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专题专栏 > 专栏 > 走读湾区

青春华章|文化潮旅

2024年09月29日 来源:南方网

[ ]

  “东方古典式的审美真的很靓”“糅合粤剧之美与科技之光”……刚过去的2024年暑期,粤剧电影《谯国夫人》好评如潮,获得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项,也赢得了大批“90后”“00后”观众的青睐。

  《谯国夫人》依托传统粤剧的底子,以技术为突破口,打破舞台和电影之间的“次元壁”,推动传统文化“潮”前走,青年粤剧人是中坚力量。青春的身影、青春的能量是文化守正创新的重要关节点,以青春之火激活文化发展,是大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也是我国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

  点状爆发:大湾区文化固本出新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本土的传统文化瑰宝带来了重要的平台和机遇。5年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印发,明确提出到2035年,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5年来,粤港澳三地不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传承凝聚起团结发展的历史纽带,又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多重创新因子的迸发下树立起未来发展活的灵魂。

  坐落在珠江之滨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集广东美术、非遗、文学于一体,荟萃粤港澳青年才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杰出成果。场馆通过全息投影、裸眼3D、AI等新技术的运用,拉近人们与历史文化的距离,一幅幅记载时代的画卷,一篇篇汇聚古今思潮的文墨,一件件源于岭南人民生活的艺术结晶,皆在现代化的场馆中实现了生动的“在场”。

  俗话说“广州看西关,西关看恩宁”,恩宁路上的永庆坊承载了老西关的城市记忆与乡愁。短短百米麻石道上,就有30栋民居被列为广州市历史建筑。与此同时,咖啡馆、文创店、艺术展览等新兴业态也在此地错落分布,成为年轻人文化创意的潮流聚居地。永庆坊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将广州包容开放的城市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动书写着岁月流转下的“新派”古韵魅力。

  “只要鼓点还在心中响起,我们就是雄狮。”这句来自广东出品的动画电影《雄狮少年》里的台词,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热血少年梦,该电影荣获第十九届亚洲夏季电影节最佳影评人奖和观众奖。新时代青年在新的历史高度上演绎着全新的本土故事、中国故事,让广东醒狮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以开放、自信的姿态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破圈”“跨界”“爆款”……这些鲜活的字眼是湾区传统文化向新焕发时代之美,造福人民精神生活最为生动的注脚。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创新形式紧密结合,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密切合作,在创新活力与经济动力的双重驱动下,湾区文化产业以年轻化、新潮化的导向与时俱进、多点开花,极大提升了人民幸福生活中的文化含量。

  线性联结:大湾区青年生生不息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作为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一代代青年人接过文化守正创新的接力棒,持续用自己的新创意、新思路、新风尚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丰厚的人文土壤、完善的人才机制、可靠的扶持政策使湾区成为青年文艺工作者大展拳脚、延续不息的创新热土。广东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计划,着力构建“五个全”新型文艺创作生产体系,不断激发青年人才活力和文艺创作的新质生产力。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坚定认为,粤剧的未来看青年,年轻化发展是传统文化生命力延续兴旺的关键引擎。传统戏曲艺术要通过更多方式与途径,走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让年轻人群体成为传承弘扬粤剧文化的生力军。粤剧文化生生不息的核心在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同时又要鼓励人才创新理念的养成,支持他们的创新实验。

  “作为青年粤剧演员,我们在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是在表演与交流中不断学习与思考如何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展现粤剧的文化精髓。”从业十五年的粤剧青年演员苏临轩向记者表示,如今许多青年投身粤剧艺术事业,传承“唱念做打舞”的扎实功夫,心领神会粤剧文化的幽邃深远,并积极探索时兴文化趋向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形式。

  新技术+新手段,让历史悠久、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焕发新生。广东粤剧院联合珠江电影集团打造粤剧电影“三部曲”——《白蛇传·情》《谯国夫人》《三水女儿·红头巾》,在制作技术、叙事题材、美学风格上不断突破创新的“天花板”。电影让粤剧之美有了更好的延伸,传承与创新不止于舞台上的青年演员,更在于舞台下逐渐成长成熟的青年观众,他们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

  远方非天涯,历史无鸿沟。活力四射的中华文化连结着过去与未来,真正走入了现代人们的生活。现在,年轻人会在日常生活或国外旅行时穿上汉服,穿街过巷,大胆地展示,美美地拍照;会倾听古风古韵,为登上综艺舞台的昆曲演员尖叫喝彩;会走进电影院看粤剧新编、购买博物馆联动周边、打卡古装电视剧同款景点……文化构建的精神生活场景正不断刷新,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思想与行为。

  面域覆盖:年轻态文化全民共创

  在中华文明百花争妍、百花齐放的多元和谐局面下,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在内,各地区紧紧把握文化发展的大机遇,青年力量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了多领域、深层次、全国化的文化创新,星火蔓延祖国大地。

  在天津,200岁非遗技艺“泥人张”入驻年轻的大学课堂,课室内一座难求;在长沙,VR互动体验湘绣、剪纸、花鼓戏等民俗项目颇为流行;在成都,“90后”茶室老板为了让年轻人喜欢上口感颇为苦涩的茶叶,改良茶叶味道、打造“年轻化”茶器,让传统茶文化焕发活力;在香港,一支青年队伍通过制作三维模型、拍摄纪录片等手段,让本地灯塔古迹保护与传承的光亮照到更远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愈走愈深入,各个领域多有建树。既有传统非遗技艺自身基础上的创新创造——甘肃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市级代表性青年传承人徐宁将川剧变脸、喷火等技法融入木偶戏的机关之中,经过创新改编的木偶戏,既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又节奏紧凑、富于变化,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冲击,越来越受欢迎。

  又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文化创造性继承发展——网游、网剧、网文是我国文化出海的“新三样”。无论是《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的全球现象级轰动,还是河南卫视打造的中国传统节日系列节目频繁出圈;《庆余年》等影视作品在海外市场惊喜爆火;以及《重生之最强剑神》等9部网文作品英文版在线阅读次数突破亿级大关……以青年为创作者、消费者主体的丰富领域正向世界彰显中国IP的独特魅力。据统计,2023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621.8亿美元,彰显了文化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又一脉相承,澎湃的文化力量塑造了深厚多彩、与时偕行的中国形象。越来越多的青年正在用实干谱写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大文章,奏响一代又一代的青春文化华章,完成一场又一场且行且歌、生生不息的文化潮旅。

  统筹:李琳 朱景

  记者:张菲菲 朱乃欣(实习生)

  策划:苏若倩

  剪辑:张琪达

  设计:杨晨悦

  校对:赖玉清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