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 来源:南方日报
近日,《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发布。《规划》提出,要努力将深圳都市圈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根据《规划》,惠州不仅全域“入圈”,而且被明确是深圳都市圈的两大副中心之一。
近年来,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加快与深圳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深圳都市圈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城乡融合等多方面推出大动作,推动高质量发展。惠州这座千年古城,站在历史的新风口上。
将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的区域中心城市进入都市圈发展新阶段。2019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对都市圈的概念做出界定。“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如果把区域协调发展比作是一盘棋局,那么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就是在棋盘上埋下的“妙手”,有助于发挥以点带面作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格局。
都市圈规划范围,历来是市民重点关注的话题。《规划》明确,深圳都市圈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部,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土地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3415万人。其中,规划有关任务举措涵盖河源市和汕尾市部分区域。
数据显示,深圳都市圈是全国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体系和功能较为完善的城镇密集区。2022年,深圳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约4.9万亿元,分别约占全国和广东省的4.05%、37.96%,人均GDP达14.3万元,经济密度约3亿元/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到2030年,深圳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体化合作机制基本建立,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际化大都市圈。
那么,惠州处于怎么样的位置?
根据《规划》,深圳都市圈将形成“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总体发展布局,实现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协同联动。
作为两大副中心之一,惠州将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培育壮大石化、能源、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支柱产业,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清洁能源中心,推进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中韩(惠州)产业园、潼湖生态智慧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等重大平台建设,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
“四轴”中有两轴与惠州密切相关。其中,在“深莞惠河发展轴”上,以深圳为龙头,依托赣深高铁、深惠城际、京九铁路、长深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联通东莞、惠州、河源,构建东北部产业发展轴;在“深惠汕发展轴”上,加快建设深汕铁路、深圳外环高速支线、惠州稔平环岛高速公路,联通惠州、汕尾,打通深圳面向粤东沿海的交通通道,构建东部沿海发展轴。
打造一体化的枢纽体系
实现同城化发展,交通要先行。深圳都市圈将充分发挥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管理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深圳都市核心区半小时通勤圈、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建设,打造便捷、智慧、韧性都市圈。
近年来,惠州深度融入大湾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助力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目前,惠州拥有广汕高铁、赣深高铁、厦深高铁共“3线9站”。
在“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上,《规划》明确,加强交通枢纽、重要站点、口岸地区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惠州南、惠州北、惠阳等枢纽及站点的站城一体化开发。
“构建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的高铁枢纽体系。”《规划》提出,惠州市重点推进赣深铁路惠州北站、广汕铁路惠州南站以及厦深铁路惠阳站综合枢纽规划建设。
空港的建设,也将是深圳都市圈发力立体交通网络的重点。《规划》提出,建立协同联动的国际航空枢纽体系。以深圳机场为主枢纽,发挥惠州机场作为深圳第二机场的功能,强化惠州机场货运功能,协同建立以枢纽机场、支线机场、通用机场为一体的都市圈航空枢纽体系。推进惠州机场改扩建,加强与国内主要节点城市的航空联系。
同时,优化都市圈港口群功能布局。加强都市圈内各城市港口合作分工,形成以深圳港为国际枢纽海港,东莞港、惠州港、深汕小漠港、汕尾港等共同支撑的都市圈港口群。
在加强城际干线公路建设方面,深圳都市圈将建设以深莞惠为核心辐射河源、汕尾的高速公路网,统筹跨界路网及客运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快捷连通的一体化干线公路网络。其中,惠州将加快推进惠城至惠阳霞涌高速、惠城至深圳坪山高速、惠州至肇庆高速公路惠城至增城段、惠州稔平环岛高速、惠龙高速、广深高速改扩建项目建设。
高质量构建跨区域产业组团
产业分工协作是都市圈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
《规划》指出,推动构建跨区域产业组团,强化产业协作、规划统筹、机制创新、利益共享,打造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样板。
共建坪地—清溪—新圩绿色低碳产业组团。充分发挥山水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惠州惠阳(新圩)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协同发展绿色低碳新材料新能源产业。
共建潼湖—银瓶创新区装备制造产业组团。加快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东莞银瓶合作创新区开发建设,积极承接深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外溢,协同探索互联网与装备制造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智能体验等新技术产业。
共建龙岗一坪山—大亚湾—惠阳高端制造产业组团。推动深圳高新园区宝龙园区、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坪山高新区与大亚湾新兴产业园区、惠州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惠阳秋月湖生态智慧城等区域创新平台联动发展,推进新能源汽车规模化生产,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壮大临港石化产业集群,高标准建设大亚湾石化区和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
共建坪山—龙岗—大鹏—惠城—博罗—龙门健康产业组团。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健康养老三大产业,打造以深圳坝光国际生物谷、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与龙门大健康产业园、罗浮山生命健康基地为核心的健康产业组团,探索设立生命健康创新试验区。
深圳都市圈将携手打造科技创新产业体系。《规划》提出,推动仲恺高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等创新平台协同发展;构建国际一流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支持东莞、惠州、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基地。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在合作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方面,建立深莞惠电子信息产业向海发展的联合创新机制,布局新型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园区和孵化基地。在协同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支持东莞、惠州成立海洋新型研究平台,培育和集聚海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共同打造高水平海洋科技合作平台。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都市圈的比拼,不只是经济。深圳都市圈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实现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水平显著提升,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基本建成,民生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实现政务服务跨城通办等目标。
在深圳都市圈中,各大城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融。其中,最为牵动人心的,还是小孩上学、成人居住、老人看病等民生问题。因此,推动跨区域公共服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教育方面,《规划》提出,协同扩大优质基础教育供给,在临深区域开展基础教育联合办学试点,深莞、深惠探索共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并共享学位。联合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东莞、惠州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高起点建设大湾区大学,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惠州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在医疗方面,《规划》提出,依托深圳现有医院布局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东莞、惠州医院高质量发展,扩大深汕特别合作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支持三级医院扩大都市圈医疗辐射力。支持深圳高水平医院与东莞、惠州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提升重点专科诊疗能力和水平,构建多层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
“共建共享跨市域安居住房。”《规划》提出,支持在东莞、惠州临深片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沿轨道交通建设大型安居社区,推动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市政配套设施协同发展。
在文体资源共享方面,深圳都市圈将加快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岭南东坡文化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都市圈文化地标。加强体育方面的合作,支持深圳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鼓励深莞惠三市联合申办一批国际大型体育赛事。
除此之外,深圳都市圈将要不断提升国际交往和合作水平,与港澳务实合作深入推进,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规则基本建立,国际化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链接
《规划》里的“惠州元素”
交通互联
◎推进惠州南、惠州北、惠阳等枢纽及站点的站城一体化开发;
◎发挥惠州机场作为深圳第二机场的功能,强化惠州机场货运功能;
◎建设以深莞惠为核心辐射河源、汕尾的高速公路网;
◎形成以深圳港为国际枢纽海港,东莞港、惠州港等共同支撑的都市圈港口群;
科技创新
◎推动仲恺高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等创新平台协同发展;
◎构建国际一流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支持东莞、惠州、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基地;
◎共建坪地—清溪—新圩绿色低碳产业组团;
◎共建潼湖—银瓶创新区装备制造产业组团;
◎共建龙岗一坪山—大亚湾—惠阳高端制造产业组团;
◎共建坪山—龙岗—大鹏—惠城—博罗—龙门健康产业组团;
海洋经济
◎重点推进惠州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惠州大百汇现代渔业产业集群建设;
◎支持东莞、惠州成立海洋新型研究平台,培育和集聚海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
◎积极开展海洋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支持惠州学院建设海洋学科和海洋学院;
◎谋划建设惠州巽寮湾国家级海洋公园;
公共服务
◎在临深区域开展基础教育联合办学试点,深莞、深惠探索共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并共享学位;
◎支持东莞、惠州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依托深圳现有医院布局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东莞、惠州医院高质量发展;
◎支持深圳高水平医院与东莞、惠州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
◎支持在东莞、惠州临深片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沿轨道交通建设大型安居社区;
生态环境
◎推进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等的建设与保护;
◎加强环珠江口、大鹏湾、大亚湾等海湾海岛保护,重点推动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恢复;
◎重点构建东江饮水思源生态长廊、环湾滨海碧道等省级骨干特色碧道;
城乡融合
◎实施惠城区等地现代农业产业园能级提升行动,鼓励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高标准打造惠州粤港澳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推进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等地县城建设示范地区建设,有序推进杨村镇、横沥镇等中心镇试点建设。
深圳都市圈概况
范围
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土地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3415万人。规划有关任务举措涵盖河源市和汕尾市部分区域。
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
格局
形成“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布局
“一主”:深圳主中心
“两副”:东莞副中心和惠州副中心
“一极”: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
“四轴”:深莞穗发展轴
深莞惠河发展轴
深惠汕发展轴
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轴
(记者 马发洲 摄影 王昌辉 统筹 罗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