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江门分站 > 最新动态

江门:聚势兴产业 向海开新局 打造面向港澳和华侨华人的经济文化合作国家级平台

2023年03月09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今年2月13日,深江铁路洪奇沥水道公铁大桥首桩浇筑完成,标志着大桥全面进入桩基施工阶段。

  深江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广东省沿海高铁主通道将全线拉通,届时深圳与江门可实现1小时内通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更加密切。

  大江之门,通江达海。近年来,随着深江高速、黄茅海跨海通道等交通项目加快建设,江门向海发展的态势愈发明显,正迎来机遇叠加期,有望更深度地参与大湾区城市群的产业协作。

  聚势兴产业,向海开新局。江门侨资源丰富,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侨人才”辈出,“侨经济”活跃,“侨文化”深厚。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越来越紧密,江门将加快大广海湾开发,打造面向港澳和华侨华人的经济文化合作国家级平台,与深圳共建深江经济合作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

  新形势

  从运河时代迈向海运时代

  一部《狂飙》带火了江门,让长堤历史文化街区闯入更多人的视野。这条被网友评价为“复古”“有韵味”的骑楼老街,串联起墟顶、北街、长堤一带,也连接着江门城市发展的历史原点。

  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依河而生的墟顶街也逐渐孕育出江门城市中心的雏形。道光年间,江门是广东四大商业重镇之一;1902年,江门被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两年后北街海关(今江门海关)正式开关,成为广东八大关之一。

  内河运输的承载力不足,掣肘着城市经济的再次跨越。全球沿海城市的发展,向海而兴几乎是一种必然。自工业时代以来,河流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和运输工具,城市沿着河流孕育发展,越靠近出海口的城市越发达,而江海交汇处往往更能发挥超大规模的要素集聚效应。

  世界银行统计显示,目前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

  将目光投向江门,作为广东海洋大市,江门拥有351座大小岛屿,414公里大陆海岸线和4880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海洋资源禀赋优越。

  “江门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天优势。”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认为,一方面,江门作为中国著名侨乡,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具有对外开放的先天优势;另一方面,江门土地资源广阔,海洋、海岛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和航运条件优越,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条件。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海洋经济被放在了全新的高度。在世界十大港口里,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都坐落在粤港澳大湾区。如今,深圳已提出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广州则精准聚焦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由此可见,从因江而兴到向海图强,是江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江门可为大湾区新一轮大发展、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广阔空间。

  “一直以来,珠江口东西两岸客观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再造一个新广东,西岸城市势必要肩负起新增长极的重任。”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分析,作为大湾区城市中大陆岸线最长、海岛数量最多、滩涂面积最大、腹地纵深最广的沿海城市,江门发展海洋经济的禀赋优越。

  西江奔流入海,从滨江到滨海,江门深度拥抱海洋,正加速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广阔海域。

  新作为

  大广海湾开发建设渐入佳境

  黄茅海畔,迎风而立。

  近日,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建设迎来最新进展:上跨新台高速首片箱梁架设成功。“这是项目涉路施工以来首次进行跨高速架梁,为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场施工负责人说,截至2023年2月末,黄茅海跨海通道海域段两座主桥的5座主塔已完成施工总量的90%左右。

  除了加快建设黄茅海跨海通道,深江铁路、深江高速等重大项目也正在稳步推进。如今,珠江口东西两岸加速融合,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深江铁路捷报频传,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江门向海图强的基础和条件正在不断累积,隐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目前仍处于开发初期的大广海湾经济区,可承担起打造面向港澳和华侨华人经济文化合作国家级平台的重要使命。

  从资源禀赋看,大广海湾经济区自身条件得天独厚,发展空间广阔,总规划面积约3240平方公里,开发强度仅为6%,充裕的土地储备可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稳固的支撑;交通区位优越,港口、轨道、高速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齐全,广海湾可建设10万吨级泊位,川岛具有建设30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港的条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已形成高端装备制造、现代轻工与纺织、现代农业与食品、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拥有李锦记、亚太森博、富华重工等一大批侨资“链主”企业。

  此外,大广海湾经济区还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能源保障基地,拥有512万千瓦的国能台电和350万千瓦的台山核电,大湾区存储容量最大的LNG储备集散基地正积极推进;上川岛和下川岛分别是广东省第二、第六大岛,被誉为“东方夏威夷”,吸引了宿集、万豪旗下万枫酒店等文旅龙头企业纷纷落户。

  由此可见,江门要从滨江城市走向滨海城市,加快大广海湾开发势在必行,将为打造面向港澳和华侨华人的经济文化合作国家级平台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大广海湾的开发建设渐入佳境。其中,大广海湾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基建稳步推进;LNG战略储备基地等重大项目的落地,有效带动了广海湾深水港起步建设;银湖湾滨海新区确立了以谋划建设深江大型经济合作区为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已形成深江经济合作区建设的初步方案。此外,总投资超200亿元的碧海银湖文旅、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新澳重大技术装备创意创业园、御泉国际酒店等项目也正在顺利推进。

  超前布局、精准踩点,湾区时代,江门正加速拥抱海洋,再造城市新格局,正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

  新趋势

  推动构建国家级平台服务华侨华人发展

  3月1日,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与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江门仲裁委员会)(下称“深国仲江门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建华侨华人争议解决和法律服务高地,在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司法保障工作联动机制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作为深圳国际仲裁院的首个异地分支机构,深国仲江门中心于去年12月开门迎客,成为深江携手的最新案例。同为沿海城市,两地近年来在多个领域都进行深度互动,深江铁路正加紧建设,实现1小时互联互通正逐渐从蓝图走向现实,合作前景令人遐想。

  在专家看来,侨乡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城市格局的跃升是必经之路。由此出发,江门提出要在银湖湾滨海新区加快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是向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打造面向港澳和华侨华人的经济文化合作国家级平台的题中之义。

  作为省委、省政府规划发展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布局城市之一,江门是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之一。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指出,江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抢抓大湾区城市群互联互通的机遇窗口,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主动承接东岸城市的产业转移,在制造业领域进一步加强与深圳的合作力度,加快形成大湾区产业链分工协作的新格局。

  毛艳华认为,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两地产业可谓优势互补。“比如,江门土地资源丰富,在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也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而深圳产业用地稀缺,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科技金融等领域优势明显。由此,双方合作共建经济合作区,可以通过产业协同打造先进产业链集群,助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国侨都,如何吸引更多港澳企业到江门投资,同样是打造面向港澳和华侨华人的经济文化合作国家级平台的重要内容。

  对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认为,作为中国侨都,江门接下来应积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改革试点,高标准建设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和“侨梦苑”,为广大华侨华人和港澳青年前来江门创新创业、学习生活提供广阔天地。

  在他看来,接下来江门应充分利用华侨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力争在局部形成突破,增强对侨资的吸引力。“江门应加强招商引资的精准度,主动对接这些企业,发挥自身在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他们到江门投资设厂,形成产业集聚。”

  (记者 董有逸 李霭莹 任龙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