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大图新闻

携手港澳共建国际一流湾区

2024年09月25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9月3日,濠江中学附属横琴学校迎来256名新生。这是内地第一所澳人子弟学校,橙白相间的墙面色调尽显青春活力。

  75年前,1949年10月1日的清晨,正是在澳门濠江中学,时任校长杜岚升起了澳门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爱国爱澳是我们的传统。”现任濠江中学校长尤端阳说,“我们希望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具备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澳门英才。”

  1978年,香港商人张子弥在东莞创建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自此开启了广东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篇章。粤港澳之间的合作,一步步从“前店后厂”“三来一补”模式,变成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在“一国两制”下的优势互补。

  连日来,粤港澳三地举办的庆祝活动热闹非凡,“我和祖国有个约会”展演、时代杯“中国心·香港情”全球华文创作大赛等相继举办,寄托了三地人民对祖国的共同祝福。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年来,大湾区经济总量从超10万亿元上升至超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高质量发展潜力和动能不断释放。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

  看珠江大潮澎湃,开放活力生生不息。广东锚定新定位、肩负新使命,携手港澳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软”“硬”联通 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速

  秋高气爽,伶仃洋海风猎猎。深中通道即将迎来开通100天的日子。

  作为当今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深中通道不仅实现了广州南沙与深圳前海的陆路联通,同时串联珠海横琴,让大湾区进一步互联互通。

  从珠江西岸到东岸,车程从两个多小时缩短至20分钟,大湾区时空距离正在缩小。从沿线的深圳前海、东莞滨海湾新区,再到中山市翠亨新区,深中通道辐射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联动发展。

  珠江水奔流向海,一条条交通大动脉跨江屹立:2008年黄埔大桥竣工通车,2018年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运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2019年南沙大桥建成通车,如今珠江口地带还有6条在建和规划的通道,连“湾”成“圈”,舞台更大。

  粤港澳三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历来经济交流、人员往来频繁。如今,三地通过要素流动、制度对接,让湾区独特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制度安排化作独特优势,探索更多可能。

  “软联通”让市场一体化水平再提升。“湾区通”工程深入实施,“港澳药械通”“湾区社保通”“跨境理财通”以及“政务服务”跨境通办等一批标志性事项落地实施。“澳车北上”和“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双向奔赴”成为大湾区新常态。

  大湾区要素跨境流通更便利。河套率先开展数据跨境交易试点,实现定制化数据跨境可信传输;首个大湾区商事纠纷司法规则衔接指引出台,为涉港澳商事纠纷的处理提供更加具体清晰的操作指引。

  机制对接规则衔接更紧密。广东上线粤港“跨境通办”服务专区;推出“湾事通”综合服务平台,为湾区居民提供“三地同城、无感跨境”的便捷服务体验。珠海创新制定澳门医疗人员、药学技术人员专业资格在横琴执业的办法;前海率先试点推进建设领域规则与港澳衔接,成立深港知识产权合作推进小组……

  “湾区经济之间的比较,不在于大,而在于强;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质量;不在于单体城市,而在于城市群和产业圈的集聚和扩散能力。”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说。

  如今,广东经济总量屡创新高,拥有广州、深圳两座超3万亿元中心城市和东莞、佛山两个万亿元城市,大湾区人口从约7000万增长到超8600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5万家,比2018年增加3万家;“轨道上的大湾区”基本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融入湾区人日常。

  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融通的世界级城市群正加速“聚变”。

  创新引领 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去年6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布,锚定“世界级的科研枢纽”目标,这片不到4平方公里的土地迸发大能量。

  全球创新要素不断汇聚,国际顶尖研发中心林立。如今,苹果应用研究实验室等6家外资企业研发中心落子河套,中国一汽大湾区研发院、华润生命健康研究院等大型央企研发中心等进驻。“深圳的优势得天独厚,是我们建设实验室的‘天选之地’,这里就是中国的‘硅谷’,我们会继续加大在深圳投资。”苹果公司首席运营官杰夫·威廉姆斯说。

  截至目前,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累计超过160个,汇聚6个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吸引超1.5万余名科技科研人才在此奋斗,累计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1700件。

  强化基础科研能力,挺起科学“硬脊梁”。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和南沙科学城为主要承载区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起步成势,鹏城、广州实验室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

  走进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列中子源,精密运转的“超级显微镜”,为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有力支撑,粤港澳三地科学家可以实现“在家门口做实验”。

  用活产学研联动优势,筑牢技术“护城河”。大湾区拥有4所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大学、超过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二。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

  在珠海,圣美生物诊断技术有限公司由丽珠医药集团及旗下丽珠试剂公司和美国Cynvenio生物系统公司三方合资创立,瞄准液态活检的癌症早筛市场。“大湾区的科技资源众多,我们和香港大学、澳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方面都有合作,着力培育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圣美生物总经理石剑峰说。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大湾区5G、集成电路、纳米、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创新高地建设稳步推进,战略性产业集群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增长主力引擎。瞄准万亿前沿产业方向,广东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珠海、佛山、东莞、中山为重点的产业创新发展区。

  一个更创新、更具活力的大湾区正在崛起,引世界刮目相看。

  同心筑梦 共建共享优质生活圈

  “去年,我和太太在横琴正式安了家,今年小家庭迎来了新成员,在大湾区的生活有了更多期待。”澳门青年黄滋才在琴澳两地跨境创业,他的太太在位于横琴的澳门大学上班。

  他们的新家位于天沐河畔的“澳门新街坊”。黄滋才从家中开车,经过横琴口岸把太太送到澳门大学,再回到自己在澳门的办公室,大概需要40分钟。而过去从澳门的家出发,虽然不用过关,这个路程却要1小时。

  在这里,他们找到归属感,亦有奋斗的成就感。

  2011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落地横琴;2019年,黄滋才在此开启了创业之路。今年,“澳门监造”系列标志发布,他所在的公司获得了第一批标志。“很多企业客户找到我们,打听怎么拿到这个‘认证’,大家对我们的信任度一下子就提高了。”

  政府搭台,筑巢引凤;青年逐梦,共赢未来。如今,“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已搭建完成,大湾区内地9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达84家,累计孵化港澳创业项目超过5300个,在孵港澳项目数量占比达40%以上。

  在这里,他们有共同的生活圈,共绘同心圆。

  香港居民郑媛常在周末前往深圳购物。“湾事通”平台正式上线后,她的“北上”生活更加便利:“扫码坐地铁、找酒店,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搞定,太方便了。”目前,“湾事通”已上线超100项服务,日均活跃用户数3万余人,提供“三地同城、无感跨境”的便捷体验。

  大湾区内地城市医疗服务“港味”更浓。7月30日开始,在南沙的港澳人士享受到了“港药达”服务。通过信兴综合门诊部互联网医院远程会诊,在家就能得到港澳医生的专业诊疗服务,实现港澳常用药物“配送上门”。南沙还与香港大湾区医疗集团合作共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引进港式金牌全科门诊部,2023年以来累计服务6000余人次。

  “跨境养老”正成为港澳居民的新潮流。今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把7家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医疗机构纳入“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让符合资格的香港长者在大湾区使用医疗券时有更多的服务点选择。78岁高龄的周成来自香港,对他在广州居住的养老院十分满意:“环境和星级酒店差不多。”

  大湾区社会保障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截至今年2月,港澳居民在粤参保32.7万人次,享受广东社保待遇4.9万人次。

  一个更加多彩、更加共享的家园正在建成,让每一个梦想找到生根之处,每一个湾区人寻得温暖港湾。

  数读

  粤港澳历史经济合作

  ●1979年7月,深圳、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为开展粤港澳经济合作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2015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9年来,累计入驻港澳资企业2.6万家,实际利用港澳资509亿美元,占广东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的九成以上,成为全国港澳投资的首选地

  ●广东省进出口连续38年居全国第一。2023年,广东进出口总额达1.2万亿美元,是1952年的9751倍,年均增长13.8%

  四个重大平台发展现状

  ●2024年上半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93亿元,同比增长6.1%

  ●2024年上半年,前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3.8亿元、同比增长7.1%,

  ●2023年南沙新签约项目132个,总投资达3635亿元,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9个(累计270个)

  ●截至2024年6月,落户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已累计推出标准138项、发表白皮书23项、测试认证产品237款、发展会员1724家

  案例

  澳门医师跨过濠江到横琴执业

  早上10时,澳门医师张倩君已经在诊室中忙碌开。

  “我看一下喉咙有没有发炎。”一轮细致把脉后,张倩君拿起手电筒为患者进一步检查。“除了按时吃药,平时也可以用赤小豆、粉葛、白扁豆煮汤,这样睡眠会更好一些。”

  说话轻声细语,诊疗细致负责,张倩君给琴澳居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重新回到横琴医院出诊,我发现更多居民慕名来到医院看病,平均每天需要接诊近10名患者。”每周四,张倩君都会从澳门乘车经横琴口岸,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横琴医院坐诊。

  随着琴澳一体化发展提速,不少澳门医护人员选择来到横琴跨境执业,为琴澳居民提供趋同澳门的医疗保健服务。2024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横琴医院正式运营,2月份开始陆续有13名澳门医生获批回到横琴医院跨境执业,张倩君便是其中一名。

  张倩君表示,如今也有不少澳门居民特意来到横琴医院问诊,因为内地医院在身体检查或住院检查上排期会更加方便,检测价格会便宜许多。此外,在横琴医院也能挂号澳门医生,澳门医生熟悉澳门的医疗系统,整个就诊过程更加熟悉,讲解会更加清晰细致。

  随着《澳门特别行政区医疗人员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业管理规定》落地施行,符合条件的澳门医生在横琴执业更加便利。

  “我们的执业审批流程简化许多,资料提交后不到20天就收到了证件。”张倩君说,新政取消了之前办理证照所需要行为纸、个人体检报告,只要提交个人营运执照、澳门执业医师证,注册有效期也延续至3年。同时,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也多举措鼓励澳门医生赴横琴跨境执业、交流学习。

  谈及跨境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张倩君表示,澳门医生通常都是个体执业,接触的患者有限,来到横琴医院后则可以接触更多不一样的患者,以及学习更多医院运营的常规操作。自己来到横琴医院后,通过和不同专家交流,也正重新学习一些西药处方的使用方法,实现“中西合璧”。

  亲历

  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国伟:

  科创梦想在

  大湾区生根发芽

  香港是我追逐电子专业梦想的大舞台。这颗梦想的种子落于大湾区土壤,找到了蓬勃之路。

  那是1998年,当时我拿到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南下攻读电机电子专业博士学位。香港这座城市充满活力与奇迹,我在这里踏足国际尖端科技领域,见证了许多商业奇思妙想,也因此笃定了“把科技变为技术,再成为产品”的创业之路。

  2003年,在导师的鼓励和港科大孵化基金的支持下,我和团队创立了香港微晶先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此后数年,微晶公司在香港大埔工业邨渐次建起自己的LED芯片生产线,继而成功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并进入产业化阶段。

  在香港公司业务欣欣向荣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内地高速发展的机遇。2006年,我们认为公司要实现新跨越,必须紧贴内地市场。于是,在公司董事会的支持下,我们在广州南沙注册成立了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需要专业的实验室和先进的设备,在晶科电子最为困难的时候,霍英东基金投资了1000万元支持公司在南沙建立实验室,帮助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此后,搭乘着珠三角高科技产业升级的东风,凭借着扎实的技术积累以及粤港合作优势资源的支持,晶科电子实现快速发展。

  2011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晶科电子在南沙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新厂房落成投产,成为公司北上的里程碑。此后,凭借着过硬的品质,我们的LED器件及模组产品打通渠道,供应给创维、长虹、TCL等知名电视厂商及飞利浦、三星等国际企业。

  经过20年的不断积累与沉淀,晶科电子的多款产品性能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如今,我们的业务辐射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规模近25亿元,员工也从落户南沙时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的2000多人。

  回望我们初到南沙之时,这里还是大片农田。现在这里正崛起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越来越多的粤港澳合作落地于此。

  近年来,广东积极打造集成电路“第三极”。南沙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也逐渐走向成熟,特别是万顷沙集成电路产业园的规划与建设,以及“强芯九条”等产业政策的实施,半导体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

  作为参与者与见证者,我将继续发挥企业家的拼搏进取精神,加快推动产业生态的成熟,用“芯光”创造美好生活。

  (记者 唐子湉 杨天智 黄天儒 任燚 张玮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