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区域功能布局的先导。只有交通“大动脉”的不断延伸,才能带动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连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开地图,从广州途经东莞再到深圳的100多公里,串起了广州南沙、东莞松山湖、深圳南山等数十个宛若明珠的创新关键节点。夜晚降临,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灯火最为璀璨的区域之一。
作为《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投用的“超级工程”,今日通车的南沙大桥(即虎门二桥项目)飞架珠江口,就像在这片区域内“穿针引线”,不仅缩短了穗莞、广深乃至穗港之间的物理距离,更是在珠江两岸之间架起一条加速产业聚集的通道,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创新要素的流通打开了“任督二脉”。
路通财通▶▶从此“英雄易过虎门关”
如果把广东的经济比喻为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那么珠三角无疑就是它的引擎和火车头。然而在过去广东经济飞速发展的几十年间,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却只有一座虎门大桥。
从地图上看,虎门大桥是珠海、中山、粤西去东莞、深圳、香港的必经之路,是唯一的最便捷的公路通道。同时,虎门大桥也成为中国桥梁中最为拥堵的一座,10分钟过桥路程有时需要等待几个小时。
2019年春节期间,虎门大桥双向日均车流达13.1万车次,最高峰达16万车次。16万车次什么概念?相当于30座虎门大桥上铺满了首尾相连的汽车,远超设计流量的8万标准车次。因此近年来,虎门大桥的“堵”,被民众戏称为“英雄难过虎门关”。
行路难、过桥难,成为了严重制约经济往来、社会发展的瓶颈,也使得大量投资者望而却步。
“之前有一个同学在深圳创业成功,想来南沙考察投资,交通的情况却让他望而却步。”在广州南沙工作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物联网研发部总监高民向记者表示。
拥堵阻塞的交通,像是被扼住的咽喉,制约着整个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身处困局便要寻求破局之道,南沙大桥在万众瞩目的期待中横空出世,成为解决虎门大桥交通困局的破局之路。
从今往后,“英雄易过虎门关”。设有双向8车道的南沙大桥用两座超千米级的大跨度悬索桥连接起广州和东莞,从南沙大桥通行,南沙到东莞可缩短10公里,东莞到番禺缩短30分钟车程,将大大缓解当前虎门大桥的通行压力。就像打通“任督二脉”,未来珠江东西两岸的经济往来将更加顺畅。
交通先导▶▶珠江两岸产业聚集加速
“飘啊飘,月亮照我去广州;摇啊摇,一路摇到大沙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东莞市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1984年,东莞市中港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均球初到东莞工作。他对笔者回忆,当时从东莞去广州之间的普通公路中有好些路段都没有桥,单过渡就要花两三个小时。
“那时坐车去广州叫‘出差’,早上出发中午到,要是不想留宿,只能提前走水路,晚上10点上船次日凌晨4点到,小船一路摇摇摆摆,走不快。”陈均球告诉记者,当时交通不便,不要说从东莞到广州开拓业务,就是去省城的医院看个病都难上加难。
如今,在广深高速、虎门大桥的基础上,广州往来东莞再添一条新的通道。南沙大桥一通,将珠江两岸的城市群联系得更加密切。
“南沙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闭环的关键组成部分。”城市观察专家孙不熟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交通闭环”将带来“产业闭环”,随之而来的是人才、产业、资金的自由充分流动,将会产生“大水淌平每一处洼地的效果”。
南沙大桥的开通,带动珠江两岸沿线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互联互通,产业聚集效应已经凸显。去年,沙田镇一举签下了思贝克科技港湾新城项目、梅塞尔格里斯海姆(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工业气体项目、密尔克卫东莞化工交易中心项目,3个项目总投资额达607.4亿元,每年将带来数百亿元营收。
南沙则在去年完成了4个综合性人工智能产业平台落户,集聚零氪科技、同盾科技、异构智能等130多个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企业。不仅如此,南沙在去年收获新设企业3.8万家,新增注册资本近8323.8亿元,分别增长76.2%、52%;新设外资企业增长3.3倍,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增长3.86倍。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6个(累计135个),总部型企业累计达103家。
拥抱“大桥时代”▶▶大湾区创新要素加速流通
由于在香港定居,在南沙工作,每周开车往返于香港、南沙两地,高民对此早已习以为常。2007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他便来到当时刚刚落户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并在后来一举促成了广州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面向香港科研界开放。
在过去的11年间,高民一直尝试在香港与南沙乃至内地之间的科技研发与产业转化搭建桥梁,如今更是游走在科研带头人与创业者的两个角色之间。然而在每次回家必经的虎门大桥这座桥梁上,高民走得并不顺畅。
“之前从香港到南沙还有船,现在班次也变少了。广深港高铁每天也只有一趟经停庆盛站,所以开车算是最方便的。但虎门大桥一堵起来还是令人头疼。”在他看来,香港与南沙之间的科创合作,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方便人才的流动,而方便人才流动首先需要解决交通问题。“相信南沙大桥通车后会有很大的改善。”对于未来,高民充满期待。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促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推进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主任许英明表示,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就要进一步统筹大湾区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与内河航道等交通网络布局,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打开地图,从广州途经东莞再到深圳的100多公里,串起了广州南沙、东莞松山湖、深圳南山等数十个宛若明珠的创新关键节点。夜晚降临,这里是珠三角灯火最为璀璨的区域之一。
如今南沙大桥飞架珠江口,就像在这片区域内“穿针引线”,缩短了穗莞、广深乃至穗港之间的物理距离,架起一条要素加速流动的通道。东涌、海鸥岛、沙田3处互通立交先后与京珠高速广珠段、海鸥公路(S296)、港口大道、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广深港高铁以及广州地铁4号线相交,《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这里有了生动的展现。
而未来的珠江口,不仅有虎门大桥、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的雄姿,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等更多跨海湾、跨海峡超大工程呼之欲出。拥抱“大桥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也将加速流通。
声音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促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推进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主任许英明
●在粤港澳大湾区,“交通闭环”将带来“产业闭环”,随之而来的是人才、产业、资金的自由充分流动。
——城市观察专家孙不熟
●香港与南沙之间的科创合作,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方便人才的流动,而方便人才流动首先需要解决交通问题。相信南沙大桥通车后会有很大的改善。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高民
全媒体记者 李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