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来源:南方日报
在2019年7月澳门居民参加珠海医保颁发社会保障卡仪式上,牛敬为部分澳门居民发放社会保障卡。 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我是横琴新区第一任管委会主任、最后一任党委书记。从上岛干到退休,在横琴工作了5139天。”这是牛敬的横琴时光。
从2009年横琴新区筹建,到2015年自贸片区揭牌,再到2021年合作区成立,在横琴岛短短15年多的开发历史中,牛敬参与了14年。
一路走来,横琴沧海变桑田。牛敬和先后上岛的一批批横琴人,如同“拓荒牛”,将一个荒岛打造成了一座现代化新城。
三年前,合作区的成立,成为一个历史转折点。自此,这片试验田迈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三年来,随着澳门公务员的加入、琴澳规则的不断衔接、更多澳门元素的涌入,合作区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有了质的突破。
在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下,牛敬担任了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两年,直到2023年9月15日正式退休,完成了横琴建设的交接棒。
退休后,牛敬持续关注着合作区的各类新闻。他期待,未来横琴成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
开荒
收土地、搞项目、建新家园
牛敬初上横琴岛,是在2009年8月17日。
彼时,横琴还是一个“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荒岛,岛上人口约4000人,共11个自然村,村民以养蚝、捕鱼等为生。
“当年的财政收入只有不到3700万元,还有一些债务、包袱。”牛敬回忆道,“基础条件不足,难度大。发展横琴是国家战略,肩上的责任也重。”
就在牛敬上岛担任横琴新区管委会主任前三天,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批准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在这个国家级战略规划的加持下,横琴的蓝图开始铺就。
“当时,横琴的重点项目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澳门大学的动工,一个是长隆的建设,还有一个是市政基础设施BT项目,也就是道路、海堤、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牛敬透露,搞建设就涉及土地的整合、征收土地的补偿等等。
牛敬上岛的时候,在时任横琴新区党委书记刘佳的牵头下,长隆的建设已经启动,当时面临的难题是村民的搬迁。
“这是个难啃的硬骨头。”彼时,长隆项目所在的富祥湾社区有新、旧两个村,100多户村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原居民,并不理解突如其来的搬迁。
时任横琴镇富祥湾社区新村党支部书记的黄少文告诉记者,当时不少村民很担忧。“是不是骗我们的?”“搬出去靠什么生活?”“物业费、垃圾费、水费这些拿什么交?”
针对这些顾虑,政府制定了各种保障措施。比如给新迁的住房办房产证,可以按照商品房买卖;划出一部分资产改为商业,收入作为村集体资产等。这些需要逐一向村民解释,做通工作。
当时,横琴的公务人员分包了这100多户村民的沟通工作,牛敬也分了几户。几个月的走家进户、耐心解释之后,绝大部分村民答应签约。而后,长隆得以顺利开建,这才有了今天享誉海内外的长隆海洋王国。
搬离富祥湾后,村民们的新家园选在了靠近横琴口岸、面朝澳门大学的澳门青年创业谷旁,社区取名为新家园社区。
后来担任新家园社区党委书记的黄少文透露,那些年,牛敬每年都会到访新家园社区,关心村民们搬迁后的新生活。走到自己曾上门走访的人家中,牛敬开玩笑地问:“怎么样,我没骗你吧?”
在一阵阵笑声中,黄少文知道,村民们是满意的。
筑城
平均每天投资超1亿元,10年经济增百倍
在横琴最初的开发建设中,项目并不是当务之急。
“生态优先、规划先行、基础快上、政策快批,项目慎选。”牛敬说,这是横琴当时的开发原则。而上级给横琴的目标是:一年有变化,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化,五年成规模。
横琴新区成立的前一两年,最多的工作就是做规划。
“我们后来盘了一下,横琴新区做了60多个规划,各个领域的。”谈起横琴的规划,牛敬如数家珍,比如法国阿玛建筑事务所做的“山脉田园、水脉都市”规划,就是目前天沐河一带的雏形;十字门中央商务区概念性规划,由美国HOK(霍克)公司担纲;横琴国际商务中心的设计公司是德国GMP,横琴保利中心是联合日本佐藤综合计画株式会社设计。
牛敬形容,当时横琴是一个国际规划大师集聚的地方,横琴的城市建设正是在这样高水平高质量的规划指引下来做的。
搞城市建设,横琴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没钱。
“我们没有资金,横琴的底子又很薄,特别是大部分土地不在政府手上,所以我们上岛后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土地的整合。”牛敬介绍,按照国务院通过的横琴规划,政府有权回收土地。
怎么回收合理?牛敬说:“后来研究通过了横琴土地整合的方案,回收价格是以附近最近一块公开拍卖的土地价格为参照,依法依规设定的,价格比原来初创的土地要高很多。”
对于底子薄弱的横琴,回收土地的钱从哪里来?牛敬透露,主要是通过融资。一个重要的平台就是成立当时的区属国企,通过银行批给授信,这样就有了资金,就可以收土地。有了土地,就可以搞建设。
前十年的横琴,是一个起步打基础的阶段,建设发展的力度和速度空前。
一组数据显示,合作区成立前,横琴新区建设的12年间,累计完成了约36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牛敬算了一笔账:“差不多一年300亿元,按工作日算,一天超过1亿元的高强度投入。”
一面搞基建,一面抓产业。2010年至2020年,横琴的GDP从4.66亿元增长至超400亿元,10年增幅近100倍。年度总税收收入一度超过350亿元。高新技术、品牌工业、现代金融、商贸消费、文旅会展等产业全面开花。区内累计注册澳资企业突破4000家,琴澳合作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民生领域不断拓展。
“在这样的基础上,横琴上升到合作区,澳门参与治理,开启粤澳共管的新阶段,正是恰逢其时。”牛敬说。
深合
用好天然试验田,写足开放大文章
“早期,我们在物理层面上改天换地。下一步,就是行政管理上要跟澳门对接。”自从到横琴工作,牛敬每天听澳门的广播、看澳门日报,希望更加了解和熟悉澳门。
合作区成立后,澳门公务员加入横琴的建设,牛敬与他们共事了两年。
这种由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四共”新体制,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各大重要平台中,融合力度最大、创新突破最显著的探索实践,也是合作区发展的内驱力。
横琴是一片天然的试验田和创新地。“澳门面积小、产业单一,需要发展空间,横琴就是最好的空间。”牛敬分析,横琴与澳门一河之隔、一桥相连,面积是澳门的3倍多,人口少,是一片处女地,还是一个海岛,离岸好管理。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可以大胆突破,大胆探索如何去做好“一国两制”开放创新的大文章。
在横琴工作,创新的意识不可或缺。
现任合作区法律事务局副局长的王彦,多年来致力于横琴的政策研究和制度创新。在他的印象中,牛敬是一个始终爱改革、爱创新的人。
“不管在哪个阶段,他总是对我们说,日常工作干得再好,顶多能打70分,还有30分要靠改革、要靠创新、要靠开放。”王彦说,这个观点是基于一个大的逻辑,那就是横琴是粤港澳紧密合作的一个示范区,对澳对港开放、支持服务澳门是基本底色。
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是横琴开发建设的初心。
如何适度多元?在牛敬看来,这种多元不是把澳门现有的企业和人简单地平移到横琴,而是通过横琴的空间,注入更多政策,吸引新澳企、新澳人、新澳资,做大澳门经济的新增量。“横琴很早前就想跟澳门的老百姓融合,从经济领域延展到社会民生,这是非常大的飞跃。”
牛敬也清晰地认识到,横琴一路走来,之所以能不断突破,国家层面的政策供给至关重要。
“为了争取政策,我们当时就成立了小组,派人在北京常驻,在各大部委单位不断来回。”他透露,2011年,国务院批复了关于横琴的重磅文件——《国务院关于横琴开发有关政策的批复》(国函〔2011〕85号),也就是如今分线管理政策的1.0版本。十几年来,国家相继赋予了横琴诸多创新政策,指引横琴一步步突破前行。
退休一年多,牛敬依旧时常关心横琴的发展。看到新的分线管理政策落地,在“澳门新街坊”可以使用小额澳门元、看境外电视、用国际互联网,牛敬还是难掩激动。
“现在‘澳门新街坊’的很多政策,最开始就在我们的政策申请包里了,合作区成立后,终于在小切口落地了。”谈及此,牛敬感慨地说,“你看,还是要去试、努力去争取,就可能实现。”
迈向合作区时代,横琴步入了新的阶段。未来,这里将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
(记者 梁涵 吴哲)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