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江门分站 > 最新动态

升级“飞地经济”,深江合作“飞”出新天地

2024年06月20日 来源:南方+

[ ]

  江门市新会区三江镇,银洲湾科创产业园厂房林立,靠近道路一侧,“5分钟直达高速/高铁”的招商热线字牌高高立起。这里近八成企业来自深圳、东莞。

  “大桥经济”到来,给大湾区制造业版图带来新变化。

  放眼珠江两岸,“你来我往”的“双向飞地”已蔚然成势:江门大手笔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过去三年超780亿元深圳超亿元项目涌向江门;深圳高楼林立,先后落地开平、鹤山、江海等地“反向飞地”,人才、科创要素加速流动。

  西寻空间、东觅机遇,一场 “双向奔赴”就此展开。

深中通道加速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协同。南方+

  为了承接好产业转移,江门加快推动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布局“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在平台上用力、在产业上加码、在协作上使劲,携手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等风来不如借风势、乘风起。升级“飞地经济”,深江合作“飞”出新天地。

  重构新空间

  土地资源紧缺,是珠江口东岸“年年难念的经”。以深圳为例,产业、资本、创新等要素高度集中,单单一个南山区2023年GDP已近9000亿元,陆域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

  而在西岸,直线距离不到100公里的江门,陆地面积占大湾区1/6,超过港澳深珠莞中6城面积的总和,开发强度仅11%;拥有1395平方公里——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

  这片广阔的土地,不但是广东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布局地,还是大湾区唯一省重点支持建设的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规划总面积78.50平方公里,过半是可新增空间。

  可以说,江门同时集齐了产业基础好、成本优廉、距离近的三大独特优势。在寸土寸金的大湾区更为难得。

  抢抓省新一轮产业转移政策机遇,如何用好空间后发优势?江门拿出了一些具体举措。

  一是,大手笔建合作区。

  向海发展,江门准备多时的大广海湾经济区浮出水面——

  东部,在银湖湾滨海新区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通过深中通道,承载东岸城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产业的转移、外扩。

银湖湾滨海新区。受访者提供

  南部,在广海湾经济区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战略,谋划建设港邑合作特色产业园,通过黄茅海跨海通道,承接港澳科创成果转化,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如果说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是江门的招牌动作,那么“大广海湾经济区”就是她手中一张全新的王牌——江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列为紧随前海、横琴、南沙、河套之后的粤港澳合作重要发展平台。

  二是,大力度搞“工改”。

  即使优质土地储备丰富,这几年,江门依旧在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中部八镇,把土地集约起来,全域整治,连片推进产业提级;西部恩平,率先在全市对闲置低效用地“开刀”,近两年多累计盘活了超6000亩低效产业用地,腾笼换鸟引来240亿元大项目,进一步释放产业空间。

  简而言之,腾挪出新空间,把好地留给好项目。

  以上举措的目的不言而喻:这一轮产业大洗牌中,江门要赢。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江门的紧迫感这么强,近一年来,集中人力、集中资源,在黄金内湾“抱大腿”,全方位借力突围。

  重构新空间,产业才有未来。

  联动产业链

  过去几年,深圳曾不遗余力推动区域协作谋划。当时,深圳将产业作为核心抓手,通过“下跳棋”的方式在汕尾、河源等城市推进“飞地经济”建设。还有深圳与东莞,这条工业走廊承接了低成本的全球产业转移,形成了“世界工厂”。

  双通道来了,江门也想学习这种协同模式——

  做东岸城市的“飞地工厂”,成为下一个“东莞”。

  有专家分析,“大桥经济”之下,三类企业会逐步形成“东岸+西岸”的经营模式。一类是需要大量生产空间的先进制造业企业,一类是有大量重型实验设备支撑研发的企业,还有一类是链主企业。同样,也会有一批江门企业“飞”到深圳布局,借“飞出地”的科研力量助推企业转型。

  这与江门为迎接深中通道,提出的“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的产业联动新模式不谋而合。

一批深圳企业来到江门建厂,尝到了深江产业合作的甜头。图为德昌电机(江门)有限公司。南方+记者 杨兴乐 摄

  作为同时被列为省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的布局城市,深江两地产业契合度高。江门新能源电池、轨道交通、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等产业链基本形成链条,食品、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造纸及纸制品、金属制品、先进材料、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加速集聚,跨城布局产业成功率高。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经济与全球战略研究所所长曹钟雄认为,随着深中通道开通,珠江两岸城市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合作,更是生产+生活的融合。未来大湾区新质生产力领域资源要素的集聚和优化配置将进一步加速,研发+生产、平台+制造等新兴生产方式,新的产业组织方面将进一步加速迭代。

  是的,江门要做的并非简单的企业搬迁和产业复制,更不是落后产能的迁移,而是发挥所长、双向奔赴,实现1+1>2。

  联动珠江口东岸,江门下了不少功夫——

  论快,抢在一开年,江门各地就跑到东岸招商,办港澳春茗会,而且是市县两级“一把手”带队行动,并挂帅服务推动链主型企业落户落地,撬动“大招商”格局。

  论准,结合江门“5+1”重点发展产业链以及东岸产业布局,靶向招商。今年初,江门给自己设定了10个新兴产业目标,包括硅能源、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以及数个未来产业方向,其中不少都是深圳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还有8个驻点招商联络处活跃在东岸城市,精准出招,去年累计拜访企业近500次。

  论多,全年365天,江门市县两级共办了80多场招商推介,利用会展等经贸活动平台开展招商推介180多场次,意味着每隔一天,江门就在东岸“刷脸”。还邀请400多家企业到江门体验投资环境,90多位招商合伙人当招商“代言人”,以商引商促“链式反应”。

  产业转移的牵引力和推动力同向发力,东岸企业上演“西游记”。

  去年以来,江门引进来自大湾区东岸城市的投资超亿元项目持续增加,计划投资额已超过500亿元,而且大项目集中布局在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电池、食品、家电等重点产业链。

  可以预见,更多产业链深度互嵌的发展图景将在东西两岸铺开。

  创新加速度

  随着产业转移的路子走宽,江门对于创新要素的需求愈发迫切。

  一般而言,深圳、香港、澳门等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强大的制造业之外,还不乏一流的金融、科创和人才资源作为支撑。

  在这些地方设立“反向飞地”,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企业孵化、产业转化,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些年,浙江温州、嘉兴等“腰部城市”,纷纷在上海设立创新研发中心或科技产业园,将上海的科创资源、国际化实力与当地的制造业优势无缝对接。

  如今在江门,江海、新会、开平、鹤山、恩平等地也纷纷把“反向飞地”落在珠江口东岸。推动通过租赁办公楼宇、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或招商展示平台等方式,设立“反向飞地”,主打一个“孵化在外地,转化在当地”,以畅通创新资源流通渠道,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说白了,就是借势借地借人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杨永聪曾指出,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时,江门要加强与重点对接城市在产业、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合作,打造产业共同体、创新共同体、市场共同体。

  近日,江门高新区(深圳)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开启“科创飞地”双城记。江海区探索在深圳、香港等地建立异地孵化中心,对接东岸创新资源,主动争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关联企业落户江门,两地由此实现了从“单向飞地”向“双向飞地”的升级转变。

  这场新的探索,重塑既有的产业转移模式,为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打开了想象空间,江门也逐渐尝到“双向飞地”的甜头。

  更多高层次人才来了——深圳市利和兴股份有限公司早在6年前,就乘着大湾区启动的东风,把生产基地从深圳搬到了江门,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少同事都选择在江门买房定居,享受高层次人才政策;也有部分同事频繁往返深圳总部和江门基地,都很方便。”

江门双碳实验室。 周华东 摄

  更多科研机构来了——江门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双碳产业基金和双碳创业基金,吸引了航天科工深圳工研院等15家科研机构进驻共建;全市来自深圳在孵企业近30家,珠西创谷累计孵化港澳企业92家。

  更多新兴布局来了——深圳作为三个低空经济核心城市之一,起到强化引领支撑作用,江门则具备低空经济的制造业配套优势。各地马不停蹄抢占新赛道,深圳“牵手”新会、开平、恩平等地加快布局低空、空天、新能源等产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承载着多年企盼,“一桥飞架、东西同城”近在眼前。一边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东岸城市群,一边是拥有广阔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江门,这场产业链上的“化学反应”,令人期待。

  (策划 朱伟良 统筹 潘晓晨 采写 张婧媛)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