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专题专栏 > 专栏 > 对话湾区

香港特首政策组专家何建宗:过去5年香港最大的变化,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024年03月25日 来源:粤港澳大湾区门户网

[ ]

  编者按: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5周年。5年来,香港如何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如何通过与内地城市互联互通,优势互补,为香港发展注入强劲的动能?记者专访香港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创办人兼主席何建宗,回顾过去5年,香港如何加强粤港合作,让“东方之珠”闪耀世界。

  融入大局

  香港各行各业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寻找机遇

  记者:这5年来,在大湾区的牵引下,香港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您能否通过几个指标或者几组数据为我们讲一讲?

  何建宗:《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已有5年,在去年恢复全面通关之后,粤港两地有了真正比较深度、全方位的融合。5年来香港最大的改变,就是香港更好地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

  香港各行各业都积极地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寻找机遇。具体来看,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推动之下,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都有很大的进展,为我们努力实现“十四五”规划”明确的香港“八大中心”定位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其中,金融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香港证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交额持续增长。在越来越多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背景下,港股总市值也水涨船高。根据港交所数据,截至2023年7月底,港股总市值达36.95万亿港元,相较于1993年底的2.98万亿港元大幅增长约1140%。同时,香港的金融机构在大湾区内的布局和合作不断加深,为金融服务的跨境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

  同时,香港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和成果逐渐显现。大湾区的发展战略中,科技创新被视为重要的推动力量。香港的科技创新产业不断壮大,根据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由香港、深圳及广州的创新及科技业组成的广深港科技集群位列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第二位。与10年前相比,香港在研发方面的开支差不多增加一倍。

  记者:您认为,香港未来可以携手大湾区内地城市在哪些产业领域进一步发力?

  何建宗:香港特区政府一直致力于增强发展动能,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在许多领域都有合作的潜力。我今天特别想说的是教育方面。2023年特首施政报告提到,将香港打造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目前,香港有5所全球百强大学,是全世界所有城市中最多的。这5所大学为香港建设教育枢纽提供了重要支撑。依托这些大学,香港可以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开展更多的教育交流和人才培养项目,推动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互联互通,促进“海外-香港”“香港-内地”人才双流通。

  事实上,香港很多院校已经到广东设立了分校,譬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理工大学(东莞)等,满足了内地学生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在媒体合作方面,我认为两地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我们近期观察发现,广东很多媒体和香港的电视台都有合作,制作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或者是关于大湾区的知识性节目,其实都颇受香港市民的欢迎。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双向合作,让广东的朋友更加了解香港,也让香港朋友更加了解广东不同城市的发展。

  在科技创新领域,香港可以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加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创新投资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发展,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整个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此外,在金融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以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加强跨境金融监管合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促进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等,帮助提升整个区域的金融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粤港合作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有望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

  记者:当前香港正加快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刚好跟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在地理上形成区位优势。我们想知道,在2024年,这两个区域之间将有哪些合作“大动作”值得期待?

  何建宗: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合作平台。尽管面积相对较小,仅为3.89平方公里,但其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汇点,区内两大口岸跨境直连,周边交通枢纽如机场、高铁等便捷联通,与深圳光明科学城、香港科学园等创新节点形成“半小时科研圈”,与广州、东莞、惠州等城市形成“一小时产业圈”。这使得合作区具备独特的“平台”和“通道”作用,有望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

  目前,粤港合作的共识度较高,合作区由深港两地共同开发建设,已基本形成高效协作、相互支撑的合作机制。这有利于充分融合“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加速打造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辐射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

  我们期待,未来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重点将集中在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域联动机制上,力争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配置资源,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河套更充分释放重大战略平台的集聚效应、传导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通过更广泛的合作和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河套的科技创新水平,推动整个大湾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人才流动

  香港吸引的全球人才将提升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

  记者:我们看到一组数据:2023年前10个月,香港各项输入人才计划收到超过18万宗申请,11万余宗被批准,已有7万人到港,可以说是远超预期。在您看来,香港“抢人才”政策效果为什么可以超预期?

  何建宗: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其国际化特性、金融、教育、法治和文化优势,使其成为大湾区吸引国际人才的重要枢纽。与内地相比,香港的市场规模更小,但市场经济的成熟度和国际化程度更高,因此在一些高端领域拥有更多机遇和发展空间。“抢人才”政策为海外及内地年轻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行机制,可以促进内地和香港的人才流动与合作,也为内地年轻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记者:香港未来将如何发力“留人才”?这将如何利好整个大湾区的建设?

  何建宗:参照内地的经验,以广州为例,黄埔区、南沙区等地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有提供住房补贴,且博士后科研人员还可以获得科研经费以及生活补助。香港如果想在全球“人才战”中拔得头筹,也应适当增加物质鼓励。

  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人才在拿到香港身份证之后,怎样才能有更好的发挥空间?怎么让他们为香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升上更高台阶作出贡献?因此,我们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建议特区政府推出高才通加码版,即高才通+,为所有拥有世界百强学校博士毕业学位的人才一律给予一次性补贴港币10万元,对他们来港找工作期间的开支给予支持,表达对各领域人才的重视。

  对于整个大湾区建设而言,香港吸引的全球人才将提升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国际企业和资本投入,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这些人才也将丰富大湾区的人才资源库,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和支持。

  记者:这5年里,香港既向世界各地“抢人才”,也在不断向大湾区内地城市输送人才。香港年轻人“北上”逐梦越来越成为一股热潮。据您观察,香港年轻人到内地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港青“北上”发展,最大的困难是“迈出第一步”,还是留下来扎根?

  何建宗:首先,迈出第一步是很重要。香港青年要走出第一步,去不同城市了解一下有什么发展机遇。

  其次,我们智库最近研究发现,“通勤式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新趋势——即“深圳居住,香港上班”或者“香港居住,深圳上班”。“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广东”“居住在广东,工作在湾区”逐渐成为现实。对于香港年轻人来说,“通勤式融合”可以省却深圳的居住成本,而且不会切断与香港亲朋戚友、业界的联系,比较符合他们的择业实际。此外,从内地到香港的“港漂”越来越多,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既认同香港的文化和生活环境,同时也希望把握内地的发展机会,两地更便利的通勤方式对于他们也有一定吸引力。相信“港车北上”政策的实施、24小时通关等便利措施的进一步出台,将对两地人员跨境通勤等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最后,如果要帮助香港青年解决扎根大湾区内地城市的问题,我建议可以参考前海、南沙、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的经验,考虑让大湾区内地九市来香港成立办事处,解说每个市、每个区的创业、就业等利好政策,展示内地城市的发展空间,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香港人到内地发展、落户。加强政策解说服务,让香港人,尤其年轻人更容易掌握这些政策。

  统筹:何静文 门丽丽

  策划:黎妙娟 林子菲

  记者:林子菲 刘思敏 李健鹏

  视频制作:黄承霜 周斯妍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