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中山分站 > 最新动态

中山交通,何以激活湾区枢纽

2024年06月25日 来源:南方+

[ ]

  最近,深中生活圈流行起一种很“潮”的网络话题:在深圳,喊话组队成“通勤搭子”“饭搭子”“旅游搭子”,到对岸中山市体验双城生活。

  随着越来越多同城生活话题上“热搜”,意味着首个跨越珠江口的双城生活,在大湾区就要启幕了。

  在宏观叙事的话语逻辑里,深中通道往往被概括为改写珠江口区域融合发展的“超级工程”。然而从更微观的观察口切入,一个超级工程的背后,实际上有一个“超级网络”在提供支撑——除了深中通道这座大桥,来自珠江西岸的交通网络全面提升,也是激活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网络、撬动珠江口东西两岸深融合的关键一环。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为什么这么说?

  某种程度而言,中山交通的崛起,也是对长期以来珠三角洲交通网络“东强西弱”的格局的有力突围。可以说,没有中山市近年来强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度、力度和广度,深中通道“东承西接”的枢纽功能也无从谈起。换句话说,抛开中山交通讨论深中通道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全面的。

  一座桥,激活一座城;一座城,通达整个大湾区。深中通道给大湾区带来的最大意义,是在珠江口直接伸出了一条强有力的“手臂”,是让珠江西岸城市中山锻造出强有力“双腿”。有了这对“手脚”,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才成为可能。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此处岭南水乡,改革开放前连接东西两岸的交通主要靠水路。史料记载,当时中山到广州只有两种方式,一是长途汽车走105国道到小榄沙口渡,连人带车上船。后经南头细滘渡,再过顺德容奇渡、三洪渡,最后在广州郊区的白鹤洞渡进入广州;另一种方式,是乘坐“红星”客船前往,若晚上8点出发,则次日早上5点到广州,一趟来回要一日两夜。

  20世纪90年代,中山交通迎来改革开放后的首个大发展阶段——以番中公路动工为代表,中山兴起了“外联内畅”的第一轮建设高潮。

  番中公路全长16公里,大中桥梁10座,光桥梁就有近4公里。其中,中山港大桥长约2023米,创造了当时的“全省之最”——全省最长的桥梁。1992年年底,番中公路全线通车,结束了中山到广州“五渡海”的历史。

  随后,打通中山南大门的城桂公路开建。穿越山岭重丘,全线纵贯五桂山,接驳珠海、澳门,城桂公路是中山当时所有公路工程开挖量最大的项目。

  到1994年,连接105国道和番中公路的南三公路开通,这条“黄金走廊”改变了中山大沙田地区的面貌,将黄圃、南头、东凤、阜沙、三角、民众等镇区连接起来,让中山各镇街走向“若比邻”时代。

  第一轮高快速路的大发展,拉动了中山经济的大增长。当时,中山乡镇快速发展,带动“一镇一品”专业镇经济如雨后春笋成长,奠定中山跻身“广东四小虎”基础。

  在中山首条跨市公路——番中公路建成30多年后,迎来横跨珠江口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通车。

  路通兴天下。改革开放后,中山再一次迎来开放发展重大机遇;中山交通乃至大湾区交通建设,再次迎来腾飞。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曾提出过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理论——木桶理论。其核心要义是,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对于大湾区交通网络而言,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东强西弱”的现状——也就是说,珠江口西岸的交通服务水平,对湾区交通网络的整体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在履职省人大代表职务期间,对世界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深入的研究。他查阅资料发现,纽约湾区的通路间距是7.5公里,核心区通路间距仅为3.3公里。相较而言,珠三角两岸东、西两岸的交通环境则比较薄弱。现在通路平均间距近60公里,即使算上深中通道、虎门二桥以及规划建设的深茂铁路、深珠城际等轨道设施,间距也在14公里左右。而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的交通短板,梁士伦认为,主要是在珠江西岸,以及珠江东、西岸之间。

  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在2020年以前,西岸珠中江都市圈高速公路密度,仅为深莞惠都市圈的60%左右。因此,加快珠江西岸高快速路网建设,对增强湾区协同、促进珠西发展非常必要,也十分迫切。

  对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有明确的规划:

  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在这样的时代坐标下,中山交通网络的强化、补充和提升,就为“大湾区1小时圈”提供了有力的支点。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近年来,中山交通建设的力度、强度、速度,有目共睹——

  一个是持续高强度的投入:2022-223年,中山市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连续排名全省前三。今年1—4月,这项数据仍然保持全省第三榜单。

  一个是持续高水平的提升:截至2024年5月,中山市境内高速公路已通车里程约270公里,即将通车约47公里,在建高速里程约65公里。预计到2025年,中山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33公里,高速公路密度将跃居全省第二名。

  一个是持续高效率的突围:从弱到强、从无到有,中山构建起“海陆空铁”多维立体的交通网络,与深圳“组合港”线路越开越多、市内所有高速路口30分钟可进入深中通道、与深圳联手抢占低空经济赛道、南中城际等轨道交通建设稳步推进……

  一方面大力搭建“外联”网络,一方面全面疏通“内通”血管,中山交通,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为节点倒逼自身建设,在机制体制、技术路线等领域实现了多个“从不可能到可能”,创造了中山交通的新历史。

  中山交通,“轻舟已过万重山”。

  中山交通提速、提质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中山本身,而在于大湾区。通过对“西弱”的提升,实现对“东强”的有效对接——中山交通,激活了整个湾区网络。

  摊开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地图,中山规划的“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中,现已有8条高速公路通车。待中开高速、中江高速改扩建预计与深中通道同步通车后,加上将于今年具备通车条件的南中高速,以及正在加快建设东环高速,未来,以中山为接口,与深中通道连通的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

  这将构筑起粤港澳大湾区南部沿海与粤西、广西及大西南等地区联系的快速通道。以中山为枢纽,拉动珠江东岸交通向西辐射,正在成为大湾区交通网络布局的一大趋势。

  这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印发的《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20-2035年)》可以窥见一二。除了提及广州、深圳新增10条对外辐射通道之外,规划还新增了中山西环南延线等3条珠江口西岸的交通路线。

  将中山近年来建成、在建以及规划建设的高快速路、新客运港口和低空经济、轨道交通与深中通道、广州地铁18号线连接在一起,一个全新的湾区交通视野豁然开朗:一个以珠江口为核心,呈扇形向西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呼之欲出。届时,珠江两岸贯通粤西的快速通道,也将进一步打开。

  新“中山速度”正在形成,新“湾区网络”正走进现实。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