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4日 来源:南方日报
5月23日,为期4天的大湾区科学论坛顺利闭幕。
尽管这是一个仅仅第二次举办的“年轻论坛”,却已然是大湾区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鹏城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百余位全球顶尖科学家、院士云集广州南沙,探讨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未来,思考人类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为创新湾区建设按下“加速键”。
论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大湾区的科创引力,而背后则是硬实力的支撑。大湾区的科创实力,究竟“硬”在哪?
内核硬
基础研究起势 前沿成果涌现
5月22日,大湾区科学论坛第三天,丁肇中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等科学家来到大湾区城市江门。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开平深山里一处地下700米的“神秘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
这是由中科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也是由中国主导的大型国际科学合作项目,建成后将进行多项科学前沿研究。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广东在经济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更早遇到科技创新上的“瓶颈”。当今的广东,迫切需要甩掉“卡脖子”的手,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正是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广东大手笔投入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
中国散裂中子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国之重器”大装置大平台大项目相继落户。
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季华实验室……一批战略科技力量正在崛起。
基础研究就像“长期投资”,广东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加大投入,以2021年为例,全省基础研究经费投入274亿元,占研发总经费比重为6.8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在大湾区科学论坛高能物理及其应用分论坛上,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曹俊盛赞:广东充分支持科学家“做别人没做过的事,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伴随着一系列硬核平台的建成,硬核成果开始出现——
2017年至2022年,广东省牵头或参与的8项研究成果入选各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广东省基础研究竞争力从2017年的第3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2位,稳居第一梯队。
“未来会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科学发现在广东的大科学装置上产生。”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所所长王贻芳充满信心。
生态优
科创“牛企”成为大湾区招牌
科技创新,生态很关键。广东提出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瞄准的也是生态。
在粤港澳大湾区,活力十足的产学研生态,推动原始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科技生产力。
“这里有优秀的大学及科研机构,有完善的软硬件产业配套,同时有巨大的市场应用需求,多轮驱动着湾区科技向前发展。”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人工智能分论坛上,鹏城实验室云脑使能研究所所长张伟道出大湾区科创生机勃勃的“真相”。
论坛上,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案例比比皆是——
在产业界,龙头企业主动对接院校。
“华为成立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学院,通过与院校合作,把业内的新技术通过课程融入到学校教育中,从ICT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一边提升教师水平,一边帮助学生获得ICT相关职业认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政企人才发展总监王成洁说。
在学术界,高等院校积极拥抱新业态。
“港科大(广州)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将积极推动知识转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以新科技孵化新兴产业,打造南沙乃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说。
在科研端,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涌现。
“未来10年,深圳医学科学院会有200个相对稳定的课题团队,重点培养下一代的医学科学家,让他们既懂临床又懂科研,上得了手术台,也做得了实验。”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说。
不断优化的产学研生态,造就了大湾区“创新雨林”,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一家家科创“牛企”成为大湾区的金字招牌,也是区域创新能力的“特色长板”。
大湾区科学论坛上,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来了,他在现场正式发布何享健科学基金。作为美的创始人,何享健个人出资30亿元成立基金,帮助更多科学工作者沉下来搞科研;
中科宇航董事长杨毅强来了,他透露去年6月总部迁入南沙后的新进展,称公司正在扩大在大湾区的布局,为大湾区商业航天打开想象空间;
亚熵科技执行董事朱龙潜来了,他为大湾区科创生态点赞:“大湾区有更多将技术融入市场的应用场景,同时也能找到技术转化的中间桥梁。”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16%,到目前已经超6.9万家,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作用显著。
“天赋”强
粤港澳协同造就强大竞争力
“广州、深圳、香港等城市,彼此之间有着很多的不同,同时又能够保持开放而密切的互动,这将形成非常强大的竞争力。”大湾区科学论坛上,诺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用一句话,概括了大湾区科创的“硬核天赋”。
换句话说,大湾区的科创天赋,是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的结果,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
强劲的科研实力:“大湾区内拥有多所知名高校以及研究院所,包括多所世界100强大学。”论坛上,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对粤港澳协同创新前景乐观。
根据权威榜单,到2022年,“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已连续三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政策的创新衔接:“现在科研资金的跨境流通、人才的跨境交流,都有了很好的政策支持。”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创系主任、讲席教授,广州海洋实验室香港分部主任钱培元说。
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物流通……大湾区率先探索三地创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截至2022年底,广东全省科研经费跨境拨付累计超过3.7亿元。
可观的人才队伍:“无论是从人口结构年轻化还是从受教育人群比例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活力应该都是全国领先的。”香港大学副校长宫鹏说。
广州海洋实验室香港分部成立近4年,吸引了来自8个国家23家研究机构的101位科学家,不少来自全球顶尖院所。
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加速,一组数据便是证明:广东携手港澳建设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大湾区在横琴已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31家、在前海集聚创新载体125家、在南沙建成高端创新平台132家。
如今,在三地协同下,大湾区的科创“天赋”正在兑现,越来越多的科创人才来到大湾区、认识大湾区,追逐梦想。
科技创新潮起大湾区,一个走在世界前沿的创新湾区令人期待!
(记者 卞德龙 钟哲 陈伊纯 王一晴 朱晓枫 任燚)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