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6日 来源:南方日报
岐江河上,龙舟竞渡百舸争流;五桂山下,飘色巡游热闹非凡。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里,中山市策划举办了140余项、330多场次的文旅活动,包括龙舟实景展示、非遗市集、民间艺术巡游、传统武术等项目,来自各镇街、村(社区)的特色民俗活动成为主角。
2022年8月,《中山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更高品质美丽乡村三年行动方案》出台,提出用3年时间,高品质打造“香山古韵”“岐水流芳”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乡村振兴由点向面突破,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今年4月,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相关举措,再次被写入中山《关于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
在美丽乡村建设“多点开花”“连线成景”的背景下,中山再次提出打造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意欲何为?
中山市委农办主任、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永华表示,打造遍布21个涉农镇街,涉及130多个村落的“香山古韵”“岐水流芳”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带,将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地整合优势资源、发挥集聚效应,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由“连线成景”向“面上开花”转变,构建“点线面”全域美丽大格局,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经验,探索出乡村振兴“中山样板”。
从美丽乡村示范村到乡村振兴示范带
穿过厚重古朴的牌匾,踏过沟壑分明的麻石街巷,走进中山南区曹边村,映入眼帘的武侯殿、天后宫、龙井泉、水车馆等一系列古旧建筑,透出浓浓的历史韵味。
这是中山市第一批特色精品村创建对象曹边村的景观。2017年,中山市启动特色精品村创建工作,根据全市村居资源禀赋、人口分布、经济条件、人文历史等特点,以镇街为主体,建制行政村为主,社区居委会为辅,按照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三个梯度层次,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用10年时间将全市农村建成“业兴、村美、人和、民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2021年,中山建立了市领导挂点联系特色精品示范村制度,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标杆。当年,《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议案》被列为2021年中山市人大“一号议案”。截至2022年底,中山已建成特色精品示范村27个,美丽宜居示范村80个,超九成村(居)达到省美丽宜居村标准,全域222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建成干净整洁村,树立起了一批乡村振兴的参考样本。
2022年,广东省印发《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指引(试行)》,要求全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努力实现从点(单村)到线(全域)的乡村全面振兴。同年,中山提出高标准建设“香山古韵”“岐水流芳”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带。
重视资源统筹、整体规划和互补联系,是从“示范村”到“示范带”跃升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从规划衔接的层面来看,“示范带”的建设,向上考虑落实空间规划的要求,横向协调对接各项专项规划,向下指导村庄规划建设具体项目库落地实施,弥补了乡村振兴建设散细小,缺中间的统筹性、衔接性规划不足的情况。
中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柳斌表示,示范带更注重立足全局,统筹考虑村村协同发展、村镇协同发展的方向与路径,综合分析不同村落的优势与不足。在产业发展、文化保护、生态资源、制度机制等方面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劣势互助、共赢提高的局面。
将美丽乡村“串珠成链”
方向既明,干劲倍增。高标准建设中山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带,具体怎么干?
《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指引(试行)》提出,乡村振兴示范带,是指以中心村为节点、圩镇为枢纽,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先行示范区。
具体而言,中山将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空间战略为引领,生态振兴为基础、文化振兴为特色、产业振兴为核心、人才组织振兴为保障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从而统筹生态、产业、人才、治理、文化发展体系,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产业发展方面——充分发挥各村的产业优势,实现一产提质、二产升级、三产增效。指导各村产业发展路径,提出示范带各片区村落的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推动村村产业合作,发挥各自特色,错位发展。
人才振兴方面——优化乡村振兴人才激励机制,多方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平台,保护传承非遗及传统技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的三大实用人才队伍。到2030年,示范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力争达到65%以上。
文化振兴方面——明确各片区差异化发展定位,以片区文化定位为指导,形成村落文化展示集群。例如,香山古韵乡村振兴示范带,积极构筑了隆都—良都文化片、五桂山—谷都文化片、东乡文化片,形成了千村千面、别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体验。
生态振兴方面——保护生态生产空间,明确控制底线。例如,香山古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就是以五桂山为生态核心,保护山体植被、森林和生态保护区,结合范围内现状水系,修复蓝脉绿网,自然岸线与红树林湿地资源,构筑“一核一廊六带”的自然生态格局。
组织振兴方面——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为纽带,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加强村与村的互谋互竞互联、村与民共生共计共荣。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和成色。当前,中山正以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为抓手,高标准建设香山古韵、岐水流芳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点成片,高质量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探索城乡协调高质量发展之路
盘踞大半个中山的“香山古韵”“岐水流芳”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带,以村为节点、镇街为枢纽,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跨越了21个涉农镇街,遍布130多个村居。
这意味着,从示范村到示范带,中山不仅要加快乡村自身的发展步伐,更要发挥镇域枢纽的支撑力量,以“强镇带村”模式,实现“由点到带”的乡村全域振兴。
2023年2月,广东省委印发的《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乡镇的主要定位,就是要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4月,中山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强调:“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要以强镇带动乡村振兴。”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直筒子市”,过去中山主要依靠镇域经济发展。如今,乡镇,就像一条橡皮筋,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强镇带村”将为乡村提供更大支撑,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增长极。
而“强镇带村”的本质在于,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杨森平坦言,当前广东城乡融合发展主要面临的难题在于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等。
可见,强镇带村、城乡融合,最首要、最基础的是破解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难题。这意味着中山要加强乡镇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支持农村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
今年6月,“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民众启动段全面动工。其中,首批项目正是聚焦完善提升沙仔村、新平四村、新平村、新伦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建设沙仔村信息通信新基建光纤融合网一期工程,希望为村民们提供更完善的通信条件。”沙仔村党支部书记杨一球坦言。沙仔村,毗邻民众街道最大的工业园区,户籍人口约5600人,外来务工人员近1.2万人。由于村内光纤通行并不完善,导致年轻人入住无法享受畅通便利的网络。关注到数字乡村建设的需求,民众街道也正在计划连片推动沙仔村、新平村、新伦村等乡村的信息通信新基建光纤融合网工程建设。
以示范带为纽带,中山正在以镇域枢纽,推动“强镇”成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心,推动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向村庄辐射延伸,探索城乡协调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城乡资源共享、社会共治。
(记者 曾艳春 苏芷妍)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