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2日 来源:南方日报
十年春晖,十年变迁;十年辛勤耕耘,十年接续奋斗。深圳城市管理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对标一流,勇担使命,踔厉奋发,在先行示范中努力把深圳建设成“美丽中国”的典范。
十年来,深圳环境卫生保持全国前列,擦亮城市环境新名片。城管部门不断破瓶颈、攻难关,创建“能源生态园”新模式,使深圳率先成为全国首个具备生活垃圾分流分类后全量焚烧能力的城市;在全国首开先河建立街道环卫指数测评机制,从传统管理迈上现代治理;深圳垃圾分类公众教育“蒲公英计划”被住建部推广;厕所革命引领文明新风尚,荣获全国“城市开放厕所平衡指数”第一名,时时干净、处处干净目标正在实现。
十年来,园林绿化领跑国内城市,“公园里的深圳”成为城市新样态。从建设“城市公园”到打造“公园城市”,深圳城管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绿色发展。以平均每年新建39个公园的加速度,使全市公园总数达1238个,公园500米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0%。2800多公里绿道纵横交错,“走绿道”成为游憩健身,纵观山、林、城、湖、海、河的好去处。举办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绿色发展提升新高度。全深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形成植物多样、绿量充沛、花繁四季的绿化格局。
十年来,市容市貌不断蝶变,“美丽深圳”展现深圳城市管理新风采。以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为标杆,城管部门实施市容环境品质提升行动,市容市貌日新月异,特区环境建设管理一体化。实施城中村综合治理行动,通过十大项目改造,全市1536个城中村里里外外焕然一新。广泛运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构建安全舒适、低碳环保照明环境,亮灯率和设备完好率达99%,举办深圳光影艺术季,有效推动夜间经济和旅游消费,展现现代化国际化都市的独特魅力。
十年来,综合执法改革勇当先锋,“规范有序”彰显市容监管新气象。城管部门用依法、严格、规范、文明破解“执法难、处罚难”,在全国首创“律师驻队”模式,被司法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推广经验。创新建立“市容巡查勤务模式”,对市容秩序做到实时监管。全面推进执法队伍“三化四有”队建模式,做到装备设施“标准化、智慧化、规范化”,打造“人有精神、事有规范、权有约束、责有担当”的综合执法队伍,市民满意度大大提升。
十年来,管理服务不断升级迭代,“智慧城管”点燃精细管理新引擎。坚持以“绣花之功”管理城市,把“服务至上,精益求精”作为城管工作新理念。深圳市城管部门建成国内领先的城管智慧中心,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形态下的“城市大脑”,推动全市城市管理“一张网”互联互通,“一张图”指挥调度,“一键达”服务市民,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创建“美丽深圳公益基金会”,为10万环卫工人排忧解难送温暖,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管理格局正在形成。
环境卫生
让“席地而坐”成为常态 打造干净整洁城市环境
干净,是一座城市的底色。
深圳作为超大型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难度大、复杂。十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环境卫生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力解决环卫管理的突出问题。
十年来,深圳全面深化环卫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治理,全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环境卫生水平保持全国前列。
——从“垃圾围城”到“全量焚烧”,能源生态园打造成花园式设施。过去十年,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深圳生活垃圾产生量一度快速攀升,2012年全深圳生活垃圾已达1.3万吨/日,全市焚烧能力仅4875吨/日,其余只能靠超量填埋来解决,“垃圾围城”一度成为深圳亟待解决的棘手难题。
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密度高,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面临选址难、维稳难、技术难等诸多阻力。最终,深圳市城管部门将“垃圾焚烧”作为突破口,着力攻坚。先后出台全球最严垃圾焚烧烟气排放标准,成功建成南山、宝安、龙岗等多座能源生态园,将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提升至最高2万吨/日。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各能源生态园不仅烟气排放标准优于欧盟,还配建了游泳池、咖啡厅、科普馆等,将“邻避设施”变身为“网红打卡地”,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方面独树一帜。盐田能源生态园还获得“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
上述背景下,深圳也在国内大城市中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分流分类后全量焚烧,彻底解决了“垃圾围城”危机,“能源生态园”建设新模式被国家发改委作为深圳46条改革经验之一向全国推广。
——从“一市两制”到“特区内外”一体化,给市民游客留下干净整洁的城市印象。为彻底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关外”管理粗放等问题,深圳市城管部门还全面提升环卫管理精细化水平。在全国首创“环境卫生指数测评”机制,按照“一个标准”对全市3万余个考察点进行现场考察,形成量化指数得分排名,并公开发布。这一举措,有力倒逼全市各街道把环境卫生品质作为“一把手”工程,并建立起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长效管理机制。为进一步压实精细化管理,深圳市城管部门还推出“行走深圳”一线工作法,由主要负责人带头,“不打招呼、不设路线、直奔现场”,走街、进村、串巷,现场发现和督促解决各类“脏乱差”问题,实实在在助推环卫作业标准和质量大幅提升。
——从试点示范到百行万业一起行动,厨余垃圾分类率超过住建部标准线。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深圳近年来在住建部组织的相关考核中,始终位于全国前列。
从构建多角度、多场景法规标准体系,到构建全过程、全品类分流分类体系,多层级、多维度宣传教育体系,重社区、抓基层综合治理体系,深圳市城管部门摸索出一套可复制的垃圾分类模式。
2020年9月,《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出台,为全面实施强制垃圾分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随后,深圳逐渐构建起系统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和全过程、全品类分流分类体系,至2022年6月底,深圳四分类垃圾实现“三增一减”,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6%,位居全国前列。作为关键评估指标的厨余垃圾分类率达22.9%,超过国家住建部的20%标准线。
而在宣传发动上,深圳还创新实施“蒲公英计划”,在住宅小区内全面推行“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分类模式,成立全国首个垃圾分类公益服务机构联盟,创新开展垃圾分类“百分百行动”,建成科普教育场馆26个,打造“垃圾分类微课堂”约900所,全面建构起一张覆盖市、区、街的宣教阵地网络。
——从“小散乱”到机械化智能化,环卫作业转型升级,探索行业发展先进经验。作为全国环卫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发源地,近十年来,深圳市城管部门大力推动环卫行业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装备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发力规模化,推行标段改革,十年间深圳市政环卫服务企业数量由200多家减至40余家;发力机械化,推动市政道路机械化清扫率接近99%;狠抓密闭化,针对跑冒滴漏等问题,自2012年起全面取缔垃圾池,日常垃圾运输一律采用平板车“车载桶装”+勾臂车“整箱转运”方式,实现全过程密闭化运输;狠抓清洁化,2018年在全国率先推广使用新能源环卫作业车,截至2022年6月全市新能源环卫车占比超85%,推广比例全国最高;发力智能化,人车设施互联,实时在线监管。
——从小厕所到大民生,“厕所革命”引领新风,街头公厕成为亮丽名片。近年来,深圳市城管部门还大力推进“厕所革命”,率先将17类行业公厕全量纳入、统筹管理,免费向市民开放。面向市民开放的公厕数量由2012年的不足800座增至目前4540座。
通过高标准实施改造提升,深圳市城管部门累计新改建公厕3400余座,其中,为弥补公厕数量不足,还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在全国首创街头小型公厕,大大缓解了市民紧急如厕、出租车司机如厕难等问题。而为实现进一步精细管理,深圳还全面实行公厕专人专业管理,免费提供厕纸,开展“每周查厕所”行动和公厕环境指数测评……2018年,深圳市荣获全国100个重点城市“城市开放厕所平衡指数”第一名。
园林绿化
建设公园里的深圳 擘画绿色生态画卷
将整个城市建设成一个大公园。近年来,深圳市城管部门始终把园林绿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城市环境魅力日趋增强,山海连城图景正在变为现实。
——以前“在城市里寻找公园”,如今“在公园里遇见城市”。很多人想不到,十年间,深圳公园数量平均以每年新建39个的速度迅猛增长,至2021年底总数达1238个,公园500米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0%。
在建设过程中,深圳市城管部门还创新公园建设机制、转变投资理念,引入国际竞赛机制、代建制,让公园设计更艺术、多元、有趣;在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精细化上发力,安装急救设备AED,增设母婴室,设置帐篷区、智能健身房,实现线上一键预约停车等;拆除原来临街老旧围栏和绿篱,重新衔接公园内外交通,使公园与城市公共空间自然地融为一体。
——满城翠绿,四季鲜花如潮,织就五彩缤纷“锦绣深圳”。建设公园之余,深圳市城管部门还全面开展绿化提升,夯实城市绿色基底。2012年7月14日,全市绿化工作会议召开,这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首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的绿化工作会议,自此也拉开深圳全市新一轮绿化提升。
严禁砍伐古树名木,原则上不得迁移古树名木;将全市公园、道路绿地和小区树木纳入“一张图”管理,为主要树木建立“身份证”;营造大尺度花景花境,将园林花景融入到公园、道路、街区等城市空间;推进立体绿化建设,打造城市凌空风景线……一系列举措下来,深圳目前全市共录入道路绿地树木154万余株,小区绿地树木107万余株,公园树木23万余株;建成花景道路181条,花漾街区306个,街心花园444个;打造了罗湖笋岗立交、北环香蜜湖立交等一批凌空风景线,形成四季有花开、季季花不同景观。市民纷纷赞叹:“看花何须远行,深圳已成花海。”
——2843公里绿道通山达海,展现山海连城“魅力深圳”。“绿道上的公园城市”是深圳正在全力冲锋的另一个目标。目前,深圳全市绿道总里程已达2843公里,覆盖密度全省第一。一条条“绿色丝带”纵横交错,串连起山、林、城、湖、海、河,为城市构筑起一张充满活力的绿色网络。2021年12月“深i绿道”小程序的上线,进一步完善了深圳绿道体验。
远足郊野,户外天堂;山海相依,魅力生态。在打造出国内首条远足径的同时,2022年,深圳市城管部门还将全力配合深圳实施“山海连城”计划,出台《深圳市绿道网(多层次户外休闲步道)专项规划(2021—2035年)》,统筹推进各类人工及自然线性空间建设,发力实现“多道融合”,建设“万里鹏城”,让市民走得进山、亲得近水、赏得了城。
——公园文化丰富多彩,千家万户品尝“绿色盛宴”。在森林中呼吸,在公园中游憩,在海风中沉醉,在自然中学习,成为深圳市民拥有的绿色“民生福祉”。在助力深圳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功举办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之余,深圳市城管部门还全力将公园文化季打造成闪亮的城市文化品牌。莲花山草地音乐节、深圳森林音乐会、自然教育嘉年华……已连续举办17年的深圳公园文化季,正成为“深圳市民的节日”。其中,每年的高品质花展花市更是“圈粉大户”,特别是2019年开启的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花展,将深圳花展的办展水平和影响力推向新高度,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园林园艺交流盛会。
深圳还全力推进书香型公园建设,截至2022年7月,深圳公园已建设书吧、阅读角总数近70处,深圳湾公园白鹭坡书吧、洪湖公园“荷美空间”书吧等成为热门打卡点。
市容市貌
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位 综合治理创造魅力家园
瞄准市容环境管理难点、痛点和堵点,近年来,深圳市城管部门不断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的特点规律,以绣花之功破瓶颈、攻难关,“绣”出市容环境的高颜值、高品质。
——“大蓝图”联通“小幸福”,城中村变身文明新村。城中村是深圳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为许多新深圳人提供了第一落脚点,这里不仅有烟火气,更蕴藏着深圳记忆和历史。然而,当城中村为深圳半数以上人口提供栖息地时,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消防、治安、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广遭诟病。
在不推倒重建、不大拆大建的情况下,如何治理城中村,成为考验城市管理者智慧的一大课题。
十年来,深圳持续以“微改造”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从实施以消防安全治理为重点的整治,到对城中村环境薄弱环节进行地毯式排查和整治的“迅雷行动”;再到全面启动为期三年的城中村综合治理……几轮下来,深圳城中村消防安全、环卫保洁、用电、燃气、污水等“硬骨头”一一被啃下——1536个城中村里的每栋楼都安装了用电监测系统,新建小型消防站778座,1500多个大小集贸市场被改造提升,“一村一策”助推城中村实现“宜居宜业”双促进。
如今,在深圳,物业管理进驻城中村,福田区水围村的29栋统建楼(俗称“农民房”)被改造成倍受追捧的“青年之家”,一个覆盖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村党支部—各类第三方管理机构的基层治理架构被搭建起来,城市治理的“大蓝图”与千家万户的“小幸福”实现同频共振。
——霓虹闪烁,明暗有序,追光前行点亮鹏城夜之魅。力破市容顽疾之余,深圳市城管部门还全力塑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湾区夜景品牌,发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城市照明建设新范例。
在功能照明上,实现道路路灯亮灯率99%,夜间出行更舒适;在景观照明上,助力夜间经济发展与旅游消费;在灯光文化营造上,搭建起城市光影艺术的国际舞台。
其中,在景观照明上,深圳以“三轴·四核·五湾·六点”一体化空间景观结构为主线和框架,全面实施亮化提标工程,先后完成了深南大道、滨河滨海、北环大道沿线楼宇、桥梁灯光景观等提升,相关项目荣获国内照明最高奖“中照照明奖”一等奖两项。2020年、2021年,深圳市城管部门还举办了两届光影艺术季,活动不仅为城市与人带来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美学场景,期间参与商圈的夜间人流和消费数据同样亮眼。
积极组织开展重大节日氛围营造工作,每年国庆期间,深圳城管还组织在全市城市道路灯杆设置国旗超过10万面,春节期间悬挂灯笼超过10万个,营造欢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不仅要“炫”还要环保。自2013年以来,深圳市城管部门还全面推广实施LED路灯改造,目前节电率超过50%,每年节电超过1.4亿度。与此同时,其还积极推进智慧路灯研究及推广,构建全市城市照明智慧管理统一平台,推动实现路灯照明、景观照明、智慧路灯等全业务、全要素和全流程的智能化监控和精细化管理。
——市容呈现多维度立体之美,公共空间既生机勃勃又秩序井然。自2012年起,深圳还全面启动户外广告管理,为平衡城市秩序和活力需求,出台了户外LED显示屏设置专项规划控制指引、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负面清单等文件,拆除整治各类不规范的广告设置,特别是对535块立柱广告进行清理,消除城市公共安全隐患。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对一楼门店招牌实行备案管理,开发“一楼门楣招牌备案管理系统”,商家线上填写相关信息即可完成招牌备案申请。2019年,深圳成为住建部规范户外广告设施管理试点城市,相关经验获住建部肯定和推广。
启动城市家具专项整治行动,从顶层设计入手,充分考虑街道家具功能的实用性、仅2015年全市就拆除、更新各类破旧设施5417处(个)。
经过持续不断整治,废弃电话亭、屋顶天线得到拆除或规范,城市街道家具进一步精简优化,但设置品质、使用效率和城市公共空间利用率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深圳城管还健全完善了城市街道家具准入退出机制,下放了相关审批事权,明确了责任主体,落实了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
综合执法
依法治理破解顽症难题 多项法规填补国内空白
作为全国城管综合执法改革的发源地,十年来,深圳市城管部门努力锻造出一支规范文明、人民群众满意的城管综合行政执法队伍。
——率先探索综合执法改革。早在1998年,深圳就率先启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201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圳很多先行做法被纳入其中。
从率先推行街道综合执法到建立城市管理法规体系,近年来,为深入推进城管综合执法改革,深圳又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城管执法的方案文件,多项法规规章填补国内城市管理领域法律空白。
——首创“律师驻队”推广全国。2015年以来,为进一步铲除乱摆卖、占道经营等顽症,深圳市城管部门在总结提升南山区沙河街道执法队试点经验做法基础上,联合深圳市司法局在全市推广“律师驻队”工作模式,让律师随队执法,既当“普法员”又当“审查员”,此举不仅有力厘清了城管执法边界,规范了城管执法行为,缓解了执法矛盾,还大大提高了城管执法效能。2017年11月,“律师驻队”模式得到国家司法部与住房城乡建设部高度肯定,两部门联合在全国推广这一模式。
——创新建立市容巡查勤务模式。执法效能提高的同时,深圳市城管部门还全力堵“漏洞”、防“回潮”。针对市容环境动态监管难度大、问题易反复等问题,2017年开始,深圳城管在龙华区创新试点市容巡查勤务模式,以街道为单位,将辖区划分为若干片区,组建专门的市容巡查队伍实行“片长包干”,做到巡查无死角、问题全监管。而为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深圳还在各街道的“片区网格化”基础上建立了“24小时三班制”巡查模式,实现定人定岗守点,24小时电话值班;实行完备的“片长包干”责任制,确保辖区市容环境主体责任书签订率达100%;全市市容巡查员实现从录用、培训、上岗、考核、辞退等全链条管理,重塑了城管人员的形象与风貌,老旧工业区、老旧住宅区、待建地等市容环境薄弱区域,长期存在的垃圾偷排撒漏、臭气扰民、污水横流等脏乱差“老大难”问题,大幅减少。
——纵深推进队伍建设,以“三化四有”补齐历史欠账。要想培养一支风清气正的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必不可少。2019年以来,深圳城管还全面推进城管执法队伍“三化四有”队建模式,即全面加强“标准化、智慧化、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人有精神、事有规范、权有约束、责有担当”的城管综合行政执法队伍。2020年,深圳全市街道执法队实现执法队员和辅助人员制式服装、执法车辆标识、执法办公场所外观及标志标识、执法办公用房及装备设备的标准化配置。市容巡查员管理实现“统一服装标识、统一单兵装备、统一薪酬待遇、统一职责要求”。通过规范化建设,大力提升队伍“精气神”,2020年以来,深圳城管执法队未发生一宗行政诉讼败诉案件,涌现100多起好人好事。
2021年9月1日,深圳还率先在广东省实行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后,执法主体发生重大变化,街道综合执法队以街道自身名义开展执法。为了确保改革赋权事项“放得下、接得住、做得好、有监督”,深圳市城管部门研究制定了11个推进改革系列配套制度,全面加强对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支持和保障。同时还建成智慧城管综合执法系统,实现“各片区执法人员5分钟内响应平台,10分钟内到达响应地点”,全市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案件同比增加60%。
智慧城管
高质量建设“城市大脑” 管理更聪明 服务有温度
从“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型,十年来,深圳城管还建成国内领先的城管智慧中心,打造了新型智慧城市形态下的“城市大脑”,点燃精细管理新引擎。
——建设城管智慧中心,让全深圳城市管理互联互通。作为全国首批数字化城管10个试点城市之一,早在十年前深圳就建成了数字化城管系统。伴随城市快速发展,数字城管系统在精细化、智能化支撑上,显得力不从心。
为抢占城市管理发展制高点,深圳市城管部门决定适时推出全新的智慧城管系统。邀请两院院士李德仁担任首席顾问,引入国内顶尖高科技企业共同谋划……2020年7月1日,深圳市智慧城管指挥中心揭牌,一个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支撑能力的智慧城管上线试运行。
据了解,该平台不仅打破了以往各区自建平台的“信息孤岛”,还建成涵盖智慧环卫、智慧执法、智慧绿化、智慧养犬、城中村综合治理等九大城管业务应用系统,极大推动了城市管理与服务的能力提升。
——网格管理“全覆盖”,民生诉求“即时办”。城市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大到城市绿化美化、环境治理,小到一个井盖、一个垃圾桶的管理,无不与民生息息相关。如何做到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是智慧城管工作的重点。
利用智慧化手段,深圳市城管部门还打出一整套组合拳。精准划分网格,将全市近380万个部件事件的有关属性(如位置、归属等)标注在相应单元网格中,每个网格由两名信息采集员负责,每天现场巡查问题,使城市管理由粗放走向精细、精确;精细受理诉求,依托智慧城管平台,实现与环卫、绿化、市容、垃圾分类等业务系统对接,同时与12345热线工单系统、10个区案件分拨处置平台等对接,做到市民诉求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解决;优化管理机制,处置问题公开透明,从信息采集—案件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案件核查到综合评价,每个环节都有据可查,并自动生成一个量化综合评价结果。此外,深圳市城管部门还建立了专门的数字城管督查队,通过线上案件抽查和线下现场督查,大大提升了案件处置质量。
——打造线上“大管家”,便民服务“一键达”。在提高管理力度之时,智慧城管也努力让城市服务更有温度。2015年,深圳市城管部门率先搭建起“美丽深圳”对外公众互动服务平台,发力打造最贴心的“城市管家”。截至2022年7月,公众号服务功能模块增至34个,先后推出公园服务、垃圾分类服务、绿道服务、养犬服务、厕所服务等八大服务,关注人数突破178万。为激发内在动力,主动让市民“找茬”,平台还推出“爆料领红包”功能,接到市民举报近95万宗。
上述背景下,“美丽深圳”微信公众号还充分发挥工作展示窗口和信息传播作用——花开时,为市民奉上赏花攻略;风雨中,第一时间向市民传达城管人抗击台风动向……2015年以来,平台共发布发送图文近2000条,总阅读量达1000余万,获得市民广泛好评。
——深化智慧城管迭代升级,城市管理业务一体联动。2022年以来,伴随智慧城管一期系统应用不断深化,深圳市城管部门又陆续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城市管理各领域、各行业全面应用。综合执法管理系统与司法局“双系统”执法数据对接,实现案件线索和办理结果在执法系统内部实时交互;养犬管理系统增加犬只芯片登记、犬证秒批、犬证补办等功能,探索鼻纹识别;深圳全市环卫信息化系统“一网统管”率先实现,建立起市、区、街、企业四级账户管理体系,全面接入全市智慧城管环卫精细化系统数据,快速实现全市环卫管理总体情况“一张网”,为全面推动城市管理运行服务平台“一网通”打下基础。
共建共享
市民参与汇聚大合力 城市管理迎来新格局
以人民满意为标准,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人民群众新期待,聚焦城市管理热点难点和市民关心关注的问题,深圳市城管部门积极探索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新途径,全力推动城市管理从“独奏曲”向“交响乐”转变,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建立三支志愿服务队伍,凝聚城市管理重要力量。“美丽深圳”志愿者成为一道靓丽风景。2016年6月,深圳市城管部门联合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共同组建“美丽深圳”志愿者服务队,围绕城市管理职能内容,积极开展公共服务,传播文明理念,化解矛盾问题。目前,美丽深圳志愿者注册人数达6416人,累计开展“爱心替岗”“万人净山”大型环保公益活动等8812场。
推出文明使者成长计划,参与城市共建共治,参加城管公益事业,截至2022年7月,累计有12万人加入文明使者成长计划。
“蒲公英”讲师播撒垃圾分类“种子”,2018年,深圳市城管部门启动垃圾分类公众教育“蒲公英计划”,培育了千余名蒲公英志愿讲师,他们深入一线开展垃圾分类“大讲堂”“微课堂”,为深圳垃圾分类代言;建立全国首个垃圾分类公益服务机构联盟,搭建起由4.3万人组成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入户宣传、大型活动赛事宣导等,引发广泛关注。2021年10月,“蒲公英计划”获住建部肯定,向全国推广。
——大力培育文明风尚,精心呵护美丽家园。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深圳市城管部门还开展了一系列公众参与活动,培育文明风尚,传递城市温度。由深圳市城管部门牵头16家知名公益慈善机构、爱心企业发起成立的“深圳市美丽深圳基金会”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这也是国内唯一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专注关爱环卫工人群体的公益基金会。成立以来,该基金会累计接收爱心善款5902.2万元,先后开展“阳光行动”“春雨行动”“益心同行”等系列活动,为全市数万名环卫工人提供帮扶救助保障。如今“关爱环卫工人”系列活动已经成为深圳关爱行动的城市品牌。
——绿色基因根植于民,生态文明深入人心。深圳市城管部门还在全国首创自然教育新模式,挂牌成立国内第一所自然学校——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由政府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支持,社会组织负责运营和管理,向公众免费提供自然教育活动。目前,深圳市城管部门已建成38个自然教育中心(自然学校),其中,仙湖植物园被授予“国家级自然学校试点单位”。
结合深圳公园动植物资源,还创新推出《红树林里的自然课》《苔藓——植物王国的小矮人》《苏铁——古老的活化石》等系列自然教育教材;《草木深圳》《深圳野生植物识别手册》等畅销科普书籍;开发出红树林观察、观鸟体验、“毒特”植物、公园夜观等丰富多样的自然体验课程,每年服务市民近10万人次。
创新打造社区共建花园。通过社区党建引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参与,将不起眼的边角地乃至卫生死角建成家门口亲近自然的绿色空间。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共建花园240个,到2022年底将累计完成360个。
“走绿道、看深圳”成为时尚体验。2016年起,深圳市区城管部门联合举办“走绿道、看深圳”系列活动,将绿道活动融入文化体验、科普教育、公益宣传等,让市民在绿道中不仅能充分游览“山林城海”,更能增进对自然的了解,强化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意识。此外,城管部门还编印精品绿道地图册,上线精品绿道百度地图导航,让市民群众更加便捷地亲近绿道。
——开门问计问策,城市管理更科学。主动接受监督,自2015年起,深圳市城管部门专门从市人大、政协、律师协会、义工联等行业聘请50余名城市管理社会监督员,收集各类意见建议。
广泛邀请专业机构参与,提升专业水平。如在城管文化建设方面,引入设计联盟、智库团队,不断提升内涵和品位。在法治建设方面,聘请法律顾问团队进行指导,为依法行政提供保障。开展“走进城管”活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媒体人士等先后走进城管,与城管的距离越来越近。
长空九万里,大鹏展翅飞。
不断进取,不断改进,不断追求,这是深圳城市管理理念和方法持续“进化”的十年。城市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期待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黄金发展期的深圳市城管部门,在全力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奋进中,绘就出更多美丽经典。
(撰文 杜艳 刘文清 韩跃武)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