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珠海分站

读懂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珠海新机遇→

2024年01月24日 来源:南方+

[ ]

  潮起珠江再出发。

  1月23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在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珠海及其相关元素多次出现。

  从产业立柱到“拿海即开工”,过去一年,珠海高质量发展凸显诸多亮点;从“五大都市圈”到“天空之城”,展望未来,珠海将在更多领域迎来新机遇

  2023年工作回顾

  1.横琴 

  报告原文: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力牵引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国务院批复横琴、前海总体发展规划。推动出台横琴发展促进条例,实施“横琴金融30条”。横琴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鼓励类产业目录等顺利落地,“分线管理”配套财税政策和海关监管办法出台实施,“二线”通道建成并通过验收。

  解读>>

  去年12月21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正式公布,这是继2009年9月,国务院批复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以来,横琴再度获批实施总体规划。这个2.0版本的总规,提出了延续一衣带水的历史脉络,构建“十字轴带、三大片区”总体发展格局,将从“琴澳同源”走向“琴澳一体化”,塑造琴澳一体化总体发展新格局。

  此次规划期至2035年,并细化了2024年、2029年、2035年三个阶段,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合作区”)的发展目标,提出到明年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时,在合作区就业的澳门居民约5000人、居住的澳门居民约2万人;到2035年,在合作区就业的澳门居民约8万人,居住的澳门居民约12万人,合作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

  2.港珠澳大桥 

  报告原文:港珠澳大桥车流量创历史新高。“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经珠港飞”、人才签注、利率“互换通”等落地实施。

  解读>>

  2023年1月1日、7月1日,“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分别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正式落地实施,实施首年(2023年),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港澳单牌车通关量20次刷新单日历史纪录,单日最高达1.1万辆次。

  据拱北海关统计,截至今年1月16日,该关所属港珠澳大桥海关已累计验放“北上”的香港、澳门单牌车超150万辆次。

  目前,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日均进出境客车9000辆次至1万辆次,周末和节假日达1.6万辆次,其中“北上”港澳单牌车占比50%—60%。已有超6.7万辆港澳单牌车完成内地海关备案,每日新增备案约360辆。经港珠澳大桥进出境车流量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3.头号工程 

  报告原文: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开启新图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选取22个县(市、区)、110个镇、1062个村(社区)作为首批典型,加快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112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

  解读>>

  开局之年,珠海全面吹响“头号工程”的奋进号角,凝聚齐抓共促的强大合力,全市各区镇村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勇立潮头、争先创优”的峥嵘气象,一个“东西合璧”“城乡一体”“海天一色”的特区样板跃然眼前,“1区4镇50村”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

  在《2023年全国千强镇发展报告》中,珠海唐家湾镇、南水镇、红旗镇等10大重镇榜上有名。

  4.产业立柱 

  报告原文: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实施“大产业”立柱架梁行动……新型储能在建项目100个、总投资2290亿元,广东成为全国储能电池产业配套最全的地区。

  解读>>

  如果说发展的城市像奔跑的汽车,那么产业立柱项目就是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盘。

  2023年,珠海全市招商引资签约产业立柱项目37个,并加快推动产业立柱项目加速落地,构建从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池组装、装备制造到集成应用的新型储能产业链。  其中,全球最大的吉瓦级液流电池工厂(纬景储能)投产,鸿钧异质结、迈为半导体、京东方LED、埃克森新能源、科硕、万锂新材、鸣石科技、科隆等重大项目顺利落地。

  在珠海斗门,纬景储能锌铁液流电池“超G工厂”内,超过300个机器人正承担精密、繁重作业。无论是单臂抓举200千克重物,还是吸取薄如蝉翼的质子交换膜,机器人的操作精准度可达到0.1毫米。

  2023年,这个全球最大的吉瓦级液流电池工厂投产,成为珠海产业成绩单上的“高光时刻”。

  5.拿海即开工 

  报告原文: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新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40个、总投资超120亿元。推动海工装备集聚发展,全球首艘具有自主航行功能和远程遥控功能的智能型海洋科考船“珠海云”号交付使用。建立涉海项目审批联动机制,实现“拿海即开工”。

  解读>>

  海洋资源是开放资源,经略海洋就是扩大开放。

  2023年,珠海加快迈出经略海洋步伐,在省内率先开展“用海保障一张图”编制工作,梳理出可用海域空间约18万公顷,为海洋牧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选址保障。

  这张“用海保障一张图”,为重大项目用海“预选址”和海域审批管理提供了依据,避免红线、锚地及航道等限制性因素造成产业项目选址工作反复,指导部分项目选址周期由半年缩短至十天,实现单个项目“拿海即开工”,大幅提升了珠海海洋牧场项目建设投产效率。

  “用海保障一张图”是珠海走向深蓝的新开端,是在新一轮海洋竞争中抢占先机的主动作为。

  在伶仃洋面,珠海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不仅有全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网箱“澎湖号”、“德海1号”智能化养殖渔场等高科技养殖平台,还有近200口重力式深水网箱,更有集生态养殖、海上乐园、海洋科普等于一体的海洋沉浸式旅游项目加速落地。

  2024年工作安排

  6.粤车南下 

  报告原文: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优化完善“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稳妥推进“粤车南下”。

  解读>>

  2023年,“澳车北上”“港车北上”落地让两地普通居民实现“一脚油门”到广东,内地物美价廉的消费给了港澳同胞一点“小小的震撼”,每月平均超过400万人次香港人前往内地,带来庞大的消费力。

  “粤车南下”新进程也让广东人对开车前往港澳多了新盼头,大湾区城市间人员流动更加畅通,经济社会整合随之不断深化。

  迎着“北上”的人流,“南下”旅游、发展的广东人也在收获各种新政便利。先是香港公布了“粤车南下”政策的研究新进展,临近年底实施的“经珠港飞”更让内地旅客可陆路直达香港国际机场,无须办理香港入出境手续。

  据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此前透露,特区政府正积极与内地商讨“粤车南下”政策,将会分两阶段落实。首阶段预计会在今年内,港珠澳大桥人工岛的大型自动化停车场项目完工后实施。

  届时,广东旅客在该停车场停泊车辆后,可以乘车到香港机场转乘飞机前往外地,或者在大桥口岸入境香港。

  7.全岛封关 

  报告原文: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抓好横琴跨境资金“电子围网”建设等工作,加快实现全岛封关运作,确保完成第一阶段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

  解读>>

  进入2024年以来,横琴全岛封关运作迎来重大进展。

  1月4日,财政部会同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货物有关进出口税收政策的通知》以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个人行李和寄递物品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加上此前海关总署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监管办法》(下称《监管办法》),一系列重磅政策接连发布,进一步明确了海关监管与税收细则,为横琴未来封关运作顺利实施提供了具体“操作手册”,奠定了政策基础,勾勒出琴澳一体化总体发展新格局的美好未来。

  横琴岛“一线”和“二线”之间的海关监管区域,总面积约106平方公里。其中,横琴与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设为“一线”;横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其他地区(以下简称“内地”)之间设为“二线”。

  根据《监管办法》,横琴全岛封关运作后,将对合作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进出的交通运输工具、运输设备、人员、货物、物品等,海关依法实施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另有规定除外。除特殊情况外,海关与澳门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旅客卫生检疫模式。

  《监管办法》规定,经合作区直接往来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货物,在合作区的对外开放口岸办理海关手续。对在合作区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的澳门居民,携带相关动植物产品进入合作区的,海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便利化措施。原产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经合作区的对外开放口岸入区并仅在区内销售、使用的法检货物,除食品、化妆品、动植物及其产品外,符合条件的可采用“合格保证+符合性验证”的检验监管模式。

  《监管办法》也规定,对合作区与内地之间进出的货物、物品等,海关不实施检验检疫;但对未经检验的进口保税货物等,海关依法实施检验。同时,交通运输工具、人员应当经设立海关的地点从合作区进入内地,海关根据需要实施检查。从内地进入合作区申报出口的货物,海关依法征收出口关税。出口退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8.广珠澳高铁 

  报告原文: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做好广珠澳高铁前期工作。

  解读>>

  日前,珠海市轨道交通局发布了关于《珠海中心站(鹤洲)枢纽站城一体工程项目立项阶段征集民意公示》,意味着这一枢纽工程正进入提速阶段。未来,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广珠澳高铁将通过鹤洲,东连广州、中山,西至横琴口岸,并与澳门轻轨无缝换乘。

  9.五大都市圈 

  报告原文:高水平推进五大都市圈建设,形成区域互补、协调发展新优势。

  解读>>

  去年12月,广东省政府网站发布《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明确提出以珠海为核心,以中山、江门、阳江为增长极,构建“一核三极、两圈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实现核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拓展。

  规划提出构建“两廊三带多集群”的产业发展格局,培育高端服务类、高新技术类、先进装备制造类、现代农业类、海岛海洋旅游等多样化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建成5个以上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

  10.打造典型 

  报告原文:打造22个典型县(市、区),创建更多经济强县。聚力提升城镇建设能级。建设110个典型镇,培育更多全国经济强镇。推进圩镇环境整治和品质提升,统筹镇村连线成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

  解读>>

  县域是“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乘势而上、加速破题,以攀高比强、跨越赶超的劲头角逐县域经济新赛道。

  近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2022年度“广东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名单,共有16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入选,珠海市斗门区“黄杨宋莲”乡村振兴示范带榜上有名,这也是珠海市唯一入选的示范带。

  作为全省首批22个“百千万工程”典型县(市、区)之一,斗门提出将“拿出干现代化的样子来”,以头号工程的势头和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深入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高标准建设全市实体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主战场。

  11.低空经济 

  报告原文:支持深圳、广州、珠海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

  解读>>

  南海之滨的珠海地貌类型多样,拥有大小岛屿262个,海岸线长达227.26公里,这为发展低空经济提供了“天时地利”。

  进入“双航展”时代的珠海,正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青春之城 活力之都”的城市名片和领先的航空产业链基础,聚合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发展,建设新时代的“天空之城”。

  在珠海,无人机和通用航空产业链已形成集聚优势。据统计,珠海集聚了无人机飞行器、雷达系统、飞控及导航系统、芯片电池部件等领域上下游企业40多家;珠海航空产业园拥有成熟的通用航空全产业链,以中航通飞公司为引领的珠海通用航空整机研制能力全国领先,中航通飞公司部分型号飞机正处于适航取证阶段。在通航运营服务方面,珠海已有6个可供通航使用的机场和多个通航临时起降点。

  截至2023年6月底,珠海市共有通用航空许可经营企业12家,占广东省的21%。

  “天空之城”或将成为珠海一张新名片。根据规划,珠海今年将加快发展低空经济,在斗门、海岛等地试点无人机低空领域开放,推动开通珠海至深圳、陆地至海岛自动驾驶载人飞机航线和无人机物流直航。

  (记者 林郁鸿)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