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2024年伊始,中山吹响新一年奋进的号角。
日前,中山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总结了中山市2023年的发展成果,并对2024年工作作部署。
过去的2023年,是中山市改革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市上下同心同欲谋发展,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的斗志更加昂扬,改革创新的决心更加坚定,勇于斗争的精气神更加振奋,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有力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湾融新格局加速形成。
会议强调,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深中通道的通车之年,是中山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中山要坚定不移抢抓深中通道通车新机遇,举全市之力推进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坚定扛起改革责任、创新责任、先行先试责任,全面拥抱深圳,奋力跑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加速度,为珠三角深度一体化先行先试。
向湾图强、向高而攀。新的一年,中山面向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目标,正在以奔跑姿态拥抱湾融新格局。
先行先试
探路区域融合发展
在未来的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构建的新发展格局中,中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已经在时代坐标上为中山作出了明晰标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要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又赋予了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使命任务。宝贵的发展机遇和沉甸甸的责任使命,已经同时摆在中山面前。为了接好区域融合发展这一棒,中山作了不少创新探索。
2023年3月31日,深中(火炬)产业一体化推介会在深圳市福田区举办,披露了深中合作创新区规划建设的整体情况,深中合作创新区首次亮相深圳。同年6月28日,中山又首次联合深圳面向全球开展招商,向全球客商发出投资邀请。在这次联合招商会上,中山首次公布了深中经济合作区。按照规划,深中经济合作区的功能布局为“1中心3园区”,将深中合作创新区纳入其中,搭建起了一个更加宏阔的深中融合发展框架。
打造66平方公里的深中经济合作区,是中山主动作为探索深中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是勇担使命为珠三角深度一体化先行探路的一个缩影。
过去一年,中山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有力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与广州、佛山、珠海、江门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扎实推进;南中城际动工建设,深江铁路加快建设,中山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更进一步;中山与深圳、佛山等大湾区城市政务服务系统加快接轨,“无差别受理”的行政审批服务逐渐扩大覆盖范围,“跨城通办”成为新常态;与顺德共建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步伐加快,湾融新格局加速形成。
“省级实验区不是一顶‘帽子’、一个光环,而是沉甸甸的政治使命。”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全会上作工作报告时强调,广东省委部署规划建设环珠江口“黄金内湾”,牵引珠三角地区深度一体化,要求中山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上走在前、作示范。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是省委对中山的关心厚爱,也是赋予中山沉甸甸的政治责任。
全会再次吹响奋进号角。2024年,中山要坚定扛起改革责任、创新责任、先行先试责任,举全市之力建设好实验区,全面学习、拥抱深圳,为珠三角深度一体化闯出新路。
深化改革
推动“六个一体化”
为珠三角深度一体化先行先试,是时代赋予中山的新使命。
如何先行?怎样先试?这次市委全会给出了方向。全会报告指出,中山要深入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六个一体化”。
要将规划一体化作为融合发展的“先手棋”。要建立与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发展规划协调机制,全面对接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协同联动的动态调整完善路径,走好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第一步。
要以营商环境一体化为融合发展打下重要基础。全面学习深圳营商理念,对标深圳营商环境改革6.0版,继续组织干部、企业家到深圳学习,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办事效率等方面向深圳看齐。
要把产业一体化作为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要突出抓好与深圳产业一体化,快马加鞭推动66平方公里深中经济合作区落地见效,瞄准深圳“20+8”产业集群,与深圳联合开展上下游企业靶向招商,让深圳链主企业带着中山广大中小企业奔跑;要做实中山与港澳产业合作,主动对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要将交通一体化作为融合发展的硬支撑。要加速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南中城际、深江铁路建设,高标准推进香山站、火炬站等站点建设;加快构建内联外通的交通体系,全力建设“四纵五横”“三环十二快”高快速路网,让各镇街30分钟通达深中通道。
要以创新一体化为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要探索“广深港澳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模式,借势借力广州、深圳、香港等周边城市创新资源,赋能中山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拓展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场景。
要把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作为融合发展的共同需求。要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社会治理合作,在智慧城市建设、法治改革、公共服务提升等领域全面对接,提升区域服务共享水平,让大湾区群众获得感更加充盈。
过去一年,中山在“六个一体化”上持续发力,数百项政务服务事项与周边城市实现“跨城通办”,深中经济合作区初步形成共建园区战略协议,深中航空港“1+6”候机楼动工建设,深中跨市公交系统中最重要的公交枢纽场站启动实质性建设。
锚定关键
打造“湾融”重要一环
融合发展,是中山崛起之需,也是湾区建设之需。
2023年12月20日,广东省政府网站发布《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明确将以区域协调、功能互补、辐射拓展为导向,以珠海为核心,以中山、江门、阳江为增长极,构建“一核三极、两圈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努力将珠西都市圈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区域。
中山地处深中通道西登陆点,位居珠江口东西两岸都市圈连通的桥头堡,这样的优越区位条件,不仅是中山自身融入珠三角深度一体化的重要加持,也为珠西都市圈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新格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两年来,中山市全面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将区域联动融合发展的触角向粤港澳大湾区延伸。
以“东承”为例,中山深入推进深中规划、营商环境、产业等“六个一体化”,在深中通道这座有形的桥通车之前,跨越珠江口搭建起了一座向东延伸的“无形之桥”。按照《规划》,珠西都市圈将主动承接深圳制造业转移和高端服务功能溢出,探索“东岸总部基地+西岸生产基地”“东岸研发+西岸孵化转化”等协同发展模式,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而在此之前,“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研发+中山转化”的合作模式,已经在加快落地。
以珠海为中心构建“一核三极、两圈四轴”格局。“四轴”中,就包括中(山)江(门)阳(江)至深圳发展轴和创新集聚发展轴。创新集聚发展轴向东依托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等通道,串联中山火炬开发区、中山翠亨新区、珠海高新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重点平台,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向西依托珠海至肇庆高铁、广佛江珠城际等通道,串联江门城区和鹤山,促进与广佛肇之间的产业联动和功能衔接。
不难看出,中山在珠西都市圈与珠江口东岸的深圳城市圈融合发展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节点、重要枢纽的角色,不仅是两大都市圈在交通网络上的重要“路口”,也是产业衔接上的关键环节。
大湾区是中山的未来所在,中山也必将是大湾区蓝图中的重要拼图。
当下,以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牵引,中山已经迈出了融入湾区的关键一步,将自己打造成为湾融新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在大湾区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新路。
■专家观点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袁持平:
抢抓湾融机遇
变“大桥经济”
为“枢纽经济”
“在参与打造湾融新格局方面,中山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要充分把握高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将‘大桥经济’转化为自身的‘枢纽经济’。”
日前,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持平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自2019年发布以来,大湾区建设的推进速度非常快,五大战略定位都在朝纵深发展。袁持平认为,中山提出打造“湾融新格局”也是围绕这五大战略定位展开。
一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要把大湾区城市群打造成一个‘大城市’,实现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的便利通达。”袁持平表示,湾区深度融合,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最为关键。中山处在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会点,相当于珠江口西岸的桥头堡。叠加深中通道这一重大机遇,在湾融新格局中,中山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
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链条,如果按照香港、深圳、广州、珠海这个线路走,并不是最便利的。”袁持平指出,深港创新科技成果延伸至珠江口西岸,迫切需要东西两岸的一个衔接点,中山就是这个关键衔接点。
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只有融合程度高、产业协调,产业竞争力才能不断提升,对‘一带一路’的支撑作用才会更加明显。”袁持平认为,作为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中山能够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未来,通过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山、珠海有望成为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在连接港澳、深化融合、制度创新方面,中山大有可为。
五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袁持平留意到,中山正谋划与香港共建50平方公里香港—中山高质量发展合作区。此外,中山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有利于融入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中山的‘中’,应该要成为中心的‘中’,要把中心的潜力发挥出来!”袁持平认为,“如果说其他地方还在等待机遇降临,那么中山的机遇已经降到头上了。”他表示,中山推动湾融的关键,就是充分畅通人流物流,衔接深中通道的重要节点,真正融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不能让‘大桥经济’变成‘过道经济’,而是要变成自身的‘枢纽经济’,真正实现与珠江口东岸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