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肇庆分站 > 最新动态

全省21地市政府工作报告亮相 竞速工业投资 抢占“新赛道”

2023年02月24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广东靠制造业起家,新征程上要坚持制造业当家,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坚持制造业当家,这个“家”全省该如何当?

  截至2月23日,全省21地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部亮相,各地“坚持制造业当家”的“施工图”愈发清晰。

  ——把工业投资作为生命线,全省各地工业投资上演“竞速赛”,工业发展动力强劲;

  ——持续发力“新经济”“新赛道”,提前布局新型储能产业等,全省各地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展开新图景;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各地“双向奔赴”转出新优势。

  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从“制造业立省”到“制造业当家”,为了“再造一个新广东”,全省各地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寻找新方向新动能。

  看动力:工业投资上演“竞速赛”

  没有工业投资当家,就没有制造业当家。

  近年来,广东工业投资连续两年保持较高增速,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与江苏仍有较大差距,这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广东工业发展的后劲。

  今年,广东实施工业投资跃升计划,力争推动2023年全省工业投资实现10%以上增长,发挥工业投资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从全省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积极启动工业投资跃升计划,以有力措施推动工业投资持续改观,成为各地增强制造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

  在这场工业投资“竞速赛”中,广深两地工业投资竞相提速。

  深圳提出,大力实施工业投资倍增计划,全年推动支持12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工业投资规模超过1600亿元,同比增长19.2%。

  广州也在工业投资上持续发力。2022年,广州工业投资1230亿元,增长11%,连续4年稳定在千亿元以上。2023年,广州提出“力争工业投资超1800亿元”的新目标。

  比学赶超,赛龙夺锦,工业投资也成为“危中寻机”赶超抓手。

  中山提出“工业投资增长60%”的年度目标,在增速上远超其他地市。在这背后,是中山转型升级的“危机感”。近年来,受土地资源限制及历史瓶颈问题影响,中山工业投资一度下降。近三年,中山工业投资增速分别为49.8%、31.6%和20.4%,连续实现大幅增长。提出60%这一增速目标,可见中山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在这方面,惠州早已做出示范。2022年,惠州市GDP同比增长4.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背后是工业快速增长带来的“压舱石”作用。

  从2020年到2022年,惠州的工业投资增速分别为23.6%、50.5%、42.1%,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26.8%、33.1%、43.2%,投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可见,GDP的“稳”,得益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的“进”,工业投资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佛山提出力争工业投资增长15%以上;东莞强调把工业投资作为生命线来抓,计划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200亿元以上;江门和珠海则都在力争实现工业投资超千亿元的目标……全省各地发力工业投资,释放出“制造业当家”的强烈信号。

  看布局:新兴产业展开新图景

  制造业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在高质量发展要求“制造”向“智造”转变的当下,制造业俨然成为创新成果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

  今年,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上,广东将推动50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今年,几乎所有地市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数字化改造来实现提质增效,并提出具体的目标数。

  比如,广州将推动317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佛山计划新增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车间80家,力争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55%;惠州计划新增35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云浮将推动40家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河源推动320家规上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代表着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领先水平的“灯塔工厂”,也被广州、佛山、东莞等多个地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其中,东莞支持龙头企业打造智能工厂(车间)、申报“灯塔工厂”,打造不少于40个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1000家。

  除了以数字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外,各地在产业布局上,也持续发力“新经济”“新赛道”,新型储能产业是其中的一大亮点。这一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广东将其作为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培育打造。

  为此,广东将建立健全储能产业支持体系,加快产业布局、科技攻关,加快推动风电、光伏、储能电池等项目建设。同时,围绕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大数据中心等终端用户,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

  而从各地的部署看,佛山将推动新型储能等产业加快发展,前瞻布局绿色氢能、循环经济、显示装备、基因治疗等未来产业;惠州将推动亿纬动力电池三期和四期投产,加快打造储能电池“链主”企业,招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形成“以大带小”产业协作生态圈;肇庆将积极培育新型储能产业,抓好储能项目建设和招商,以瑞庆时代、理士电源等为龙头谋划新型储能产业园,构建储能制造及应用场景开拓产业链。

  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也在推动布局新型储能产业。

  韶关将加快推进一批汽车零部件和光伏、储能等新能源设备制造项目建设;汕头将大力引进风电配套及储能企业,推进“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汕尾将在新型储能、硅能源等领域招引一批龙头项目,推动制氢、储能、碳捕捉、碳中和等产业加快发展;梅州则提出实施新能源及储能专项规划,推动新能源在工业等领域应用,提高新能源消费比重。

  新型储能是催生能源工业新业态、打造经济新引擎的突破口之一,全省各地抢抓机遇,加速布局新型储能产业,有望推动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看抓手:产业转移转出新优势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是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

  在各地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域产业合作、推进省级重点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建设等内容频现。

  其中,韶关将集约高效建设县域产业转移工业园,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有序转移。

  汕尾将引进珠三角地区超亿元制造业企业120家、投资额600亿元以上,并加快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探索产值、税收、能耗等指标分享机制,完善激励政策,增强珠三角转出地、转出企业的“转出”动力。

  潮州的探索也尤为引人注目,其将把握与深圳对口帮扶协作重大战略机遇,探索推进澄饶联围片区合作开发建设。潮州日前印发的《关于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建立深潮对口帮扶协作机制。

  具体来说,潮州将争取珠三角地区在潮州布局建设“飞地经济”,探索通过租赁办公楼宇、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或招商展示平台等方式在珠三角地区设立“反向飞地”;积极打造一批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合作区内产生的税收收入市(县、区)留成部分,符合条件的由共建双方商定在一定时间内留存园区用于发展,期限届满后可以适当方式分享。

  产业转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过程。

  当前,一场跨越80多公里的产业共建尝试正在进行中。广东省和广州、清远两市都已推出相关政策,推进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并鼓励一批纺织加工制造业企业率先实现转移。

  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珠三角地区保留产业链上的高端链条,即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价值增值度高、利润丰厚的环节;引导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加强与纺织服装核心和重点城市开展产业共建、产业合作、优势互补,出台针对性优惠政策,积极有序承接产能转移、产业链供应链部分环节转移。

  事实上,在工业化的早期探索中,开放市场带来的各种要素自由流动,让广东抓住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契机,形成完备工业体系。

  而随着工业化发展进入中后期,推动珠三角地区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两翼和山区转移,既能带动自身的产业升级,也能缩小区域差距。

  自2008年起,广东掀起一股产业转移潮,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对于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而自2013年以来,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对口帮扶协作已开展了三轮,今年将开始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

  “近年来,广东省内地市之间的企业跨地区流动日益增加,不仅是珠三角地市企业生产制造环节流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粤东粤西粤北地市一些大企业也在广州、深圳等地创办研究院。”在广东省政府参事、省社科院研究员王珺看来,当更多制造业环节分散到各地,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互动,对地区发展的联动效应就会显现出来。

  (记者 昌道励 袁佩如 唐亚冰 实习生 吴浅语)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