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江门分站 > 最新动态

“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两大工程助力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

2024年07月16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日前,广东召开实施“五外联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大会。大会的主题很聚焦:把“五外联动”摆在对外开放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

  所谓“五外联动”,即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组合拳”。大会强调,要把“五外联动”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诸多复杂挑战,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作为对外开放的“优等生”,广东这个大会开得恰逢其时,也让江门愈发坚定了开放不止步的决心。

  论外贸规模,江门在全省并不算突出。但作为海外华侨华人看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江门拥有百年对外开放历史,早在三年前就提出要纵深推进“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区域价值不断凸显。

  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江门为何早早就看到了“五外联动”所带来的新机遇?

  归根到底,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的战略资源、“承东启西”门户枢纽的关键区位、“双通道”带来黄金发展机遇,让这座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在联通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中拥有独特优势,更有底气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奋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助力广东建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地”。

  “窗口”的价值

  在2021年召开的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一个新提法吸引了外界的关注:深入推进“六大工程”,其中便包括“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两个工程。

  作为海外华侨华人看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侨乡无疑是最具辨识度的别称。问题在于,这个“窗口”可以为全省乃至全国开放大局作出哪些新的更大贡献?

  答案显而易见:坚持服务港澳初心,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深入推进“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奋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

  上世纪初,滨江临海的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广东八大关之一的江门海关“开关”,侨乡与世界的商贸往来、人文交流更加频繁,吸引了大量华侨回乡投资建厂,造纸厂、肥皂厂、火柴厂等工业厂房拔地而起,成为江门百年工贸史的开端。

  如果说这样的历史多少有点久远,那么改革开放后的故事则更加直观。

  五邑先侨们捐资捐物、办学建校、投资兴业,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N桶金”。大长江、维达、李锦记、澳新食品等一批侨资企业植根江门,壮大发展。摩托车、家电、水暖卫浴、五金不锈钢等“江门造”畅销海外,蓬江摩托车及零部件、新会五金不锈钢制品、开平和鹤山水暖卫浴等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成为江门外贸的“金字招牌”。

  可以说,开放是侨乡的城市基因。如今,这种鲜明的城市基因,也延续到了当下。

  从统计数据看,2020年至2023年间,江门进出口规模从1428.9亿元扩大到1732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从73%提高到78.4%,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外贸呈现质升量稳的良好发展态势,跻身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前50强。

  近一年来,江门抢抓“双通道”历史机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把实施“五外联动”与优化提升“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结合贯通,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扩量提质,对外开放展现新亮点、开创新格局。特别是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能源电池、船舶海工等产业发展迅速,今年前4月出口分别增长168.3%、112.3%。

  开放,开放,再开放。交出了一份这样的“成绩单”,侨乡更有底气说出这句话——

  以侨为桥,江门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助力广东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兑现潜力的时刻

  有基础、有条件,还不够。助力广东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江门需要更多的新想法、新举措。

  侨乡素来有“海内外各有一个江门”的美誉。如何把“侨”的效能拉满,依然是江门全力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推进侨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所在。

  早年,江门“侨牌”在手,资源富集,万事无忧。在这个阶段,对外开放的红利持续释放,让各方都分享到了做大“蛋糕”的甜头。

  形势变化总是比预想的更复杂。当前,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对外开放大省广东亦面临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召开实施“五外联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大会,提出要增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聚焦抓好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升内外链接功能、共同拓展国际市场持续深化粤港澳合作,下功夫做强开放大平台。

  深化粤港澳合作、做强开放大平台,正是江门一直已经在做但尚未做成的事。侨乡能否持续做大开放“蛋糕”,关键在此一举。

  放眼广东,这样的大平台屈指可数。除了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位于江门的大广海湾经济区算一个。

  首先是够大。3240平方公里的大广海湾经济区,其开发强度不到6%,拥有可大规模连片开发的土地。

  其次是够近。“双通道”建成后,大广海湾地缘格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可通过黄茅海跨海通道与横琴、澳门相连,并继续向东通过港珠澳大桥与香港接轨。

  这样一来,“港澳融合”工程,就有了更具体、可感知的想象空间。用官方的话来说,就是江门要以大广海湾经济区为突破口,参与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粤港澳合作新的国家级平台,与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携手打造世界级的大湾区。

  现在,兑现大广海湾潜力的时候到了。

  双循环的链接地

  传承城市基因,搭建重大平台,江门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打越开。

  但开门迎客,这还远远不够——江门还要助力广东建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地”。

  江门有何底气助力广东建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地”?答案就隐藏在“侨都赋能”和“港澳融合”这两大工程中。

  一直以来,江门与全球华侨华人的人文交流、经贸来往一向广泛密切。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双方在市场融通、物流畅通、规则联通等方面形成了不少经验做法——

  在硬联通方面,江门不断优化拓展国际经贸网络,先后开通中老、中欧等国际货运班列,珠西国际物流中心发展形成“海—铁—陆—水”多式联运,成为中欧合作区链接国内国际市场的“大通道”。

  在软联通方面,江门的探索更是多点开花。例如,《江门市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印发两年来,江门已基本完成试点任务。其中,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QFLP)、便利“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申办、省级“人才优粤卡”、灵活引才机制等4项省级支持事项率先落地。

  在法治层面,江门的探索也有不少,其中不乏让人耳目一新的做法——出台实施全国首部促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建成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巡回审判法庭等一批法律服务平台启动运营……

  换言之,江门可为广大投资者提供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专业化服务,进而打造一个涌动开放活力的市场,吸引众多外资企业在侨乡深深扎根、枝繁叶茂、茁壮成长。数据显示,目前江门制造业累计实际吸收外资金额超146亿美元,吸引了法国电力、德国巴斯夫、英国石油等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江门。

  商品、企业、资源在这里汇聚,出口和进口、生产和消费的距离在这里拉近……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表明,与侨乡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投资江门就是投资未来。开放提速,助力广东建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地”,一个更有“国际范”的江门迎面而来。

  (记者 董有逸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