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 来源:南方日报
12月28日,粤港澳大湾区首条地铁环线——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正式开通,粤港澳大湾区迈入轨道“环线时代”。
穿行5个中心区、合围城市核心区、换乘16条轨道线,“首环”地铁十一号线在广州轨道交通格局上,补上穗金色的一环,奠定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环+十字+放射”状骨架。随着十一号线的开通运营,广州地铁的运营总里程突破700公里大关。
当地铁线网密布,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圈悄然成型。由广州地铁运营的市内外“地铁+城际”里程超过1000公里。作为全国首个同时建设、运营“地铁+城际”的先行者,广州地铁全力构建轨道上的大湾区,在与创新中国同频共振的时代脉搏中,书写交通强国的崭新篇章。
地下“内环路”,一线通五区
自1997年广州地铁一号线首通段建成开通,广州正式进入地铁时代,二十多年来,广州地铁线网不断织密、延伸,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出行首选。参考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的成熟经验,广州迫切需要建设大运力、多换乘的地铁环线。
广州首条地铁环线——十一号线,应运而生。
从空中俯瞰,被人们称为广州“一环”的内环路于2000年正式开通使用,二十多年来影响着广州城市交通格局变化、交通服务水平改善,推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视线下移,地面之下,广州地铁十一号线以“环”为形,勾勒出广州的“城市圈”“交通圈”“经济圈”“文化圈”。
“城市圈”——线路所经区域为广州市主城区,多数为城市建成区、老城区,部分地段处于待建或改建阶段,沿线重要功能区主要有南中轴地区、琶洲—员村地区、白鹅潭地区,同时辐射北中轴、白云新城等,环线结构也将助推广州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
“交通圈”——全线31座车站,其中换乘站达26座,开通运营时有14座车站与既有运营线路实现换乘。线路连接琶洲、广州东站、广州火车站、白鹅潭(芳村)等四大枢纽,衔接联系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改善中心区网格换乘条件,强化线网整体性,增加广州重点建设地区的交通覆盖。
“经济圈”——十一号线也是最“值钱”的地铁线路,线路串起琶洲、金融城、天河北、白鹅潭、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等重点发展板块,将天河北CBD、金融城CBD、琶洲CBD、白鹅潭CBD等经济中心紧密连接。
“文化圈”——一线一城一粤海,一环一府一岭南。线路串联老城新城,涵盖具有岭南特色的饮食、文化、商贸、景区等。线路站点设计全面融入岭南非遗元素,打造地下非遗文化长廊,让市民体验岭南生活的品质和温度。
站站有非遗,文化进地铁
坐一条地铁线,认识一座城。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岭南商都。广州的文化是一种开放吸纳、包容并蓄、快乐朴实、有温度的岭南品质生活文化。
位于中心城区的地铁十一号线将非遗融入站点设计,打造全国首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示范地铁线。
设计方案对广州的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整理、类目合并,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与车站进行融合设计,打造具有独特广州非遗特色的文化图腾,每个“非遗车站”融合了多个非遗项目,确保在有限的车站空间内展示多种非遗元素,以文化图腾、文化橱窗、多媒体等展现形式,全方位展示和传播非遗文化知识。
在站点方面,地铁十一号线分别从越秀、天河、海珠、荔湾、白云5个区各选取1个站点作为非遗重点站,即广州东站、广州火车站、芳村站、琶洲站、中医药大学站,在广州的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中选取粤剧、广绣、广彩瓷、广东醒狮、广雕、传统医药等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与重点站进行融合设计,分别围绕“粤舞升平”“粤绣锦华”“粤雕精工”“粤韵芳华”“粤彩鎏金”五大主题加以呈现。
其中,芳村站的主题为“粤绣锦华”,文化图腾在“11”这一数字上采用了“五羊衔五穗”和“广雕窗花”作为主要元素,站厅橱窗重点展示了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广绣和具有岭南传统文化特色的广雕。站厅共设有两组文化展示橱窗和一组艺术品展示橱窗,出入口标识也同步植入了非遗元素,使整个车站的设计风格更统一,别具一番岭南韵味。
5个非遗重点站均设计了文化展示橱窗、艺术品展示墙、LED多媒体展示屏等不同的展示形式,除以广珐琅工艺制作的展示板外,艺术品展示墙将展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艺术品实物。
此外,24座新建车站(员村和天河公园站为既有站,非新建车站)同样设置了非遗元素。在设计理念上,以“11”这一数字作为轻量化文化图腾贯穿十一号线。其中,非遗重点站的文化图腾主要选取了“五羊衔五穗”的元素,而标准站则融入“衣、食、住、行、景、史、商、学”八大范畴的岭南特色。
坐地铁、看广州,在城市地下公共空间里,公共交通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相融,地铁站正成为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
摸石头过河,建设多首创
广州地质条件复杂,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地铁十一号线面临深厚沙层、断裂带破碎带、岩溶发育区等不良地质风险以及3次下穿珠江,5次下穿公园、湖泊,9次下穿铁路以及21次下穿高架桥、地铁隧道等难题,线路线长、面广、点多,线路所经区域多数为城市建成区、老城区,施工挑战非常大。
面对前所未有的施工难题,地铁十一号线建设采用多种工法,根据线路的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量身定制”,多种创新技术首次在广州地铁得到成功应用:首用总承包施工管理模式,将施工过程的管理集中在总承包商,简化了项目管理和协调的复杂性;高标准建设三个集中构件加工厂,以“工厂化”作业提升效率;大冲口站是全国首座全铺盖盖挖逆作法施工的无柱地下三层岛式站台车站;上涌站是国内首座地下三层装配式车站;赤沙车辆段施工现场引入国内首台建筑构件装配机器人“赤沙号”……
在投融资方面,地铁十一号线采用了广州首创的新型投融资管理模式。新模式也意味着新挑战。早在2015年下半年,建设者们成立十一号线研究小组,一一排查招标、建设、合同管理上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全天候”作战成为常态,在“与时间赛跑”中推进工作,如期实现了招投标既定任务。
在招投标事项稳步推进的同时,制约施工的第一难题——用地问题也在建设者们的智慧下慢慢化解。十一号线穿越广州五大中心城区,沿线建筑林立、人口密集,地下管线纷繁复杂。在施工时间和场地均受限制等诸多困难影响下,建设者们与五大类管线业主保持良好的沟通机制,同时建立总包自查和业主抽查过程检查制度,确保迁改合规合法。根据施工计划,全线共完成征借拆114.5万平方米、管线迁改6973条。
作为“换乘之王”,地铁十一号线既要承担起快速疏导乘客的功能,又要让市民拥有更加舒适的乘坐体验。车站数量多、换乘站点多,地铁十一号线线路开通时共有630台电扶梯设备顺利投入运营,包括电梯89台,扶梯541台,这相当于三至四条普通地铁线路的电扶梯数量,在国内地铁建设、运营中也较为罕见,方便市民出行。
为了最大限度提升乘客乘车体验,地铁十一号线在中医药大学站首设叠岛换乘,提升车站空间。为有效解决平层换乘中多条线路客流拥挤的问题,在换乘模式采用叠岛换乘,即两条不同线路的岛式站台,上下重叠布置,无需设置换乘节点,实现两线之间最短距离换乘。车站设置10部电扶梯,上下直接连通两个站台,实现高效换乘。同时对空间管线优化布置,让车站空间高度最大化。
交通与城市互相影响、相互塑造。更优质的出行服务、更便捷的轨道交通,广州地铁十一号线的开通在提升地铁线网运行效率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新的环线,昭示新的机遇、新的未来。
撰文:郑慧梓 穗铁宣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