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中山分站 > 最新动态

中山:铆足干劲 奔赴发展之春

2025年02月21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起步即冲刺,中山今年显得尤为迫切。

  节后复工以来,位于中山南区街道的广东清匠电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几乎是连轴转。新春新气象,该街道26家大企业实现订单增长,规上限上企业大多谋划提早复工复产。

  企业开足马力赶订单,政府部门也在紧锣密鼓忙招商。日前,南区街道招商队伍前往深圳专题考察高端服务业,深化合作对接,目标是招引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带动力大的高端服务业项目,为冲刺经济“全年红”打基础。

  就在2月19日,中山宣布已完成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本地化部署,全面开启AI技术赋能产业发展、智慧民生和高效政务新篇;当天下午,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到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市分公司调研,双方就跨珠江口低空通航产业进行了深入交流。新春开局战,“科技”含量特别高。

  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之后,中山各镇街陆续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擂响新一年奋进战鼓,政企合力铆足劲奋战“开门红”:全市144个重大项目集中动工,总投资约340亿元。速度与效率不断提级,信心与决心持续传递,中山之春,涌动“开足马力加速跑”的精气神,市镇同频以“大兵团作战”打开发展新局面。

  动起来的“紧迫感”

  镇街互访,上好“开年第一课”

  蛇年新春的节日氛围尚未退去,中山市各镇街的“一把手”们步履匆匆。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镇街领导干部带着问题、揣着本子,直奔兄弟镇街产业园区“串门”,到“工改”项目现场“取经”,掀起了一股跨镇互访、交流学习的新春“走亲热”。

  “有哪些服务好企业的经验做法?”“如何更好精准招商引资?”“南头镇打造特色产业链方面是怎么做的?”

  2月11日,三乡镇党委书记郭明星带着问题,带队直奔南头镇。在交流座谈会上,两镇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工改”推进、招商引资策略、企业服务优化以及企业上规上限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三乡镇领导积极发问、认真领会,南头镇掏出“家底”、细致回答,双方深入分享交流在发展产业、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镇街“走亲”,不是一家独唱。2月11日至14日,短短几天内,就有南头、西区、三乡、港口、坦洲、沙溪、大涌、板芙等多个镇街开展互访交流。

  西区街道党工委书记郭卫华、港口镇党委书记黄金辉分别率领两镇街党政考察团赴南头镇学习交流,对标学习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经验做法;横栏镇党委书记李翔宇率队到板芙镇考察学习,在省级经开区展厅里聚焦园区总体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招商项目落地等“挖宝”;沙溪、大涌这对牛仔产业“兄弟镇”干脆“结对子”,沙溪镇党委书记黄景辉率队到大涌镇,走进企业服装车间调研“数字化改造”;大涌镇党委书记李健华率队前往神湾镇,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等工作,将抓经济的“疑难杂症”问了个遍……

  主动互动“走亲”,目的是取得“真经”,以“他山之石”铺出本土发展新路。各镇街在这轮互访中受到启发,有了更新的思考、更实的谋划。

  在与南头镇座谈会上,黄金辉坦言,港口镇要深入学习南头镇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立足自身实际,重点做好“转化”文章。他提出,港口镇将全力建设岐江新城省级经济开发区,大力推进产业空间扩容和交通路网建设,以“港口—西区”跨镇街“工改”为牵引,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土地资源充分整合利用,打造连片现代化产业园区。

  在与神湾镇座谈会上,李健华表示,大涌镇将对标神湾镇抓经济的实招,推动两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产业平台、招商引资,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

  主动登门互访学经验,用脚力破除思维围墙。一场场对标先进、共谋发展的“互学互鉴”行动,既是镇街间打破藩篱、共闯新路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山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实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目标的“开年第一课”;既展现了镇域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决心,更彰显了中山全市上下“一盘棋”的拼劲。

  改出来的“新空间”

  向低效要增量,以空间换发展

  蛇年伊始,中山市板芙镇“工改”再破局——

  2月6日,中山市板芙镇2025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动工仪式举行。位于该镇里溪村的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板芙智装园)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项目破土动工,在22亩工业用地上,将建起3栋高标准厂房、1栋工业配套设施及无人机试飞操作广场,新建建筑总面积超5万平方米,年产值及税收较改造前暴增200倍。

  几天之后,位于金钟村滨江路侧的金钟219“工改”项目,也正式启动拆除。超214亩土地平整一新,将打造一座涵盖高标准厂房、独栋企业总部、人才配套设施等产品业态的未来科技产业城。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超25亿元,较改造前实现大幅提升。

  一个是春节后首宗动工的“工改”项目,一个是启动“工改”以来面积最大的村改项目。一建一拆,两大“工改”项目,拼出了板芙重塑产业空间的新势头,也折射出中山全域向低效用地要发展增量的坚定决心。

  中山开展“工改”攻坚已超三年。2022年至今,中山全市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6万亩,项目容积率从不足0.6跃升至3.0以上,推动超1800家企业增资扩产或落户,撬动超1800亿元投资。

  在神湾镇,“82个权属人、亩产税收不足5万元”的碎片化低效用地上,蝶变出一座现代产业城——诚艺·外沙科创城,至今已吸引超300家企业入驻;在黄圃镇大岑村,智能家电产业园拔地而起,昔日锌铁棚厂区已变身绿美园区;东凤镇558亩同安北万洋家电升级集聚区“工改”项目,更创下中山10年来单宗土地出让面积之最,未来将集聚400家企业……

  发展的新空间,不仅在于物理形态之变,更在于产业能级之跃。

  2月6日,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刚刚结束,中山市招商铁军出征动员仪式在市投资促进局举行,拉开了新一年大兵团招商的序幕。全市上下轰轰烈烈,一支支“招商铁军”擂鼓出征,跨城叩门,招商拓链,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

  春节过后,板芙镇立即派出“招商铁军”奔赴深圳,围绕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大平台”和“工改”腾出的新空间,聚焦光电显示、智能制造等领域“强链补链”,进一步拓展智能制造产业优势,将“湾区协同创新”的机遇转化为发展胜势。

  几乎同时,坦洲镇“招商铁军”也赶赴深圳、珠海,24小时内连访三家企业,聚焦“一园一新两特色”产业布局,靶向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打印耗材等产业链企业,并成功签下总投资超10亿元的全镇首个村企合作“工改”项目。

  “空间一新,万象更新”的图景,已在中山各镇街次第铺展开来。中山在坚持优化、完善、延续“工改”政策体系的总基调下,正重点推动连片跨镇街项目改造升级,谋划小榄镇、古镇镇等片区,打造跨镇街千亩、万亩级产业园区,以高质量发展空间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热起来的“新气象”

  乡村烟火旺,镇域产业兴

  春节刚过,侨乡南区迎来喜讯。

  2月13日,2025侨助广东高质量发展行动推进大会召开,中山市南区街道曹边村获评首批“广东美丽侨村”。曹边村立村于1068年,是中山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历史文化尤其是侨文化底蕴深厚。

  华侨华人捐资兴办公益福利事业,一直是曹边村的传统,村内的曹边侨联会大楼、曹边工业大楼、梁曹倩瑶敬老爱幼大楼、曹边大桥、曹边市场等,都是该村旅外乡亲参与捐建。现在,这些侨房侨迹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宝贵资源。

  如今,曹边村乡村旅游景区,已经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曹边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凭借富有特色的乡村景致,曹边频频出圈,现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游客集体打卡的“网红村”。蛇年春节期间,曹边村举办了庙会集市、研学实践等丰富的节庆活动,燃旺了浓浓的乡土“烟火气”。作为中山唯一一个入选广东省2025年“游购乡村”消费迎春活动的乡村,曹边村更是吸引了每日超3000人次走进曹边村,实现游购乡村、好物迎春。

  在南区,像曹边这样的“宝藏村”还有很多。让乡村经济持续热起来,南区街道用创新举措添了“一把火”。日前,南区通过官方微信平台正式启动了乡村文旅招商,向大湾区投资者推介辖区充满侨韵又富有现代商业气息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为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乡村文旅热,只是中山镇域产业兴、经济热的一个切面。

  开年以来,各镇街紧锣密鼓地召开了高质量发展大会、企业联络员工作推进会等,将拼经济的积极信号传递到一线;“招商铁军”整装出发,面向新一年目标任务发起冲击;服务部门发力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企业开足马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对新一年的发展充满信心。

  在翠亨新区,明阳集团围绕高端能源装备科技园项目,正在加大创新投入和核心产业布局,推进千亩清洁能源与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建设,打造智能电气装备和氢能两大产业集群,建设华南地区最大的高端电气装备产业园,坚定扎根中山奋力追逐“世界500强”目标。

  火炬开发区,一开年就跑出大招商加速度,继深圳“首战即签约”的良好开局之后,招商团又转战北京等地,全力以赴拓展招商渠道,招项目、争市场、抢人才,为新一年发展开路破局。

  在小榄镇,24个重大项目集中动工,涵盖锁具制造等传统制造行业,也不乏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这些新项目的加速落地,正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助力小榄镇,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频频动作中,可以感受到镇街拼经济热流涌动,“热”起来的“新气象”,是新一年发展进步的希望所在,也是动力所在。

  融出来的“新格局”

  打破区域限制,焕新产业生态

  乙巳蛇年伊始,“湾区光谷”建设迎来重磅利好。

  日前,《中山市进一步推动光电光学产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政策措施》印发,中山计划拿出“真金白银”,围绕科技创新、技术攻关、设备更新、数字化改造、协同创新、新业态培育、人才集聚等十大方面推出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支持光电光学产业发展。这标志着中山将全面推动中山市光电光学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作为中山光电光学产业集群的主要集聚地,火炬开发区光电产业基础雄厚,经过多年发展,已搭建起多层次、全链条、广覆盖的光电信息产业育成体系。当前,火炬开发区聚集光电信息企业超200家,光电信息产业规模已超600亿元。

  产业“堆头”变大的同时,集群高质量发展也开始面对新的问题。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火炬开发区的土地开发强度也已超过60%,同时光电信息等主导产业发展格局也存在碎片化、同质化等问题,要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区域统筹为火炬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2024年,聚焦光电产业发展,中山提出做精做细光电产业链条,打造“湾区光谷”。根据火炬开发区的谋划,将打造一个20平方公里、30000亩用地的产业集群,集中全市优势资源打造大湾区光电产业的新高地。目标是力争到2026年,光电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再用3到5年时间实现营业收入翻一番,光电信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

  今天,从珠江口西岸俯瞰,一张“湾区光谷”的规划蓝图已经落在这片统筹区上。在民众街道,一个集激光设备产业区、研发交流培训中心、半导体照明产业区、光学元件产业区、示范生产制造区等于一体的现代光电产业园区已具雏形。通过中山港大桥相连,火炬开发区原有的光电产业集聚区与新规划的“湾区光谷”新园区连为一体,产业集聚发展之势已经凸显。

  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版图上,火炬开发区锚定“千亿产业”,怀抱“万亿梦想”,以区域统筹开路,以深中协同为径,推动产业融链、创新升级,用打造“湾区光谷”的雄心勾勒出中山光电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岐江九曲通沧海,势起三春贯碧霄。

  从工业园的机器轰鸣到崖口村的格桑花海,从实验室的技术攻坚到乡村田园的共富实践——中山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把“高质量发展”写在大地上。

  当镇街行动与全市大局同频共振,当市域“空间革命”与湾区“协同发展”势能叠加,一个“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的现代化中山,正从蓝图跃入现实。

  (记者 何伟楠 林雨萱 摄影 叶志文)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