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大图新闻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 澳门可发挥更多文化融通作用,让中国与葡语国家建立“amigo”关系

2024年11月05日 来源:南方+

[ ]

  “国家的支持给澳门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激励和支持作用。”近日,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在接受GDToday专访时表示,回归祖国后,澳门人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政府在教育资源上的投入增加,澳门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除了担任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还兼任葡语国家研究院院长,开展了许多关于葡语国家的研究。叶桂平表示,许多人认为葡语国家如葡萄牙、巴西等是西方国家,但其实葡语国家的人与中国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重视传统文化、重感情等,而研究这些文化共通性有助于增进交流与合作。

  展望未来,叶桂平认为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之一,可以为大湾区的国际化和拓展葡语国家市场作一些贡献,葡语国家的科研成果也可以通过澳门落地转化,进而助力大湾区制造业升级。

  “在国家的支持下,澳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1999年12月20日,澳门正式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那一天,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叶桂平,与几个澳门同学一起到天安门看升旗,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澳门回归以来,叶桂平也见证了这里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

  记者: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您觉得回归前后澳门有哪些明显变化?

  叶桂平:1999年澳门回归时,我正好在北京大学读硕士学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和几位澳门同学很早就起床了,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去天安门看升旗。作为中国的澳门人,我们都有一种强烈的骄傲和自豪感,感觉真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25年来,我作为一个一直在澳门生活的人,感觉见证了澳门的变化与发展。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总体感觉到澳门人的那种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回归后,作为澳门人,我确实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来自政府或国家的支持,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果。从我们做教育工作的角度来看,可以明显看到回归之后,政府在教育资源上的投入很大。现在,澳门可以说是世界上少数能提供15年免费教育的地方之一。而在我小时候,在澳门能有一个高中毕业证书已经很难得,算是高材生。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澳门大学的普及程度非常高,很多澳门人开始追求更高的学历,越来越多人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

  记者:你如何理解“一国两制”在澳门教育领域的一些实践?

  叶桂平:“一国两制”的实践证明,在澳门是非常成功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这几年明显感觉到“一国两制”在教育领域的成功,国家保留了澳门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面向国际的平台地位,同时在教育方面给予了澳门大量的支持。比如,现在澳门的孩子特别幸福,每年国家都会支持澳门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享有保送内地985和211高校的机会。

  我觉得,国家的支持给澳门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激励和支持作用。澳门虽小却有十个高等院校,目前有62000名学生,其中不少来自内地的学生。国家也在支持并给予部分澳门高校在内地招收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的权利。我们在培养学生时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通过澳门走向国际。

  葡语国家的人与中国人有许多相似之处”

  葡语国家拥有超2.5亿人口规模的市场,如何深化中国与葡语国家各领域合作,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澳门城市大学葡语国家研究院院长,叶桂平认为,研究院是应国家给予澳门的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定位而设立的,希望能为平台的发展提供建议和策略。

  记者:澳门城市大学在与葡语国家的教育合作方面有哪些特色项目?您如何看待这些合作对澳门城市大学乃至澳门特区的意义?

  叶桂平:我在大学里兼任葡语国家研究院院长,我们这个研究院是应国家给予澳门的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定位而设立的。我们聘请了葡语国家的师资力量,以及内地和澳门的研究国际问题或区域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我们希望为平台的发展提供建议和策略。

  我们撰写了一些研究报告,特别是结合世界上九个葡语国家,尤其是那些研究较少的小国,尽量填补这些方面的空白。我认为这些很重要,因为有时国家领导人想访问某个葡语国家,我们面临很多对该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了解和数据的需求。

  另外,我们也做一些人才培养的工作。从2017年开始,澳门城市大学葡国研究院也正式设立了葡国研究的硕士和博士点,这属于内地所谓的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这些设置一方面是从师生的角度出发,然后结合智库和一些科研,从而为国家、大湾区和澳门特区政府在施政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建议,发挥咨询的作用。

  记者:你参与过多项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的研究课题,这些研究成果是如何促进中葡两国的交流与合作?

  叶桂平: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我所做的一份研究报告,我和团队研究了中国与葡语国家的文化共通性。我认为我们的强国建设需要更多地探讨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构建命运共同体,大家需要大联合、大团结,我认为这需要对彼此的文化共通性有一个深入的挖掘。

  通过研究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我们通常认为葡语国家,如葡萄牙、巴西等是西方国家,在交流过程中,我觉得葡语世界的人与中国人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一个是朴实无华,重视传统文化,注重孝道。一个是大家在相互关心、体谅和支持方面,一旦建立了“amigo”(哥们、闺蜜)的情感基础,他们非常愿意这样做。这项研究成果,我认为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与葡语国家的合作,如何构建更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启发意义。

  “澳门可助力大湾区国际化和拓展葡语国家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五年来,澳门也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叶桂平认为,可以为大湾区的国际化和拓展葡语国家市场做一些工作。而澳门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培养更多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符合湾区需要的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人才。

  记者:今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澳门城市大学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

  叶桂平:我认为澳门作为大湾区9+2城市之一,可以为大湾区的国际化和拓展葡语国家市场作一些贡献。比如,我们现在探讨如何将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发展,澳门与葡语国家的紧密联系和平台作用可以在这方面作出很多贡献。

  例如,我们看到葡萄牙每年有许多高校或科研团队能够获得欧盟的研究经费,但研究后可能只发表论文。如果这些研究成果有机会通过澳门平台落地大湾区的一些制造业城市,进行转化,这可能对葡萄牙及其他葡语国家的研究成果转化和大湾区产业升级都有很大帮助。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的平台,在跨境电商方面也能为大湾区电商产业发展提供许多支撑作用,尤其是与葡语国家的跨境电商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记者:澳门城市大学未来有哪些发展规划?您对学校的发展有哪些展望?

  叶桂平:澳门城市大学作为一所已有四十多年历史的学校,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的东亚大学,从2011年开始使用“澳门城市大学”这个名字。我本人是在2017年加入澳门城市大学的,随着学校的发展,我个人也一同成长。这几年来,学校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和澳门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从2017年只有几千名学生,到现在我们已经有超过一万名学生,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展望未来,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希望能够依托澳门作为大湾区的一员,培养更多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人才。同时,我们也希望在学科建设方面,借助我们与葡语国家的优势,开发更多对内地学生和家长有吸引力的国际化特色实用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澳门城市大学也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支持,获得了“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支持我们与葡萄牙的阿尔加夫大学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科学方面开展更多科研工作。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希望在国家的支持下,共同推动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好。

  (制片 王勇幸 采访/视频 杨虓 吴采倩 文字/脚本 吴采倩 实习生 郑玮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