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下店上厂”的创新型学科临床口腔医学中心、国际皮肤医学中心实体运行,获得国家专利3项、医疗器械II类注册证2项,个性化数字口腔种植服务患者1276人次;直接科技成果转化近1000万元。

  新突破意味着新担当、新作为。“我们将以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立医院样板目标,以创三甲和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为抓手,借助自贸片区和前海合作区战略平台,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整合港澳及国内外资源要素,切实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医疗护理质量,全面开启高质量建设国家级创新型自贸片区医院的新征程。”骆旭东说道。

  (撰文 刘倩希 王霏)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