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龙年春节,广东各景点开启了“人从众”模式,全省共接待游客超7600万人次,较去年增长近七成,还有游客抽中新车大奖。网友感慨:“不愧是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真是‘豪横宠粉’啊!”
在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坐在超宽智慧大屏前进行全天候“线上”巡查。这项绵延百余公里的大湾区重要民生项目于1月底全线通水,惠及近3200万人。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2月17日发布了关于“二线”通道人员及车辆出岛方式的通告,现场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各项测试,迎接3月1日合作区封关运行。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时强调,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五年来,广东省坚持“把规划抓在手上、把项目落在地上、把未来融在路上、把百姓记在心上”,携手港澳朝着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大步迈进。2023年大湾区经济总量预计超13.6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约3.8万亿元。
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风华正茂的粤港澳大湾区正以更大的气魄,勇往直前,在南海之滨续写着更多激荡的“春天故事”。
大湾区综合实力变强了
夜幕中俯瞰珠江口,灯火闪耀,光影交织,粤港澳大湾区连成一片璀璨星河。
作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自始至终都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在大湾区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总书记都亲自领航掌舵、把脉定向。
随着2019年《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蓝图绘就、号角吹响,湾区追梦、正式起航。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王福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二三四”(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独特优势。推动“一国两制”新实践,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使命,但这一探索没有先例可循。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下,借助大湾区的差异化制度,内地与港澳可以相互补足,共同构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引领对外开放,并推动自身建设成为世界级湾区。”王福强说。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五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多项重要专项规划和政策文件,着眼全局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广东省大湾区办整理统计,自《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各级各单位公开发布涉大湾区政策602条,其中国家发布超过100条、省级层面发布近200条,涉及营商环境、合作平台、现代产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优质生活圈等领域。
五年来,广东坚持把规划抓在手上,紧扣《规划纲要》发展目标和五大战略定位,推动七大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如今,广东经济总量屡创新高,拥有广州、深圳两座超3万亿元中心城市和东莞、佛山两个万亿元城市,大湾区人口从约7000万增长到超8600万;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5家,比2018年增加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5万家,比2018年增加3万家;“轨道上的大湾区”基本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正融入每个湾区人的日常。
“我们要通过把规划分解成重点任务、把重点任务变成项目清单,一项项、一步步,把宏伟蓝图变成百姓可知可见可感的现实,感受到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成效。”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表示。
随着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个平台相继落子,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体系确立成形。
横琴着眼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前海着眼支持香港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南沙突出“粤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两个关键,河套突出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四个重大合作平台各有侧重,“以点带面”引领带动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不断深入。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5年在历史长河中仅是一瞬,在南粤大地却已万象更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疫情之后大湾区加快融合的步伐前所未有,当前粤港澳携手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共识也前所未有。”朱伟说,“加速推进大湾区建设正迎来最佳时机。”
大湾区科技产业变牛了
新年初一,海风尚带几分春寒,路政员张小汶从中山马鞍岛上的登陆口出发,一路向东驶往深圳方向,沿着深中通道路面细致巡查施工作业面。在遍布大湾区的重大基建项目工地上,还有近3000名像他这样的建设者坚守在岗,奋力冲刺“开门红”。
大战略需要大手笔。
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开通运营;同年10月23日,总投资1269亿元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2019年4月2日,总投资111.8亿元的南沙大桥正式通车。
今年,总投资分别达460亿元、130亿元的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均有望建成通车。届时,6条珠江口跨江跨海通道将进一步弥合伶仃洋、狮子洋水域,将珠江口联“湾”成“圈”。
深圳大学中国交通经济研究所所长聂伟时常奔走于大湾区各市,他指出:“要实现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解决珠江东西两岸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尤其是跨江通道建设是重中之重。”他表示,通过跨江通道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提升区域物流效率,重塑区域发展空间格局,推进产业互联互通和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说:“湾区经济之间的比较,不在于大,而在于强;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质量;不在于单体城市,而在于城市群和产业圈的集聚和扩散能力。”
大手笔要有大规划。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以深港河套、粤澳横琴“两点”为结合点,以广深港、广珠澳“两廊”为主骨架,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构建创新体系。
如今,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四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和南沙科学城为主要承载区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起步成势,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成集群之势,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广东省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载体投入使用,粤港澳三地科学家在“家门口”即可开展最前沿的科学研究。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研究员郭伟杰回忆,6年前研究院刚建立时,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概念尚未诞生,科研者们见证了合作区从蓝图一步步化作现实。“随着一条条道路修通,一幢幢高楼落成,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创新企业汇聚在这里,创新动能愈发充沛。”他说。
新产业撑起新脊梁。
“粤港澳大湾区在100公里半径内集中了五个万亿级城市,同时具备超大规模市场和超大规模产业。这里是全球唯一集科技创新、综合商贸、金融中心和制造业腹地于一体的世界级湾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说。
五年来,大湾区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以“制造基底+创新基因+数字基础”为支撑,大湾区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超万亿元级以及3个五千亿至万亿元级、7个一千亿至五千亿元级、2个百亿元级组成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丁可这几年一直在持续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他观察发现,大湾区头部企业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快速成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逐渐成形。“我接触到很多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上的加工配套企业,规模不大却已成为典型的细分市场隐形冠军,足以见大湾区先进制造业根基越来越稳固。”他说。
大湾区宜居生活变便利了
新春二月,深港各口岸人流熙熙攘攘,南下北上的旅客经此跨境前往探亲、旅游、购物。自去年内地与香港恢复通关以来,2023年深港口岸累计超1.6亿人次出入境,日均超40万人次,最高峰突破80万人次。
“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相继落地,进一步降低了港澳居民跨境往返的时间成本。一家人驾车“北上”,成为今年港澳居民回家过年最便利的出行方式之一。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在大湾区从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
今年是香港青年莫仲翘在广州置业后过的第一个春节,他早早在新家贴上挥春、买好年花,接家人过来团聚。
莫仲翘研究生毕业后入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湾区圆了我的医生梦,在这里我能接触到更多病例、病种,迅速积累经验、更快成长。”入编后他得到了更好的工资待遇,还成为了一名主治医生。
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卢伟国看来,香港青年在本地发展空间有限,大湾区内地城市为他们带来更多发展机会,也有助于深度解决港澳民生问题、拓宽港澳居民生活空间、深化港澳同胞祖国认同。
五年来,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创业的支持政策不断完善。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许可审批,超20万名港澳居民在粤工作发展;持续拓展职业资格认证范围,超3200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累计超3000人次报考;建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孵化港澳项目超过48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近5500人……
五年来,趋同港澳的税负环境加快形成,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港澳人士汇聚。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横琴境内外高端紧缺人才个税优惠政策相继落实,对在横琴工作的澳门居民、在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以及在河套工作的香港居民实行“港人港税”“澳人澳税”。“税制衔接有助于促进粤港澳资本、商品、服务和人才的自由流动,为三地企业和居民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和便利条件。”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抒田说。
五年来,聚焦大湾区居民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领域不断拓展。从职业资格认可到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以及跨境金融、合作查验等专业领域,再到人才跨境往来、车辆跨境通行、数据跨境流通、政务服务跨境合作等,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已基本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
促进粤港澳民生融合,推动公共服务融通共享,大湾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69岁的老年性黄斑变性眼底病患者陈先生无需出境即可完成双特异性抗体法瑞西单抗注射治疗,成为了“港澳药械通”政策又一受惠者。
在横琴,澳门居民钟雪君以澳门住宅均价约三分之一在“澳门新街坊”置业,她期待着半年后开启“新横琴人”的新生活,既可以享受“像住在澳门一样”的配套和环境,又有了更大的生活和事业发展空间。
历史川流不息,发展永无止境。
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粤港澳大湾区阔步前行,走过砥砺奋进的5年,再深耕10年、30年,这里必定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撰文 曾美玲 唐子湉 吴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