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江门分站 > 最新动态

再造现代化新江门 大手笔谋划大格局

2023年08月18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从现在起,江门迈入了全新的十年。

  8月16日,江门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召开。江门市委书记陈岸明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工作报告时,掷地有声:“我们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奋力实现GDP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加速迈入万亿GDP城市行列。”

  志当存高远,这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回望来时路,从1000亿到2000亿,江门用了6年时间;从2000亿到3000亿,江门又用了6年。去年,江门GDP增速创近10年来最好排位,距离4000亿仅一步之遥,大大缩短了千亿级跃升的时间。

  此时此刻,多重机遇交汇叠加、重大利好加速集聚、拥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江门,迎来了历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刚过40岁生日的青春江门,立下了更具前瞻性、战略性的万亿目标,提出在全国、全省大局中谋划推进大平台、大项目,筑起未来发展的“四梁八柱”。

  在报告里,我们看到了一个3年、5年,乃至10年后的江门。她在粤港澳大湾区新一轮发展中,必将大有可为、必定大有作为。

  信心决心何来

  “关键性转折性向上向好”

  积极的信号,从侨乡大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中显现出来。

  自2021年底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1+6+3”工作部署,侨乡各项事业呈现关键性转折性向上向好的全方位变化,经济社会多项工作取得历年来最好成绩、走在全省前列。

  全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令人振奋:江门食品安全、粮食安全责任、耕地保护、乡村振兴、河湖长制、法治广东建设等30多项工作居全省前三或考核优秀。特别是去年GDP增长3.3%,创十年最好排位,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主要指标增速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这是全市上下过去一段时间开拓创新、担当实干、强势破局的成果,更是下阶段江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为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铆足了干劲。

  ——“科技引领”“人才倍增”工程加速聚拢创新要素。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关键核心设备安装过半;江门双碳实验室获批筹建省实验室;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应用示范基地形成“五维一体”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布局;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启用。全市人才总量突破94万,中高层次人才比2020年增加近80%。

  ——“工业振兴”“园区再造”工程练好实体经济内功。成功培育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轻工纺织、先进材料等三大超千亿产业集群,开辟硅能源、新型储能、盾构机、安全应急等特色产业新赛道;大型产业集聚区10项重点指标全省第一;上半年引进超亿元项目及其总投资增速均创历史新高;市场主体总量突破72万户。

  ——“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打造双循环交汇点。成功举办2023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联动京津举办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完成升级改造;赤坎华侨古镇开门迎客;深国仲江门中心建成运营。超7000名港澳青年到江门就业创业。

  过去的成绩固然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对发展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加上国内、省内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江门不进肯定退、慢进也是退。

  “谋发展、谋未来要有远见、有格局”,陈岸明在参加分组讨论时指出,当前江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向上向好发展态势,机遇和挑战并存。

  未来,江门要靠什么制胜?

  比较优势凸显

  “有基础有条件有空间”

  毫无疑问,现在的江门比过去任何一个时候,都更靠近高速发展的风口。就在明年,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两个“超级工程”将建成通车,给江门的比较优势带来深刻的、历史性的改变。

  报告用了一个章节,剖析江门所拥有的比较优势,这是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的关键所在。

  首先是迎来历史性突破提升的区位优势。身处珠江西岸腹地的江门,与珠江口东岸城市长期有着1.5小时以上的车程,掣肘着各类要素的流动。而这个尴尬的局面很快就会被打破。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明年全线贯通,届时从珠江口东岸深圳出发,1小时可到达江门;从香港出发,走港珠澳大桥“港车北上”,经澳门和珠海,再接驳黄茅海跨海通道,到达江门也仅需1小时。一个“黄金三角地带”将会在江门与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中形成。

  其次是大湾区里不多见的空间优势。珠三角是全国制造业发展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不少城市存在土地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其他城市想方设法为产业腾出空间时,江门显得有些淡定——江门的陆地面积占大湾区1/6,超过港澳深珠莞中6城面积的总和,且开发强度仅11%。在此基础上,江门拥有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的大型产业集聚区,有省里重点支持建设的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承载大项目、大产业,江门没有包袱,轻装上阵。

  再者是百年工业城市的产业基础优势。作为广东传统重要工业基地,江门是省新一轮规划发展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布局城市,拥有2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53.18万名产业技能人才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良好的产业基础,使得制造业企业落户江门,既能快速对接本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又能节省原材料与产品的运输成本,一举多得。

  最后是放眼全国都少有的侨务资源优势。江门是中国著名侨都,遍布全球的530多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爱国情怀赤忱、经济实力雄厚、智力资源丰富、商业人脉广泛,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华侨新生代教育家、科学家和企业家,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今年上半年,江门实际利用外资增速排珠三角第一,释放出侨商文章的巨大潜力。

  时间不等人,这轮机遇能否紧紧握住,这些比较优势能否充分发挥,关系到江门未来数年乃至更长远的经济发展速度。

  一手“好牌”的江门,该往哪里要增量?

  激活三大动力

  “在携手共进中增加经济纵深”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江门发展快的时期都是改革开放创新做得好的时期,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市发展成为基础扎实的工业大市,靠的就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创新。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的背景下,江门以大格局、大视野,深刻理解国家和省赋予江门使命任务承载的战略考量,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提出塑造新的开放视野、开放观念、开放格局,在扩大开放中强动力、增活力。

  在大湾区外,江门张弓搭箭,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平台的联系。在大湾区内,江门与兄弟城市创新协同、产业合作,尤其点出要强化与港澳及穗深珠的合作。

  这五座城市,与近期陈岸明率团考察的路线高度重合,向外界传递出江门面向大湾区城市对内开放的行动力和紧迫感。一边,这些湾区兄弟城市科研实力雄厚,但土地资源稀缺,科创成果转化亟须强大的制造和配套支撑。另一边,江门正处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阶段,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创新,土地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能够为科创成果提供既优廉又高效的解决方案。

  跨越珠江口两岸的合作如火如荼,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生动实践。

  江门深知重任在肩。全会报告明确提出,江门要聚焦“一点两地”战略定位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两个南海之滨的新片区站在了风口上。

  携手港澳,在广海湾经济区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打造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谋划建设港邑合作特色产业园,形成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主动对接澳门“1+4”产业适度多元发展策略,打造大湾区“一程多站”精品文旅线路,加强大健康、高新技术、食品加工等产业合作。

  携手深圳,在银湖湾滨海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推动两地在交通互联、产业协作、协同创新、平台共建、航空物流、文旅商贸等领域融合发展,实现“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布局。

  百年前,一代又一代华侨扬帆出海、开拓进取,在海外闯出一方天地。百年后的今天,江门面朝大海,再次擂起战鼓,发出向新出发,再创新业的动员令。

  长风破浪,必然要闯难关、爬陡坡、涉险滩。唯有远见、有格局、有思路,方能谋大局、抓关键、成大事。只要干在实处,七马奔腾,我们终将抵达一片新天地。

  (记者 李霭莹 统筹 潘晓晨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