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动态

深港合作的大“海”大“河”

日期:2021-10-15 来源:南方日报

  深圳河畔,深港两地活跃着不少科技创新人才。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工作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下称“合作区”)的陈岩就是其中之一。

  从香港城市大学毕业后,陈岩来到学校位于合作区的研究院,担任电子显微镜科研项目经理。“合作区对于每个有志于从事高科技产业并致力于产学研相结合工作的年轻人才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陈岩说。

  将目光聚焦到河套20公里外的前海,作为首批免试获得前海执业资格的香港注册税务师之一,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税务学会前会长龚永德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香港专业人士到前海执业,深港涉税专业服务融合势在必行。

  前海、河套是体现深港现代服务业及科技创新合作的两个各具特色的重大合作平台,为香港产业、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已成为深港合作的两大桥头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深港合作壁垒,加快要素的集聚与流通,实现湾区的连接与融入。两大平台在各自优势的加持下,让深港合作的湾区极点效应焕发出更夺目的光芒。

  踏“海”拓业

  香港现代服务业落地前海有了更大发展空间

  今年3月25日,注册于前海的永诚(深圳)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获得了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授予的深港联合税务师事务所执业登记证书和行政登记证书,为深圳仅有的2家深港联合税务师事务所之一。

  前海全面放宽限制,让香港税务服务业得以在深圳落地。今年1月,《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执业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取得香港税务师或澳门会计师资格的港澳永久性居民,允许经执业登记后免试跨境执业。目前,已有62名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和2家税务师事务所饮得“头啖汤”。

  “这不止为港澳涉税专业机构及人士在深圳施展才华提供广阔天地,还可以为内地税务行业带来丰富的国际化税收经验和视野。”该公司总经理张庆云说。

  前海的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了深港优势互补与服务业要素高效便捷的联通。不久前公布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下称“前海方案”)提出,深化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建立健全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制,支持前海在服务业职业资格等领域深化与港澳对接。探索不同法系、跨境法律规则链接,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

  “香港法律人才很多,但法律市场有限。现在政策允许香港律师向当地法院以专家身份提供香港法律意见,同时也加大力度发展跨境仲裁业务,这相当于直接把市场‘蛋榚’做大了,为香港律师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北京市百瑞(深圳)律师事务所港籍专职律师黄海量说,“前海方案”对香港法律服务业意义很大。

  前海已成为与香港联通度最高、合作最紧密区域之一。全国首家港资控股的消费金融公司、公募基金公司、合资证券公司、港交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陆续落地前海,一批港资合资的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及专业服务企业快速集聚。截至2021年6月,前海累计注册港资企业已达1.15万家。

  不仅如此,“前海方案”进一步扩展了前海合作区的发展空间,从深圳湾到海洋新城,120.56平方公里的片区沿珠江口串珠成链。

  “现代服务业是香港的优势产业,也是前海发展的初心,前海方案为香港提供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为港企提供更大的投资空间,为香港居民提供更大的生活空间。”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跨“河”科研

  河套打通深港科创资源流动“五流四制”

  “许多过去在香港难以完成的科研项目在这里可以轻松落地。”在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内,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发创新平台的刘云辉教授所带领的研发团队已于去年12月入驻园区。“珠三角云集了大量零部件制造加工企业与相关供应商,入驻合作区后,这些产自深圳、东莞等地的零部件能马上获取。”

  香港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聚集了世界顶尖的科研项目和人才,而深圳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较强,与香港的现状形成了高度互补,这也是众多香港高校纷纷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落地科创项目的重要原因。

  “楼下科研楼上创业”,位于河套的蓝海湾孵化港,是香港科技大学在深首家独立运营的孵化器。汇聚深港两地技术、产业、创投、科创政策资源,打通从科研到产业的链条。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5所名校的多个科研项目已落地合作区,3个香港高校科研项目通过专家评审。

  香港高校科研项目的聚集效应,让河套成为高端科研项目中心。截至目前,逾140个高端科研项目落地河套,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器械大湾区分中心、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领域的重大平台枢纽相继落户。

  推动科技要素在深港两地便捷高效流动,前不久,深港双方已签署《关于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区两园”建设的合作安排》。作为“一区两园”的配套文件,深港首个联合政策包探索先进科研管理机制,建立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等6大机制,促进深港更紧密的科创合作。

  深圳市还出台了《关于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国际开放创新中心的若干意见》,提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等7个方面、22条措施,安排首批3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合作区形成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法制、税制、科研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等“五流四制”先行先试政策框架体系研究成果,进一步打通深港科创资源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

  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来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创新创业。近三年,合作区具有港澳背景的创新创业团队从69人增至561人。合作区将成为深港携手推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

  (记者 陈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