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2020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报》,对“十三五”期间的广州交通发展和2020年交通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回顾与分析。
根据《年报》,2020年广州交通发展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广州与大湾区城市交通联系日益紧密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的交互热度在全国城市群中位列前茅。下面这张热力图很好地为我们展示了大湾区内地九市的交通关系——
广东省内各城市对外出行OD分布图
《公报》显示,近五年,广州对外出行量增长近50%,与大湾区内地其他8个城市的交通联系越来越紧密,达到294万人次/日,其中与佛山、东莞分别占60%、16%。
从总体上看,大湾区内地九市联系度排名,广佛第一、深莞第二、穗莞第三。广佛两地每天有176.3万的通勤人数,远超深莞的120.8万人次,可见广佛同城化特征显著。
二、广州与佛山为全国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提供“广佛样板”
《年报》指出广佛之间的交互关系呈现出三个新特征:
1、双向对等
广佛之间的通勤人口中,住广州就业佛山约占40%,住佛山就业广州占60%,双向通勤特征明显,并非简单的居住蔓延带来的单向吸引模式。
出现这种特征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佛山的产业重镇南海区靠近广州。数据显示,南海区GDP超过3177.5亿元,而广州靠近佛山的荔湾区和海珠区,GDP分别只有1086亿和2087亿元,意味着在广佛交界的这片区域,佛山的经济是强于广州的,因此也吸引了许多广州的人才前往佛山就业。
2、枢纽共享
佛山客流占白云机场和广州南站现状总客流近20%,在周边城市中最多;88%的佛山客流可在45分钟内到达广州南站,佛山居民使用广州枢纽十分便捷。
从2020年的数据来看,白云机场是全球客流量最大的机场,广州南站是全球客流量最大的高铁站,临近白云机场和广州南站的佛山,获得了吸引投资和人才比较明显的区位优势。
3、交往同城
全省各市间客流交换量广佛最高,达到176万人次,是广州对外出行总量的44%、佛山对外出行总量的56%,比深莞高出46%,与广州市内跨区出行(中心城区往白云、番禺区)量级相当。
仅从通勤联系度来看,佛山和白云、番禺没什么两样,某种意义上来说,广佛同城已成为现实。
广佛两市现状衔接通道
三、疫情之下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客货运输韧性复苏
尽管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冲击,但广州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客货运输都呈现出复苏迹象。
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已恢复近八成。2020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377万人次,12月份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77%,成为疫情后复苏快、客流最大、起降航班架次最多的机场,在疫情背景下旅客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
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正增长态势。年货物吞吐量6.3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351万标准箱,分别位列全球第四、第五位。
铁路旅客发送量已恢复八成。出于新冠疫情防控需要,全国范围内的中长途跨区域出行需求明显下降。广州市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8686万人次。12月份达到26.6万人次/日,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1%,基本接近正常水平。
疫情对城际客流影响较大。2020年广州铁路枢纽高铁、城际和普铁制式旅客发送量占比分别为62.3%、20.4%和17.3%。与2019年相比,高铁比例增加5个百分点,城际比例下降6个百分点,普铁比例基本不变,疫情对城际客流影响较大。
四、城市交通系统较好地支撑了空间拓展
广州城区通勤半径31公里,平均通勤距离8.7公里、时耗38分钟,45分钟通勤比重达到79%,均位居国内超大城市前列。
近5年,广州新增轨道线路实现了外围城区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联系,交通设施对城市空间布局、人口集聚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广州市轨道、道路交通设施与人口分布
2020年全市小汽车保有量248万辆,小汽车出行占机动化比例从36%上升到45.5%,但车辆载客率增加21%,出行距离下降13%,核心区晚高峰干道平均车速仍保持22.8公里/小时,道路交通运作保持平稳。
2020年,广州地铁新开通八号线北延段(文化公园-滘心),运营线路14条,通车里程531公里(含广佛线佛山段),地铁站点数238座,全市地铁站点800米人口覆盖率达到32.6%,中心城区达到47%。地铁日均服务人次达到434万人次,首次高于常规公交(330万人次)。
城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1414万人次,同比下降26.6%。地铁日均客运量659万人次,有轨电车日均客运量1.02万人次,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372万人次,辅助公交(含巡游出租车、网络预约出租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水上巴士)日均客运量为382万人次。
近三年交通拥堵点基本维持在51个,但分布点有从环城内向环城外转移的趋势。持续开展交通拥堵微循环改造初见成效,环城内拥堵点从38个下降到32个,但环城外拥堵点从15个增至19个,施工引起的拥堵点从8%增加到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