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肇庆分站 > 最新动态

多地制定新能源产业目标 同一“赛道”上肇庆如何突围

2022年03月25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3月23日,第10万辆小鹏P7在小鹏汽车肇庆工厂下线;宁德时代肇庆基地计划今年6月投产——2022年,两大链主企业继续引领肇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跑。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国多地纷纷出台发展规划,完善产业配套,制定产量、保有量等目标,力求到2025年实现产业发展新突破。

  业内观察人士表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破局起势”的肇庆,需要大力补齐新基建生态、科技研发上的短板,才能完成广东省赋予的目标,在激烈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脱颖而出,赢得城市发展先机。

  破局起势

  产值较2020年增长48.12%

  小鹏P7成为首款产量突破10万辆的纯电新势力车型,这是小鹏汽车落地肇庆后取得的又一成绩。在2021年,小鹏汽车全年总交付量达到98155辆,为2020年的3.6倍,位居造车新势力第一,年产值突破200亿元。

  随着小鹏汽车二期项目签约上马、产能提高,2022年小鹏汽车肇庆基地整车设计年产能将从10万辆提高到20万辆,新增投产G3i、P5车型,年产值超300亿元。

  紧随小鹏汽车而来的宁德时代计划今年6月建成投产预计全年实现电池产能15GWh,实现产值150亿元;未来规划产能25Gwh,达产后年产值约200亿元。

  目前,肇庆已形成以小鹏汽车、宁德时代为龙头,以理士电源、鸿图科技、合普动力、嘉利车灯等一批细分领域领军企业为重点配套的产业集群,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针对小鹏汽车、宁德时代两个重量级项目并存并增资扩产的实际,肇庆提出2023年晋级广东千亿新能源产业俱乐部成员,2025年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一方面,肇庆围绕链主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配套项目,推动宏旺金属、福田化学等传统制造业企业向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转型。另一方面,在肇庆高新区规划建设大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城,制定“万亩千亿”总体目标,促进配套产业项目集聚。

  基于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不断发展的态势,2021年,科技部将大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纳入创新型产业集群,工信部将肇庆高新区认定为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创新园区,广东省将肇庆高新区认定为特色产业园。

  在龙头项目的带动下,肇庆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正迎来从量变积累到质变跳跃的突破点。

  2021年,肇庆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企业72家,较2020年底增加了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43.1亿元,较2020年全年增长48.12%;占全市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10.5%,较2020年底增长1.2个百分点;增速同比增长48.12%,比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高18.6个百分点;带动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4200亿元。

  赛龙夺锦

  多地制定2025年产业目标

  在国家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奋发前行的不只是肇庆,全国各地纷纷参与其中。

  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1600亿元、产量达到63万辆的上海目前已形成自主品牌、外资独资品牌、中外合资品牌齐头并进的新能源车发展格局。上海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产值突破3500亿元。

  今年2月,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和长春比亚迪动力电池工厂项目相继启动,今年吉林着力推进390个工业项目,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打造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和完整生态。

  未来,北京将对北汽新能源、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快建设大兴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园、昌平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基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保有量力争达到200万辆,汽车电动化率由目前的6%提升至30%。

  此外,江苏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以上;浙江计划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达到60万辆,规上工业产值力争达到1500亿元。

  作为全国汽车第一大省的广东,自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不甘人后。《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将汽车、新能源列入“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东莞、惠州、湛江、茂名、汕尾、云浮等市为依托发展新能源汽车。

  笔者通过天眼查查询发现,2021年,全国经营范围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企业有17.3万家,其中广东省以6.3万家相关企业遥遥领先,占总数13.34%。细分到城市,深圳、广州分别以2.4万家、1.8万家排全国第一、第二。

  近日出台的《广州市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超200万辆,进入全国城市前三名,保有量提升至80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比重超20%。深圳提出,“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注册汽车(不包含置换更新)中,新能源汽车比重达到60%左右,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

  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项目频频出现在2022年广东省重点项目清单上——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惠州亿纬锂能、欣旺达等新能源项目投资超35亿元;中创新航计划在江门打造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基地;格力新能源与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基地落户珠海……

  与此同时,佛山以氢能源为突破口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打造超5000亿的汽车与新能源产业集群;东莞围绕华为公司解决智能汽车卡脖子问题,构建自动驾驶汽车生态。

  争先竞位

  肇庆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

  经过对比可以发现,肇庆是广东乃至全国为数不多同时拥有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和储能电池项目的城市,可以实现“两条腿”跑步前进。

  2021年南都智能汽车产业生态研究课题组发布了《广东智能汽车产业吸引力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推出“广东智能汽车产业城市热力图”,肇庆成为最大的“黑马”,和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共同位列热力值第一梯队,成为广东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冲劲最强城市。

  尽管《报告》把肇庆和广州、深圳一并放在第一梯队,但同时明确提出,对比广州、深圳,肇庆在汽车绝对产值上还有差距,在产业基础、产业链生态等方面还有巨大提升空间,需要补齐新基建生态、科技研发上的短板,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根据《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未来肇庆要在汽车零部件方面加快发展电池、电控、电机、轮胎、底盘、传感器、照明系统等汽车配套产业,同时依托大旺产业园和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科技产业园等载体,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

  此外,作为全省的试点城市之一,肇庆要规划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区以及若干半开放、全开放测试区测试场,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

  面向“十四五”,《肇庆市推动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将实行新能源整车“立柱”、汽车核心零部件强链、汽车电子延链、汽车轻量化“减重”、充电设施赋能、汽车后市场品质、产业强核、产业优化布局等八大工程,到2025年肇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要具备整车同步开发能力,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40%。

  整车制造上,肇庆依托小鹏汽车,发展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攻克车载环境感知控制、车辆智能控制与集成等核心技术。汽车核心零部件强链工程则围绕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电控系统做文章,依托宁德时代、理士电源发展动力电池;依托合普动力研发永磁同步电机和轮毂电机。

  肇庆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2025年2000亿元产值中,新能源汽车整车领域要实现产值400亿元,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要实现产值1500亿元,汽车电子领域要实现产值50亿元,汽车轻量化领域要实现产值50亿元。

  按照计划,肇庆小鹏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可年产新能源汽车20万辆,未来年产值超300亿元;而宁德时代肇庆项目规划产能25Gwh,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约200亿元。单单这两家龙头企业,未来就能贡献超500亿元产值。

  更多的发展潜力要通过企业培育来进行挖掘。2025年前,肇庆将继续引进8—10家整车制造、汽车核心零部件、汽车电子、充电设施等领域国内外行业百强企业;引进培育产值百亿元企业2家以上,十亿元企业20家,亿元企业50家,力争这一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达到10家;新增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5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

  肇庆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网联汽车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未来肇庆将加快延伸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全力打造汽车电子产业新高地、智能网联人才洼地,构建整车、智能网联部件、系统软件领域市场主体深度合作的产业生态。

  广东部分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广州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超200万辆,进入全国城市前三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保有量提升至80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比重超20%。

  深圳

  “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注册汽车(不包含置换更新)中,新能源汽车比重达到60%左右。至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累计建成公共和专用网络快速充电桩4.3万个左右,基础网络慢速充电桩79万个左右。

  佛山

  以氢能源为突破口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超5000亿元的汽车与新能源产业集群。

  肇庆

  2023年晋级广东千亿新能源产业俱乐部成员;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要具备整车同步开发能力,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40%,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记者 刘亮 通讯员 卢杭华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