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中山分站 > 最新动态

航运新局如何改写城市能级

2024年11月29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a7dd42b1-b30d-4ec4-96c5-4c559b926891.jpg  深中通道是珠江口最重要的陆上枢纽之一,目前承担了跨珠江口总车流量的四分之一。

  11月28日,从横门水道迁至马鞍岛伶仃洋畔的新中山客运口岸正式通航。

  客运口岸东移,撬动的不仅仅是交通体系的变化,还有城市格局的调整。新中山客运口岸启用后,中山离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湾区城市更“近”了,前往香港等城市核心区的水路运距减少约20公里,基本可在1小时内抵达。新中山客运口岸与深中通道登陆点的直线距离仅数公里。叠加深中通道等陆路交通功能,中山进一步迈入“深中半小时、湾区一小时”的湾区通勤圈。

  通江达海,水陆齐进,中山向海融湾的脚步不断加快。就在新中山客运口岸紧锣密鼓启动搬迁之时,“中山市新增围填海重大平台”项目正加紧推进相关前期工作。该项目已被列入《广东省2024年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计划表》,拟在马鞍岛南部海域新增填海10平方公里,“打造成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滨海新城”。

  “加码”东进,向海而生,中山新一轮城市进阶布局正在提速。

  强化枢纽 水陆共进

  11月28日10时,从新中山客运口岸发出的首趟航班正式启航,开进伶仃洋,朝着香港中港城驶去。

  这趟从马鞍岛发出的航班“筹备”了十年之久。

  早在2014年,《中山市综合交通规划(2012-2020)》就透露了中山客运码头迁往马鞍岛的规划。随着新中山客运口岸首班轮船发出,中山港口调整布局和向海发展战略迎来兑现时刻。

  中山地处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东与深圳、香港相望,西接西江流域,南通珠海、澳门,北通广州,区位突出。历史上,中山一直是珠江口航运的重要节点。清朝末期,香山县建起香洲埠,并形成了千间商铺聚集的“中环街市”盛景。但香洲埠此后衰落。到20世纪20年代,中山开始谋划建设中山港无税口岸,以此提升自身的对外贸易自由度。

  中山现代航运则兴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4年中山市获批客运口岸对国轮开放、1986年获批中山港货运口岸对国轮开放为起点,中山现代航运逐渐壮大。截至目前,中山港是中山市唯一的国家一类口岸,已形成中山港区、神湾港区、小榄港区、黄圃港区、马鞍港区的“一港五区”格局,加上位于民众街道的中山保税物流中心等配套,形成了独特的港口航运生态链。

  然而,中山港发展也有自身的限制。环顾湾区,中山港区被深圳、广州等的大港包围,且缺乏深水泊位,横门水道只能维持1000吨级船舶全年通航,3000吨级船需候潮通航,航道和泊位等级相对较低。横门水道外的的马鞍岛是中山唯一具备建设深水码头泊位条件的港区。在深中通道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口岸东移,成为中山进一步开放发展、拥抱湾区的重要选项。

  2012年,结合《中山翠亨新区总体规划(2012-2030)》,中山开展了《中山市中山港区东移项目可行性研究》,对中山港区和马鞍港区的功能分工进行了论证,并指出“迁建及改造将有利于实现的港口现代化发展”。但与周边广州、深圳等大港相比,中山港口在货运能力和综合成本上并没有明显优势,港口东移计划一直未真正落地。为提升海上货运能力和水平,中山近年来主要通过联动广州南沙、深圳盐田等深水大港,以“组合港”等模式提升本地货物通关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截至2023年,中山开通到深圳、广州的“组合港”航线超过10条,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9.7%,增速创五年新高,其中内河港口增速321%,居全国内河港增速第一位。

  相比货运,客运口岸东移率先实现。中山市商务局(口岸局)局长黄识航表示,搬迁项目是广东省“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更是中山构建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工程,旨在满足中山城市建设和翠亨新区开发需要,解决中山客运口岸发展空间受限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中山客运口岸一直保持稳定客流,其中2023年中山客运口岸的香港航线客流量居珠三角第一。中山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吴海成表示,搬迁至新中山客运口岸后,中山高速客船将直接出入伶仃洋,较之前码头缩短各航线航程约20分钟。旅客乘船出行,可在1小时左右直达香港机场、香港市区等核心区域。相比日益完善的跨珠江口陆路交通,中山水上客运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新中山客运口岸与深中通道登陆点的直线距离仅数公里,车程约10分钟。新中山客运口岸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水运口岸,深中通道则是珠江口最重要的陆上枢纽,目前承担了跨珠江口总车流量的约四分之一。

  《中山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提出,中山将致力建设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同时拥有珠江口水陆两个“最大”,中山的“枢纽”角色不断强化。

  向海融湾 平台升级

  新中山客运口岸开通后,初期将设往返中山至香港市区14个航次,中山至香港机场8个航次,中山至蛇口4个航次。未来将根据客源和运力,加密香港国际机场航班,谋划开通澳门氹仔航线、珠海海岛游、水上观光等航线。

  如果说深中通道为中山打通了与深圳的直达通道,那么,新中山客运口岸则为中山架起了对接整个大湾区的快速新通道。50分钟抵达香港机场,65分钟抵达香港中港城,50分钟抵达澳门氹仔码头,50分钟抵达深圳蛇口,48分钟抵达珠海桂山岛,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真正成为现实。

  构建快速对接湾区的“水陆空铁”综合交通体系,是中山融湾的“先手棋”。在推动交通互通的同时,中山临海空间的开发升级也不断加码,战略地位持续提升。

  以翠亨新区等为代表的中山东部临伶仃洋片区,一直是中山的战略“留白”区域。随着深中通道、粤港澳大湾区等概念提出,该片区的热度不断提升。

  2014年前后,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提出。而在中山客运口岸东移规划提出的前一年,2013年,位于中山最东端的翠亨新区挂牌成立,成为中山最“年轻”的重大平台。2021年,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将翠亨新区定位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此后,环珠江口100公里的“黄金内湾”横空出世,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为主的规划66平方公里的深中经济合作区推出,中山与香港探索共建的港中高质量发展合作区也亮相,曾经作为中山“战略留白”空间的东部临海区域一下子被“塞得”满满当当,中山融湾发展也有了“大平台”的支撑。

  虽然空间和平台能级都在加码,但中山的“海”仍不足以满足发展需求。在新中山客运口岸开通前后,“中山市新增围填海重大平台”的话题进入人们视野。最近,广东省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发布了关于为《推动马鞍岛南部围填海项目规划课题研究的预算编制项目》公开选取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公告。而在今年初,“中山市新增围填海重大平台”项目就已被列入《广东省2024年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计划表》。项目信息显示,中山拟在翠亨新区东部浅海海域,规划新增围填海面积约10平方公里,约新增马鞍岛现有面积的1/3,开展重大平台建设,“打造成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滨海新城”,估算总投资500亿元,相当于一座深中通道的投资体量。

  中山此次填海计划或将与香港联动。在今年3月举行的2024年“投资中山”招商推介系列活动中,翠亨新区介绍了“港中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情况,合作区的部分功能片区就落在本次填海区域范围。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国务院此前已明确,“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这是马鞍岛南部围填海必须面对的“硬性条件”。而最近CCTV-13频道《新闻调查》栏目节目《深中通道通车之后》中提到,香港中山高质量发展合作区初步规划了50.9平方公里的范围,中山正力争将该合作区纳入到国家战略平台,实现更高的发展能级。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下,叠加与香港联动,中山打造临海重大发展平台、融湾发展有了新方向。

  联动湾区 “融圈”支点

  中山客运口岸东移,正逢珠江口大交通建设高潮。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珠江口“缝合”获得关键“一横”。算上正在建设的狮子洋通道,珠江口上已架起了不少于7座跨江通道。但这似乎仍不“解渴”。

  一直以来,珠江口的过江交通压力“居高不下”。作为珠江口首座跨江大桥,虎门大桥长期处于高压运行状态。数据显示,大桥原设计车流量日均8万辆次,目前单日最高车流量却已近20万辆次。虽然深中通道的开通,一定程度上为虎门大桥“减压”,但虎门大桥扩容仍迫在眉睫。莞佛高速公路虎门大桥段改扩建工程被列入全省2024年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计划表。

  位于虎门大桥北边的南沙大桥也车流澎湃。据广东交通集团统计,南沙大桥2023年的车流较通车初期增长120%,远超日均10万车次的设计流量。新开通的深中通道开通即达峰。10月25日,深中通道累计车流量突破1000万车次。开通以来118天,深中通道日均车流量达8.47万车次。其中,10月1日车流达15.5万车次,远超设计标准。

  珠江口车流不息、船航不止,背后是不断增强的湾区融合动能,大湾区“一座城”逐渐成为现实。珠江口东西两岸都市圈正形成以中山为重要支点的联动新格局。在缝合的珠江口上,中山成为两岸都市圈间的枢纽点,肩负起更多探索湾区融合的使命。

  2021年,中山提出“东承、西接、南联、北融”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建设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2022年,中山获批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在推动珠江口一体化发展方面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撑。

  2022年10月,中山市政府与深圳市政府签署《深圳市中山市战略协作框架协议》,明确了首批重点协作事项。深中政务服务“跨城通办”、拓展电子印章和电子证照应用场景、推动资质资格跨区域互认通用、珠江西岸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基地建设等事项先后取得阶段性成效。此外,中山市与佛山、珠海、江门等环湾城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商定了系列合作事项和项目。

  珠江口融合,是多方相互“奔赴”的过程,各大城市共同朝着珠江口加码。今年10月,《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提出,在福田-罗湖中心、南山-前海中心基础上,将包括宝安区(新安、西乡街道)和前海“扩区”后的范围等临伶仃洋区域,整体纳入深圳的都市核心区。深圳都市圈的核心区通过深中通道,直接与中山以及珠江口西岸其他城市“牵手”。

  2023年正式印发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指出,都市圈内的中山、珠海、江门、阳江四市将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增长极。同时,依托深中通道、深茂铁路、中开高速等通道,向东承接深圳都市圈的城市功能和产业辐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向西拓展与湛茂都市圈的协作。

  跳出中山、融通各大都市圈,中山全面接入大湾区,奔向宽广的海洋和世界。

  ■拓展

  两年落地“一桥”“一轨”“一港”

  中山加速开启

  交通“伶仃洋时代”

  融湾发展,交通先行。从规划初衷来看,靠近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是中山客运口岸实施东迁的重要动因。根据规划,搬至马鞍岛后,新中山客运口岸前往香港等地的航班无需进出横门水道,运距大幅缩短,船舶平均航速也将提升,船舶能耗有效降低。

  深中通道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加速了中山客运口岸东移计划。近年来,中山交通多维发力,以大投入和“超常规”的力度,加快融入湾区交通网络。

  2022年,新中山港客运码头联检大楼等主体建设项目正式动工建设,建设连通港澳以及周边城市的关键“一港”。今年,在深中通道通车后5个月,新中山客运口岸正式通航。

  除了水上运输,这两年中山的陆上交通网络也先后取得突破。深中通道与中开高速今年同步通车,为中山架起了连接珠江口东岸的关键“一桥”。中山西环高速和南中高速今年也先后建成通车,中山与周边城市的交通通达性进一步提升,“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已基本成形,形成一个横跨珠江的交通“超级接口”。

  在其他交通领域,与广州地铁18号线并轨运行的南中城际正在建设。这将是中山连接湾区的重要“一轨”。在中山的积极推动下,南中城际实现了“超常规”落地,比常规用时(约2年)缩短一半以上。未来,从中山中心城区出发,45分钟可到达广州中心城区。中山还正推动与南中城际香山站衔接、通向珠海的中珠城际以及连接深圳的深南中城际规划建设。未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轨道交通网将在中山交会。

  此外,贯通深圳、东莞、广州、中山、江门五城的深江铁路正在建设,联合深圳等周边城市的低空飞行线路正在开发。陆续落地大交通项目,让中山的融湾之路变得更加顺畅,通达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中山交通也加速从“岐江河时代”向“伶仃洋时代”翻篇。

  ■链接

  中山向海新布局

  2021年

  发布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

  2022年

  获批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

  2023年

  深圳·中山联合招商大会召开,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深中经济合作区亮相

  2024年

  6月,深中通道通车;11月,新中山客运口岸通航,“深中半小时,湾区一小时”通勤圈成现实

  (记者 雷海泉 叶志文)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