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1日 来源:南方日报
台山市上川岛北部海域,湛蓝的海面上,数十个硕大幽深的圆形深水网箱整齐排列,形成至少72000立方米金鲳鱼养殖水体,年成鱼养殖产能可达1200吨,产值约3000万元。由此处往南的江门乌猪洲、沙堤、下川西南海域,拟列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
这是江门望向蔚蓝深海,开拓耕海牧渔之路的新起点。
经略海洋长风起,筑梦深蓝正当时。3月初,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召开,对高质量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进行全面动员、全面部署,提出“疏近用远、生态发展”“陆海接力、岸海联动”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十六字路线图,吹响全面经略海洋的号角。
拥抱新蓝海,拓展深空间,这是时代赋予江门这个海洋渔业大市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多次把“谋划建设海洋牧场”写进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始终把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作为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高渔民收入的重要抓手。
唱响海洋牧歌,打造“邑海粮仓”。于江门而言,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突破口,江门正在加快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增强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开拓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当务之急
破解“大而不强”发展瓶颈
南海之滨,谋求“蓝色粮仓”。
415公里的大陆海岸线蜿蜒向西,约占全省的1/10;561个海岛如繁星点缀在茫茫海洋之上,数量位居全省第二;4887平方公里海域辽阔壮观,约占全省的7.6%……这是江门向海图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厚实家底,也是江门向海要粮、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的最大底气。
2022年,江门全市海水养殖面积达18817公顷,全省排名第3;年产量24.41万吨,全省排名第6。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居全省第二位,渔业经济总产值251.71亿元,较上年增长9.1%。
北回归线以南、温暖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高达100多种经济鱼、虾、蟹、贝类在此繁衍生息,优越的自然资源本底条件为江门海域建设海洋牧场提供了生态底子。培育和发展多年,江门已经培育出“台山蚝”“台山青蟹”“台山鳗鱼”3个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水产品,同时培育了南美白对虾、桂花鱼、台湾泥鳅、泰国笋壳鱼、黄颡鱼、巴鱼等一大批名优特水产品,全市名优特品种养殖面积近50万亩,约占全市养殖总面积的六成。
在台山沿海一带,都斛、赤溪、广海、深井等8个乡镇视青蟹养殖为致富密码,养殖面积达8万多亩,年产量更是以千吨计算,年产值高达8个多亿。自光绪年间起便有记载的台山青蟹养殖业,历经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已经获得了“国字号”认证。它不仅是海内外江门人铭记于心的家乡味道,更在近年来成为畅销全国的珍馐美味。
然而,由于缺乏规划布局,近岸海域养殖业态重叠、区块分散,发展势头正好的台山青蟹养殖业也面临着野生蟹苗成活率不高、天然饵料米蚬供应不稳定、科研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对此,台山青蟹养殖协会会长陈志龙计划以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为契机,以协会为平台,整合、统筹台山全市的养殖资源,从科学育苗出发,对接更多科研机构,逐步打造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青蟹产业链条,最终实现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发展,带动更多沿海渔民增收致富。
从一只青蟹的升级之路,便可窥见江门传统渔业发展的困境。近海传统养殖业态重叠、离岸深水养殖开发不足,持有优渥先天资源的江门,在经略深蓝的进程里,思考破解“大而不强”的发展瓶颈,是当务之急。
国企搭台
发挥国有资本引领撬动作用
跑起来,抢时间,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正当时。
今年3月以来,台山海洋发展集团、台山港口建设集团、江门海洋集团等国有企业相继成立,发挥国企打头阵、挑大梁、做表率的主力军作用,谋划布局海洋产业新赛道,推动“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牧场”一体化发展。
其中,台山海洋发展集团以台山海洋产业核心投资运营平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海洋战略资源整合平台为定位,统筹整合涉海洋资金、资产、资源,布局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涉海金融服务等产业领域。
迈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新征程,国资国企展现更大作为。“国企搭台,民企唱戏。”台山海洋发展集团总经理吴志成表示,集团规划了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产业、滨海旅游业三大板块,未来将发挥平台优势,推动近海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规划引导深海养殖业发展,同时对接省内外的科研院所,如种苗研发、海工装备、深加工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源,发挥国有资本对海洋产业的引领撬动作用。
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上,江门提出,将在台山建设集种苗繁育、深海养殖、风力发电、休闲垂钓、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大型智能化海上平台,打造“全域型”现代化海洋牧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江门)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和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引领仓储物流、精深加工、海工装备等产业集聚,进一步壮大蓝色经济。
向深海挺进,江门正在完善、推广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市场化出让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海洋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去年9月,位于台山上川岛北侧一片面积为600公顷的海域挂牌出让,这是江门首宗大规模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挂牌出让公告,也是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部署开展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市场化出让试点工作以来,出让面积最大的一宗项目。项目最后由台山海洋发展集团旗下的台山市烽火角水产养殖基地有限公司竞得。
当前,台山海洋发展集团正在大力推进位于广海镇烽火角的美丽渔场项目。烽火角处于咸淡水交汇处,在鱼虾等海产品养殖上具有天然优势。该区域面积约420公顷的养殖区经整合优化后,引入了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广东丰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按照“池塘规整、深度适宜、灌排配套、生态优美”要求进行升级改造。
航拍镜头下,连片的新型环保塑胶大棚把养殖区划分得井然有序,一个现代化美丽渔场已见雏形。丰泫农业负责人李庆告诉记者,此地着力打造成为华南沿海最大规模对虾养殖产业园区。待全面改造升级完成后,这个南美白对虾“海洋牧场”的年产量可提高至2000—2800斤/亩,预计年产量可达2000万斤、产值达5亿元。
运筹帷幄
近海养殖优化同步向内陆和中远海延伸
陆海接力,岸海联动。
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指出,广东将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实施“陆海接力、岸海联动”,在近浅海上做“减法”,统筹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适度控制近海养殖用海规模;在深远海上做“加法”,中远海大力发展养殖,远海重点发展远洋捕捞;在综合开发利用上做“乘法”,形成港产城融合、渔工贸游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资源养护与海洋牧场研究室主任陈丕茂认为,包括江门在内的我省海洋牧场发展正处在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正努力从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为主的阶段,向探索加快陆海接力、岸海联动、疏近用远、生态发展、三产融合的海洋渔业新业态建设、提高海洋牧场产出效益为主的阶段转变。
“整体而言,粤东、粤西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开发较为粗放、陆海发展统筹不足。”陈丕茂表示,江门的产业融合发展起步晚、底子薄,要实现“海洋牧场+”的融合发展模式,需要在强化规划统筹、完善配套建设、强化科技支撑、盘活市场主体等方面发力,例如借助实力雄厚的国有资本搭台建桥,实行养殖企业“拎包入驻”的代业主开发模式;加快建立陆海一体的综合管控机制,以渔港经济区为节点,联通内陆引领水产品精深加工、种业、海工装备、冷链物流产业集聚。
从近海养殖的优化提升起步,同步向内陆、中远海延伸,江门发展海洋牧场的路线方向逐渐明晰。
近日发布的《江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提出,现代海洋渔业要加强水产品特色品牌建设,重点发展青蟹、鳗鱼、南美白对虾等主导品种,以及贝藻类特色养殖品种,同时支持离岸深水养殖工程装备研发和应用,加快发展深水网箱养殖,积极探索离岸岛礁渔业,在川岛海域开拓离岸深水养殖新空间。
岸海联动,美丽渔港建设拓展蓝色经济发展新空间。《江门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2021—2030年)》谋划以崖门、广海、川岛、横山和大广海湾陆地岸线以及川岛镇、北陡镇、深井镇、横陂镇为节点,构建以渔港为龙头,渔业为基础的集渔船避风补给、渔业生产(包括建设海洋牧场)、渔货交易、冷链物流、精深加工、清洁能源、休闲观光、旅游服务、乡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区域产业结构平衡、产业层次较高、辐射效应明显、产业文化旅游同步、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经济发展带。
陆海接力,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成就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规划建设的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园斗山园区、广海园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江门)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将成为江门建设省级现代化海洋牧场精深加工园区的有力抓手。
争先抢位
构建大湾区西翼通江达海产业辐射格局
百舸争流,打造“蓝色引擎”新动能。
“从长远来看,台山青蟹养殖业需要形成全产业链的发展思维,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产养殖,更要完善二产精深加工、三产销售与品牌升级的链条,比如研发更多青蟹系列的预制菜产品,拓展国内市场,向海外进军,让更多侨胞能吃上记忆中的家乡美味。”陈志龙说。
借力预制菜产业发展东风,深化实施“港澳融合”工程、“侨都赋能”工程,是江门在海洋牧场新赛道上争先抢位的优势。
《征求意见稿》提出,以预制菜产业发展为契机,积极引进水产食品精细加工企业,扩大水产品加工能力,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加大大型低温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江门台山)建设;推进水产品交易市场与信息化平台建设,发展水产品流通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创新渔业产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现代渔业”的深度融合。
大广海湾上,RCEP经贸科技文化交流合作中心的建设正加速推进。根据《征求意见稿》,江门海洋经济崛起要利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订(简称“RCEP”)的机遇,加强与东盟地区在经济领域内开展广泛合作,打造自贸区配套产业基地、探索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物流中心。
沿着已经成形的沿海海水养殖产业带、西江流域淡水养殖产业带和潭江流域淡水养殖产业带,江门海洋牧场建设有望形成大湾区西翼通江达海的产业辐射格局。
从崖门、横山、广海、沙堤四大渔港出发,串珠成链,推动向海一侧发展深水网箱、休闲渔业、海岛旅游,向陆一侧发展水产种业、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渔获交易、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
以银湖湾滨海新区为平台,引进与培育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功能制品、海洋微生物产品和生物材料为重点的海洋生物产业,加快以蚝壳等生物废料作为原材料制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以银洲湖畔的船舶制造业为基石,推进船舶工业与海工装备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海工辅助船、海上浮体、海上风电、海水养殖、交通装备等海工配套产品制造业。
以海洋—海岛—海岸的旅游立体开发为路线,推动“海洋牧场+”旅游空间由海滨向海上、海下、近海和远洋拓展,构建以新会崖门特色风情渔业社区、广海鲲鹏特色风情渔业村、横山特色风情渔业小镇和上川沙堤精品经典渔业村、深井和横陂红树林湿地公园为节点的“江门滨海特色风情渔村精品旅游线路”。
以“江门水鲜”水产公共区域品牌为牵引,聚合现代水产产业集群。江门市农业农村局透露,下一步谋划创建水产产业园,推进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江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建设,规划引导农产品(水产品)上下游专业化分工,促进水产品生产、流通、冷储、销售等生产因素融合发展,有效延伸水产品价值链,提高产业聚集度,形成竞争优势。
“谋划‘蓝色崛起’,江门需要注意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推进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综合开发,形成‘陆、岛、港、船、海、游’融合发展局面。”陈丕茂建议。
(记者 黄烨倩)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