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深圳分站 > 最新动态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4周年,经济总量从2.7亿元增至3.46万亿元

2024年08月26日 来源:南方+

[ ]

  1980年8月26日,深圳和珠海、汕头、厦门等城市一起获批成为首批经济特区。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经济特区便肩负了“杀出一条血路”、为改革开放破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路的国家使命,在体制改革中发挥“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窗口”作用。

  2024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4周岁“生日”。一路大胆探索、一路改革创新、一路快速发展、一路高歌猛进,44年来深圳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23年的3.46万亿元,增长超1万倍,迅速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蝶变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创新发展的一个标杆、先行示范的使命之城。

  为中国探路,与世界共舞。当前,深圳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奋勇前行,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新局面、作出新贡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创新驱动▶▷

  迈向高质量发展典范之城

  今年8月8日,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布一周年之际,华润生命健康研究院等3家国际科技创新机构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集中揭牌。3家机构聚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涵盖央企、高校、龙头企业联合发起的研究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转化平台,为河套打造世界级科技枢纽提供助力。

  如今的深圳以科技创新闻名于世、号称“中国硅谷”,科技人才大军数量已经超过200万。但在1980年特区初创时,深圳的科技人员只有1名拖拉机维修员和1名兽医。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创新之城”深圳,通过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新技术新动能持续迸发。

  2022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出台,提出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今年3月,“20+8”产业集群政策迎来了2.0版本,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6万亿元。同时,打造形成4个万亿级、4个五千亿级、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

  高清显示、低空经济、新材料、人工智能……深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目前,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贡献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至2023年已达14489亿元,占GDP比重升至41.9%。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7602.5亿元、同比增长11.7%。

  多年来,深圳始终把创新刻进城市发展的基因里。深圳的创新有“6个90%”: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等都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等都出自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94.9%。目前,深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74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47万家。

  以创新驱动为发展战略,深圳正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壮大发展新动能。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取得新进展;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建设提速……随着人才、政策、创新平台和载体等创新因子在深圳加速聚合、碰撞、裂变,一个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正加快形成。

  回首深圳经济特区走过的44年,创新是“深圳奇迹”动力不竭的发展密码。面向未来,创新依然是深圳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披荆斩棘的重要法宝。

  先行示范▶▷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1985年竣工的国贸大厦,高160米;1996年竣工的地王大厦,高325米;2011年竣工的京基100大厦,高441米;2017年竣工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高599米。不过,在很多专家看来,深圳最值得自豪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力量——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到“敢为天下先”。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继兴办经济特区重大战略部署之后,深圳又一次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再度作为先行者、探路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先行示范、贡献深圳经验。

  五年来,深圳对标《意见》提出的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五大战略定位”,高举创新之旗,敢为改革之举,坚持开放之道,收获了无数瞩目的“首个”,成就了众多耀眼的“第一”。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作为先行者的深圳一直是外界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如今,人们透过这扇窗口,更能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魅力。

  作为改革之城,深圳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近3年87条“深圳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全国推广。

  作为开放之地,深圳出口规模已连续31年居全国第一,外贸“鹏友圈”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市场“含深度”不断增加。

  作为创业之邦,深圳创新载体达38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有2.47万家、人才总量超679万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作为法治之城,深圳立法频饮“头啖汤”,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市经营主体达429.06万户,创业密度居全国城市首位,被创新创业者称为“梦都”。

  作为设计之都,深圳文艺精品叠出,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和文博会“双子星”相映生辉,不断涵养城市的人文精神、艺术精神。

  作为绿色天堂,深圳从仅有2座公园到2023年底已建成1290个公园、绿道总里程达3406公里,“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给市民带来可感知、可亲近、可享受的绿色福利,加快打造乐享生活的宜居城市。

  作为美好家园,深圳围绕医疗、基础教育、住房等领域持续改革发力。截至2023年,深圳医院数量增加至159家,社康机构增加至926家;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增加至2940所,在校学生总数增加至274万人……

  从1980年到2024年,44年书写了深圳从边陲小镇到国际都会的大跨越。

  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深圳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始终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记者 崔璨)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