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专题专栏 > 专栏 > 对话湾区

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主任苏惠思:香港青年北上就业趋势是“更多更远”

2024年07月04日 来源:粤港澳大湾区门户网

[ ]

  编者按:今年是《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7周年,也是香港回归祖国27周年。香港作为联通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外的重要城市、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发展,相互助力。香港特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驻粤办)主任苏惠思接受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主任开麦》系列专访时,展望了粤港双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人才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合作新前景。

  记者:大湾区正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您觉得粤港双方在这方面可以怎样合作?现在哪些合作基础呢

  苏惠思: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我们要将创新放在主导性的地位。创新包括技术革命性突破,也包括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以及产业深度升级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换言之,香港要结合自身优势和条件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科技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是基础研发,中游是成果转化,下游是产业发展。香港最强的是上游,即基础研发,香港有5所世界百强大学,有一流的研发团队,从0到1的突破能力非常强。中游方面正在巩固,香港特区政府去年推出了“产学研1+计划”,以促进政府、业界、科研界,以及大学之间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商品化。下游则会聚焦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慧与数据科学、先进制造业与新能源科技等科技产业。在创新科技方面,内地大湾区城市下游很强,上游和中游也有强的地方,有稳固的产业基础和环境,也有卓越的技术。香港要和内地大湾区城市互相合作,互补长短,这对于各城市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香港和其他大湾区城市合作,关键词是“优势互补,强强联手”。香港可以做好“超级增值人”和“超级联系人”的角色。

  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例,香港特区政府正与深圳市政府商讨共同建设临床试验合作平台。香港利用本地医疗及临床试验优良素质、国际化水平和合作经验,结合大湾区内地城市病例数量多和效率高的特点,发挥两地在临床试验方面的优势,打造临床转化和应用高地。这正是优势互补的绝佳例子。

香港科学园

香港科学园

  除了创新科技,香港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优势。例如,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完善的金融系统,香港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券发行额亚洲排名第一。凭借金融业的优势,香港可以和其他大湾区的城市优势互补,一起联手推进不同产业发展。

  作为粤港两地的桥梁,驻粤办接下来也会继续发挥好桥梁的角色,促进粤港两地政府和业界交流合作,同时也会全力协助港人港企在粤发展。

  记者:现在香港青年“北上”就业已经很常见。据你观察,香港青年“北上”就业有哪些新趋势,新趋势背后有哪些原因?

  苏惠思:香港青年北上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寻梦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和潮流。我用四个字形容这个趋势——“更多更远”

  “更多”是指数量上的增长。以求学为例,2015年在粤高校香港学生约8300人,到2020年时增长至约9200人,较2015年增加了10%,到了2023年,已增长至超过11000人,相比2020年增加了接近20%,可见不仅数量有所增长,增速越来越快。目前,大湾区内地城市已是很多香港青年就读高校的首选之地,在粤高校香港学生人数已占内地高校港生总人数近一半。

  很多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发展的第一步是实习。为此,香港特区政府与广东省港澳办合办了“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实习计划”,今年提供了约2000个实习岗位。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实习的需求是非常高的,希望能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内地发展的机会,认识国家的最新发展,为将来就业有更多的选择做好储备。

  另一个关键词是“更远”——香港青年在生涯规划上愿意在大湾区走得更远。以前年轻人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多是读书、实习,而就业方面,以往来到大湾区内地就业的香港人,更多是经验比较丰富的管理层,或者是高技术人士。青年,特别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相对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但据我们观察,现在越来越多刚毕业的香港大学生愿意来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创业,我们预计这个趋势会持续高涨。

  这背后离不开两个原因,第一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得越来越好香港青年看到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舞台也越来越广阔,希望能到内地闯一闯,谋求更多事业发展机会。第二个原因政府业界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香港特区政府在2021年推出了“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至今已有超过2000名青年入职;加上“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推出以及创新创业基地(双创基地)成立,到目前为止已惠及超过20000名青年。这些政策和资助计划大大鼓舞了香港青年,使他们认为到大湾区无论是求学、实习、就业还是创业都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我们经常说,有商业网络才有机会,才有订单。接下来,香港驻粤办还将深化服务,和不同的商会合办活动,让就业创业青年可以认识到不同界别的朋友或者老前辈,取得经验。在未来一年,我们会继续并深化有关的支援,包括为就业青年举办人工智能和新媒体有关的培训课程,让青年们了解当前大湾区的新零售、新科技、新产业等方面发展趋势,为日后在大湾区发展打好基础。

俯瞰维多利亚港

俯瞰维多利亚港

  记者:香港出台一系列抢人才”的政策从数据来看,效果可以说是超预期的。在“抢人才”之后,香港有哪些措施“留人才”呢?如何让人才更加深入去参与大湾区建设发展

  苏惠思:2023年,香港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共收到超过23万宗申请,是2022年的4倍,其中有6.2万份是“高才通”申请,当中约3.6万获批的“高才通”申请人已抵港,并带上2万名配偶和3万名子女来港。他们子女的年龄近九成都在14岁以下。“高才通”计划不仅为香港吸引了不同人才,更为香港带来未来的人才,为香港未来发展带来新动力。

  另一方面,我认为“留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香港特区政府为此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专门成立了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为抵达香港的人才提供支援,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香港,落户香港,在香港长远发展。

  说到“留人才”,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让人才看到发展前景。无论是推进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还是刚刚我们谈及的发展新质生产力,都离不开人才,都依赖人才。随着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给人才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这会再吸引更多人才、留住更多人才——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香港作为大湾区非常重要的一员,利用独特的优势和大湾区其他城市互补长短,和其他城市合作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大。我希望粤港双方可以进一步加强人才交流,为人才创造更广阔的舞台,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