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中山分站 > 最新动态

首破3.3%,中山新“研”值背后蕴藏怎样的创新密码

2024年12月04日 来源:南方+

[ ]

  继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经费首破百亿之后,中山研发再创历史!

  近日,《2023年中山市科技经费投入公报》发布,中山交出了不俗的成绩单——

  首先看规模,2023年中山R&D投入总量超127亿元,增速超26%,总量、增速均创历史新高。

  其次看强度,由2.77%升至3.3%,中山R&D投入强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2.65%),全省排名第五。

  研发投入强度首破3.3%,意味着达到了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充分展示了中山的新“研”值。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山研发为什么能接连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座老牌制造业城市究竟有着怎样的“创新密码”?

  “三链同构”激活研发生态

  中小企业创新突围

  中山研发经费投入再创新高,谁贡献了“大头”?

  从研发投入主体来看,中山创新的“长板”,无疑是企业。2023年,中山各类企业R&D经费支出116.43亿元,增长22.7%,占全社会经费比重超90%。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山企业研发投入为何能逆势增长?构建培育链、完善政策链、打通创新链是关键。

  壮大研发投入主体,中山持续优化完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023年全市高企数量达2863家,再创历史新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企数量均居全省第6位。

  完善研发投入政策链,中山拿出“真金白银”,2023年,中山市科技局共对339家企业发放研发费后补助,支持总额近7000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近60亿元。

  中山企业大洋电机是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其产品从家电行业跨界到新能源汽车行业。2023年,大洋电机母公司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超过1亿元。政策赋能之下,大洋电机计划构建“电机+电控+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完整产业链,完成在全球家居电器、新能源汽车及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的精准布局。

  融合产学研,打通创新链,中山还通过“揭榜挂帅”、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发企业内生力。

  位于东凤镇的伊莱特,是中山首批“揭榜制”科技项目中成果转化类的揭榜企业。通过与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合作,伊莱特实现现场数据采集、数据平台分析、AI智能检测,其智能化生产线最快17秒可组装一台电饭煲。

  对中小企业而言,“融资难”“融资贵”也是研发路上的“拦路虎”。这场科技“长跑”,少不了“耐心资本”的陪伴。

  在政府引导资金+政策性股权基金+社会资本的多层次资本体系下,中山生物医药企业康方生物从一棵“幼苗”变成“参天大树”。2023年,康方生物全年的研发总投入为12.54亿元,在这一年,康方生物首度实现盈利,收入达45.26亿元,净利润创新高,达到19.42亿元。 

康方生物是中山“耐心资本”培育的硕果。

康方生物是中山“耐心资本”培育的硕果。

  “近年来,中山引导更多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充分发挥金融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催化剂’作用,为企业研发投入助力动能。”中山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中山高质量发展母基金体系已累计对外投资89个科技创新型企业项目,初创期项目占比为73.03%,累计投资金额30.97亿元,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

  在“长坡厚雪”的生物医药产业赛道,《中山市支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成立10亿元规模生物医药天使基金,组建超100亿元规模生物医药产业基金集群,形成覆盖临床前、临床试验、产业化全流程的产业投资体系。

  在政府的引导下,更多金融活水“浇灌”科创梦想:2023年,中山科技贷款超10亿元。截至2024年9月末,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约650亿元,较年初增长约17.5%;科技保险保障金额近800亿元,同比增长超90%。

  对于缺乏“大院大所”和大企业的中山而言,依靠中小企业实现创新突围是一条可行路径。

  年初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山出台市政府1号文《中山市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科技产业载体建设、增强科研机构赋能产业能力、推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融通发展、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等方面为创新赋能。

  在鼓励企业研发方面,中山对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且同比增速超过15%的企业,最高补助500万元;对在中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给予最高10万元认定补助;择优推荐申报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给予最高1000万元配套补助。

  “全市广大企业要担起科技创新主体责任,共同营造‘无创新、不中山’的浓厚氛围,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要加大创新投入,努力占领技术创新制高点,同步推进技术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11月1日召开的中山企业家日座谈会上,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说。

  科创平台“狂飙”

  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

  一手激发企业研发投入动力,一手抓大科创平台建设,中山加速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级。

  2023年,中山科研机构R&D经费9.76亿元,同比增长98.8%。近三年,中山科研机构研发经费保持成倍增长,成为中山研发的“生力军”。

  今年7月,中山先进技术低温研究院正式开园,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开展大型低温系统工程集成和测试研究条件最好的场所之一。

  在这里,中山完成了国内首台套5吨/天氢液化器研制,实现了大型氢液化系统的全国产化。中山先进技术低温研究院成功研制了液氦温区18kW超大型低温制冷机,在超流氦温区也成功研制出4kW的超大型低温制冷机,为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中山先进技术低温研究院2024年7月开园。

中山先进技术低温研究院2024年7月开园。

  中山先进技术低温研究院是中山“头部”科创平台崛起的代表。这些“大院大所”就像是科学舞台上的“旗杆”,在招引人才、推进研发、赋能经济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年前,中山首个硕博联合教育培养基地——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项目签约落户。如今,该研究院已建立了20个科研实验室,孵化了15家高科技企业,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正从实验室“飞入”产业一线。

  三年前,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山药创院”)开始与多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如今,该院已成功组建48个领军人才团队,开展120余项基础研究及新药研发项目,成功挂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

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挂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

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挂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

  “近年来,中山围绕生物医药与健康、光电信息、新能源等产业,形成‘一重点产业一重大科创平台’的创新发展格局,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就是一个新兴产业的摇篮。”中山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位于中山国际人才岛上的中山药创院,是中山博士人才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不久前,中山药创院、成为中山首批获正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的科研院所之一,进一步释放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中山人才政策所涵盖的领域很广,我们药创院各个类别的人才都相应获得了一些人才补贴。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还能获得市区工作津贴、生活补助等,我们专心投入科研没有后顾之忧。”中山药创院研究员、课题组长陈铁根说。

  在“大院大所”的加持下,中山加快汇聚“最强大脑”:2023年,中山评选出34名“中山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域特聘人才,同比增长240%。2024年,中山入选省级科技人才18人,总数为历年省级科技人才总和的1.6倍。

  在“大院大所”的加持下,中山更有底气海纳百川。今年,上百家中山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发布超千名人才需求。“中山国际人才岛”发布15条人才支持政策招揽天下英才。

  最好的风景留给人才,最好的地块留给科创,中山拿出了诚意:今年7月,位于中山南区街道的中山科学家小镇正式揭牌,将以中山科技创新园为核心,整合规划和提升南区街道相关产业转化、商住配套等资源,打造学研产用高度融合的科学家小镇,吸引集聚国内外高端顶尖人才。

  跨越“动力关”、破解“人才难”、融合“产学研”、走出“国际范”,崛起的科创平台已经迅速进入状态,推动中山创新向高峰攀登。

  产业向“新”求质

  争夺战略制高点

  10月中上旬,全球首台导管架风机与网箱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第二季规模化养殖成功收鱼,明阳集团的深远海风渔融合规模化养殖实现新突破。这是中山企业不断“超越自我”找到发展新路的代表。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中山3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企业参与的4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明阳智能“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摘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全球首台导管架风机与网箱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

全球首台导管架风机与网箱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

  这些“重磅”荣誉印证了中山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中的重要地位,也显示了中山破题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聚变”的努力。

  2023年以来,中山立足自身实际,培育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集中优势资源扶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产业战略制高点。

  在光电信息领域,火炬高新区已规划20平方公里、超3万亩产业平台打造“湾区光谷”。中山光电协会会长、中山联合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俊强介绍,为助力“湾区光谷”建设,联合光电投资上亿元打造西湾光学工程研究院。同时,协会正在引领全市300多家光电企业,加速与人工智能、元宇宙机器人空间通信等新领域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集聚了辉凌制药、康方生物、中昊药业、泽辉生物等生物医药相关企业超540家,创新药成果不断涌现。当前,中山正构建“一基地六园区”空间格局,全力打造“湾区药谷”,推动产业集群向“千亿级”迈进。

  在低空经济这个热门赛道,中山也集齐天时、地利、人和,率先发力启动粤港澳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组建深中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打造板芙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阜沙镇低空经济产业基地、坦洲无人机飞行基地等重点园区,推动福昆航空等一批低空领域代表性企业迅速崛起。

  在产业转型的浪潮中,中小企业已经站在了中山科创最前线,成为中山竞速产业新赛道的“排头兵”——

  福昆航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获申请受理的垂起固定翼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企业;国产首台5吨/天氢液化装置大型卧式冷箱产品在中科富海成功下线;和博制药自主研发的异硫蓝注射液上市销售,填补了国内实体肿瘤手术领域的一项空白。

  在中山,新质生产力不仅推动新兴产业“拔节生长”、未来产业“应时而生”,还助推着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对此,广东顶固集创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辛兆龙深有体会。

  此前单机生产一套定制家具,从原材料开料到成品完工,需要24个小时,如今依托无人生产线,仅4小时就能做到。后台还能自动生成产品规格、订单来源等“身份信息”,大大降低组合打包的差错率。这项本领,让顶固集创家居得以在竞争激烈的全屋定制家具行业中脱颖而出。

  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山去年投入50亿元,积极推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打造了一批示范工厂、示范车间、工业互联网标杆,推动500家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升级,提质增效。

  蓬勃向上的创新力正在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今年前三季度,先进制造业增长7.5%,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1.2%;高技术制造业增长8.9%,占比15.9%。

  科技协同融通

  迈向大湾区创新高地

  今年7月举行的深中全球招商大会上,中山与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签订地校合作协议,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表示:“香港理工大学中山技术创新研究院已经落地,未来,希望香港理工大学在全国各地的科研成果,都能通过中山平台实现技术转化,在大湾区实现应用。”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深中通道通车后,广深港、广珠澳两大科技创新走廊接上“A”字形的关键一横,珠江口东西两岸创新要素加速流通,中山迎来前所未有的产业新机遇。

  2023年,中山成功举办深圳—中山产业创新资源对接会,22个深中科技合作项目集中签约,31个深中合作项目在中山办理技术合同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44%。深中通道通车后,两岸创新互动再次升温,深圳的23家科研院所、36家科技企业代表近100人携带创新成果参加2024年深圳—中山产业创新资源对接会,一批代表性的合作项目现场签约。

深中科技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今年,中山与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共建中山市深中标准质量研究中心顺利揭牌运行;在深圳设立“中国中山留创园(龙岗坂田)双向离岸孵化器”,与北方科创、启迪之星签订深中孵化平台框架合作协议,为引育优秀人才和项目成果奠定基础。

  “积极融入‘黄金内湾’一体化新格局中,中山才能加速‘起飞’。”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认为,深港澳的科创成果可借助中山的制造能力迅速实现产业化落地;中山制造业则能为港澳科创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数据反馈,推动科创技术的迭代升级。

  更多的政策在加码:《中山市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明确提出,支持深圳等外市科技计划项目到中山开展成果转化,享受国家、省级项目成果转化同等政策待遇,企业研发费最高补助500万元。中山对接香港100亿港元“产学研1+计划”,对落户中山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配套资助。

  更大的空间已就位:中山拆除整备工业用地超4万亩,并且谋划共建了66平方公里的深中经济合作区,积极探索“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研发+中山转化”等合作新模式,与深圳形成1小时科技产业协作圈,共同构建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

  中山当前的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面向大湾区所需,中山已经初步构建了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迈向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记者 杨慧荣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