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珠海分站 > 最新动态

珠海创新编制“用海保障一张图”,助推项目用海审批提速

2024年01月18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晚冬时节,浩瀚的伶仃洋面,水天一色、风清气爽。一片欢呼声中,一艘活鱼运输船正将成吨的金鲳鱼,从90米周长网箱转移至港澳流动渔船里,销往香港。这是珠海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陆联动种业模式下产出的金鲳鱼。“海洋牧场内养殖的鱼,品质接近野生,深受港澳食客的喜爱,市场供不应求。”收鱼商家表示。

  在广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当下,珠海正在加快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搭建现代海洋产业链、构建向海图强政策链,进行海陆统筹联动、融合发展的珠海探索。然而,规模庞大、体量巨大的海洋牧场也对自然资源要素的保障、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一望无垠的海洋中,为这些项目找到合适的落脚点?

  海洋资源是开放资源,经略海洋就是扩大开放。在实践中,珠海在省内率先开展“用海保障一张图”编制工作,梳理出可用海域空间约18万公顷,为海洋牧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选址保障。

  百岛之市,出海向洋。这样经略海洋的“图志”何以成为全省首创,又将如何助推海洋产业走向深蓝?

  破题

  破解要素资源制约

  亿万年来,珠江口张开双臂拥抱着浩瀚太平洋,生于此地的人们有着悠久的耕海牧渔传承。

  伶仃洋面,珠海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不仅有全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网箱“澎湖号”、“德海1号”智能化养殖渔场等高科技养殖平台,还有近200口重力式深水网箱,更有集生态养殖、海上乐园、海洋科普等于一体的海洋沉浸式旅游项目加速落地。

  这是珠海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海上缩影。

  经过多年发展,珠海渔业已从近海捕捞、传统海水养殖向现代生态立体养殖的海洋牧场转变,奠定了现代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

  然而,要在海面上建设“蓝色粮仓”也并非易事。除了要有海工装备的支撑,能否得到充足的资源要素保障,更是海洋牧场项目能否落地的关键。

  “从近岸养殖走向深远海养殖,除了生产方式的变化,高昂的成本和风险会令很多渔民、个体养殖户望而却步。”中国海洋大学向海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大海认为,只有不断创新、突破原有的用海机制,才能吸引、鼓励更多中小企业或者个体养殖户投入深远海养殖。

  “珠海虽是海洋大市,海洋产业基础也比较雄厚,但可用的海域空间并不多。”珠海海洋集团筹备组分管海洋牧场一级开发的苏庆龙介绍,鹤洲新区(筹)辖内的万山海域曾是远近闻名的万山渔场所在地,也是当前珠海大力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主阵地,但因万山海域大部分处于生态保护红线内,可用于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海域空间资源极为紧张。

  如何合理规划、利用海洋空间,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成为摆在珠海面前亟须解决的难题。

  实际上,看似浩瀚无垠的海洋,必须深耕有方。这道难题,既是海洋产业从业者必须闯过的关卡,也靠着属地政府与自然资源部门的行政办事效能。

  作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如何做好海洋牧场资源要素保障工作,优化完善用海审批,支撑海洋产业项目跑出加速度?

  一张经略海洋的图志从此构思。

  创新

  实现项目“拿海即开工”

  始自云贵高原的珠江,绵延2000多公里,穿越崇山峻岭,直抵南海之滨,在珠海境内与南海交汇,形成独特的咸、淡水地带,催生水产种类繁多的万山海域。

  作为历史上万山要塞所在地,万山海域战略位置突出,中心区域为珠江口国际锚地,有大西、大濠等6条国际著名水道纵横其间,是珠江三角洲乃至华南腹地出入南海、通向世界的咽喉要道。又因生态环境优越,片区内设有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庙湾珊瑚市级自然保护区和珠海万山群岛市级自然保护区4个不同类别的自然保护区。

  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管理万山海域的部门多,相关涉海数据种类繁多、口径不统一、不互通,传统项目用海选址,往往在征求部门意见及修改阶段反复调整、难以落地。

  珠海鹤洲新区(筹)创新开展海洋牧场“用海保障一张图”编制工作。

  其中,全面收集、处理相关部门资料及规划成果,建立内容完整、目录统一、逐级扩展、结构清晰的海域空间“用海保障一张图”数据体系,只是第一步。

  基于“用海保障一张图”数据成果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寻求辖区内符合各部门管理的可用海域空间的最大“公约数”,才是重中之重。

  珠海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要求,避让锚地、航道、限制区及已确权海域空间后,共梳理出海洋牧场可用海域空间约18万公顷。”

  梳理出的可用海域空间被划分为三大发展阶段。其中,一阶段为已完成区域论证海域,可满足近期桁架式养殖平台、养殖工船、重力式网箱等用海需求;二阶段为水深5-30m范围,未来可用于海洋牧场项目选址的近岸海域;三阶段为深远海养殖拓展区及限养区。

  据介绍,“用海保障一张图”为重大项目用海“预选址”和海域审批管理提供了依据,避免红线、锚地及航道等限制性因素造成产业项目选址工作反复,指导部分项目选址周期由半年缩短至十天,实现单个项目“拿海即开工”,大幅提升了珠海海洋牧场项目建设投产效率。

  支撑

  新一轮海洋竞争抢先机

  南海广阔的蔚蓝画布上,一座座“海上城市”即将浮出水面。

  近日,经鹤洲新区筹备组批准,珠海市自然资源局万山分局为广东永绅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新型智能养殖平台深海养殖基地项目、东澳根宝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网箱养殖项目、珠海市从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深海智能养殖基地项目、珠海格力海岛投资有限公司东澳岛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园—海之舱(一期)项目及珠海海发蓝色粮仓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园(小蜘洲)项目5个第三批海洋牧场项目集中出具用海批复,涉及用海面积约172公顷。

  其中,总投资2亿元的东澳岛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园—海之舱(一期)项目聚焦深远海渔旅融合,拥有养殖水体4万立方米,规划融合潜水、住宿、垂钓、餐饮、海洋研学、室内休闲运动等功能,可同时接待游客150人。

  “海之舱”建成后,将与东澳岛联动发展,在促进珠海传统渔业升级优化的同时,加快海岛旅游产业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打造现代化新型“海上粮仓”。

  众多海洋牧场项目纷纷落地背后,“用海保障一张图”功不可没。

  “依托‘用海保障一张图’数据体系,可以帮助协调各部门限制要素,减少海域选址论证调整次数,加快项目建设投产。”鹤洲新区(筹)相关负责人介绍,另一方面,有助于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快速核查涉海项目空间布局、水深、离岸距离等信息,提升海域精细化管理水平。

  自“用海保障一张图”实施以来,鹤洲新区(筹)辖区共有17宗海洋牧场项目迅速获得批复,其中涉及市重点项目8宗、区重点项目9宗,批准用海总面积810余公顷,100%保障市、区海洋牧场重点项目落地,另有6个涉海项目正在进展中,为海洋牧场空间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用海保障一张图”是珠海走向深蓝的新开端,是新一轮海洋竞争中抢占先机的主动作为。

  海洋资源是开放资源,经略海洋就是扩大开放。当前,珠海正在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加快构建集种业、养殖、精深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建设“蓝色粮仓”,为打造“海上新广东”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 王韶江 何丽苑 统筹 林郁鸿)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