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惠州分站 > 最新动态

高质量发展:九城共舞 作答新考卷

2023年01月06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正被时间与实践所证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不论是改革开放的卓越成果,经济建设的不懈探索,还是民生福祉的日积月累,高质量发展是最集中的体现。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质量发展答卷做得越好,就越有可能在区域竞逐中突围而出。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主阵地,珠三角在高质量发展上表现如何?南方日报·南方城市智库以十年为一个节点,围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下的34个指标,选择了包括珠三角九市在内,同时横跨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25个样本城市,进行对标研究。

  我们试图通过对标与对比,呈现珠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真实水平,探寻9座城市的发展长板与短板。我们也希望通过海量数据采集,勾勒珠三角近十年来的高质量发展全貌与轨迹。

  在研究了近万个数据后发现,在城市比拼范式切换的大幕下,近十年是中国城市围绕高质量发展竞逐激烈的十年,而珠三角也正迎来高质量发展“关键一跃”的重要时刻。

  创新发展

  从人口红利到创新红利的跨越

  所有财富的源泉都来自科技创新,所有经济的发展也来自于科技创新。这些年珠三角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的第一动力,就是创新。

  这里不缺各类创新“桂冠”: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东莞近10年研发投入强度增速领先所有一线城市;以珠三角为主阵地的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领跑全国。

  根据南方城市智库的研究,珠三角正迎来从人口红利向创新红利转移的关键时刻。从承接发达国家外溢的技术红利,到变成自主创新,珠三角正上演着面向未来的创新跨越。

  近半城市创新投入比肩发达国家

  自主创新水平和在科研上的钱袋子鼓不鼓有直接关联。从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来看,在不同经济量级城市中,珠三角城市绝对是舍得花钱的那一个。

  2021年,深圳研发投入强度为5.49%,在GDP2万亿级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6.53%),远高于上海、苏州。在GDP万亿级样本城市中,东莞研发强度为4%排名第一,超过同为制造业大市且GDP更高的无锡、宁波,更高于杭州。

  要知道在技术上有一手绝活的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德国等,研发投入强度都在3%左右或超过3%。越能高比例投入研发的国家,越有可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而珠三角近半城市(广深莞惠)研发投入强度都超越了3%,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珠海的研发投入强度也有2.93%,接近3%的发达国家水平。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十年会发现,一些城市的研发投入增长惊人,比如东莞。这座制造业大市在近十年间研发投入强度增长了140.96%,在所有样本城市中领先,充分说明了其在调动资源投入创新上的决心与飞跃。

  深圳万人发明专利量是全国6倍

  如果说投入决定了创新的起点,那产出则直接说明创新的效率。近年来,珠三角城市创新产出不断增高,尤其是在民营企业和市场经济发达的优势加持下,一些城市在科研转化能力上拥有很高的护城河。

  创新的重要产出是专利,尤其是含金量最高的发明专利。在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上,深圳可谓“一枝独秀”。

  2022年上半年,深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4.9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21.66件)6倍。深圳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更是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

  这体现了深圳强大的科研转化能力,其背后是深圳企业的耀眼表现。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光华为一家的PCT专利申请量已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珠海2021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8.83件,表现非常亮眼,在样本城市中排名第三,超过了上海、广州、苏州等大城市。

  创新头部企业有待扩容

  要在创新上掰手腕,关键在于创新主体的规模与效能。它既关乎人才这一关键创新要素的集聚,也涉及到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这一重要科创主体的竞争力。

  人才集聚方面,作为外来人口流入地的珠三角不断涌入高学历人才。根据六普和七普数据,十年间,珠三角九市的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比均有显著提升,其中江门增长最快,增速达120.9%。在绝对值上,深圳最高,达28.9%。珠海(25.8%)则超越了很多万亿级城市,比如苏州、宁波、南通。

  企业集聚方面,珠三角高新企业占规上企业数量比重持续提升,其中佛山从2013年到2020年同比增长了超6倍,在万亿级样本城市中领跑。

  不过除深圳外,珠三角城市的独角兽、民企500强、专精特新企业数量,都低于同体量的长三角城市。这些创新先锋往往能决定一座城市的创新天花板。珠三角还需进一步扩充先头部队,来实现更强的创新带动力与更高的创新上限。

  协调发展

  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协作样本

  在协调发展上,城市群名声在外的珠三角一直是个样本。

  一来物理空间上的融合堪称范本。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聚着9座城市,首条跨城地铁广佛线连接两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更是进一步联通东岸与西岸两大经济圈。另一方面,城市分工与产业互动的化学反应全国少见。深圳是科创中心,广州是商贸中心,佛山、东莞是制造中心,分工错位,但经济往来互动便利度又领跑国内城市群。

  近年来,珠三角强大的造富能力,让其城乡收入等差距也进一步缩小。

  在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上,珠三角正承载更多想象。

  7城城镇化率超发达国家

  先看城乡协调,一个关键指标是城镇化率。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开发建设强度最大的城镇密集地区之一。高质量的城市化,让不少城市的城镇化率超越发达国家水平。

  已实现全面城市化的深圳自不必多说,佛山(95.2%)、东莞(92.2%)、珠海(90.8%)的城镇化率也超越了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国内众多一线城市与经济强市。广深佛莞惠珠中等7座城市超越了欧美发达国家70%—80%的城镇化率水平。

  从改变上来看,从2012—2021年间,肇庆的城镇化水平在珠三角内上升最快,提升了21.8%;惠州排第二,提升了14.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两地城乡融合发展、蝶变的进步潜力。

  惠州城乡差距缩小速度最快

  收入差距一直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但珠三角在这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

  根据南方城市智库调查,从2012—2021年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变的十年间,珠三角九市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其中惠州降幅最大,城乡收入比从2.41降为1.79,下降了0.63,远高于整个中国城乡收入比的降低份额(0.38),降速达26%。2021年,中山、东莞、佛山三地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小,领跑样本城市,优于众多一线城市与经济大市。

  这十年,同样是城乡消费巨变的十年。城乡消费差距缩小最快的同样是惠州,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的降幅达到41%。而东莞(1.3)则在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这个指标上,表现好于北上广杭苏等多数经济大市。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珠三角都展现出强大的造富能力。农村集体土地改革、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都让农民从城镇化和工业化中获得红利,钱袋子越来越鼓。

  跨城集群多突显城市分工成效

  比城乡协调更耀眼的,是珠三角的区域协调。

  这种区域协调的一个最鲜明表现,就是城市分工鲜明且错位。深圳、广州、佛山、东莞这四个经济体量领跑的城市,优势产业各不相同,又有一定互补。深圳的科创、广州的商贸与文化、佛莞的制造业,都有独门绝招。

  这带来的一个产物就是,珠三角实力强大的跨城集群特别多。工信部公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珠三角上榜的七个集群多为跨城集群,比如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佛莞泛家居集群等,充分体现珠三角令人羡慕的产业协作成效。

  协作带来了往来互动。去年有数据表明,珠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经济联系度是国内七大城市群中最高的。光是广州与佛山间每天超百万的跨城通勤人次,就在全国独领风骚。

  绿色发展

  工业先发区做大“绿色财富”

  作为工业先发地,珠三角在绿色发展上一直承担着艰巨的任务。

  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让珠三角在经济发展上长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但也曾深刻体会过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人居绿地面积、城市群森林覆盖率等指标的领先,彰显珠三角的造绿成效。但部分城市能耗处于高位,说明了珠三角节能减排的任重道远。

  尤其在“碳达峰”“碳中和”大势下,珠三角优化经济结构、做大“绿色财富”面临关键节点。

  深莞惠空气质量跻身全国前十

  “好空气”是一种珍稀品。珠三角在打造“好空气”上具有不小优势。

  PM2.5(细颗粒物)浓度是反映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细颗粒物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在25个样本城市中,深圳2021年PM2.5浓度最低,为18微克/立方米,惠州(19)第二,珠海、中山(20)并列第三。珠三角九市PM2.5平均值为21微克/立方米,低于广东(22)和全国(30)水平,也优于欧盟标准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的第二阶段过渡目标值(25微克/立方米)。

  对于工业体量较大的珠三角来说,保持空气质量实属不易。2021年1—12月,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20的城市中,珠三角占据5席,分别是深圳、惠州、珠海、中山、肇庆,领先长三角与京津冀入选城市数。其中深莞惠挤进了前十,分别排在8—10位。

  肇庆森林覆盖率领跑

  与“好空气”同样亮眼的,是“绿色财富”。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禀赋和较高的生态治理水平,在珠三角城市,推窗见绿、开门见园、四季见花,基本已成常态。

  以森林覆盖率这一指标为例,肇庆2020年以70.83%的森林覆盖率,在所有样本城市中领跑,约是全国(22.29%)水平的接近3倍。广州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41.6%,在GDP2万亿级样本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惠州(61.6%)则在千亿级样本城市中遥遥领先。

  坐拥珠三角最大面积森林的肇庆,一直是大湾区天然“绿肺”。广州已完成约350公里的桥梁绿化整饰,是国内桥梁绿化最多、景观效果最好的城市。惠州则大力推进“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工程。这些努力,让这些城市在增绿造绿上脱颖而出。

  不过在森林覆盖率这一指标上,珠三角城市也有所分化。比如制造业大市佛山以21.4%的覆盖率在样本城市中排名倒数第四,低于广东(58.66%)和全国水平。

  节能降耗任重道远

  节能降耗上,珠三角则面临艰巨任务。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珠三角九市的节能减排一直持续加码,且颇具成效。2012—2021年,除了中山和惠州,其他七城万元GDP耗电量降幅都在5%—30%间。2012—2019年,九座城市的万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降幅更是都在40%以上,其中深圳、肇庆降幅超70%。

  不过在三大城市群中,珠三角尤其面临不小的节能降耗压力。莞惠中江肇5座城市万元GDP耗电量高于全国水平(726.85千瓦时/万元)和广东省水平(632.55千瓦时/万元)。

  这和区域产业结构有关。以惠州为例,石化产业是惠州支柱产业之一,也是能耗大户。不过近年来,惠州正通过发展深加工、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等,推动石化产业绿色转型。

  开放发展

  在内、外市场中寻找最佳平衡点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珠三角腾飞的最大动力源之一,就是开放。“三来一补”“世界工厂”,这些是其最具知名度的开放发展标签。

  不过近年来,开放发展遭遇复杂形势。一方面,国内市场在迅速崛起;另一方面,贸易摩擦、疫情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向对外开放的层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下,珠三角也在内、外两个市场中寻找更好的平衡。

  外循环与内循环进一步协调

  外贸依存度下降,是这些年珠三角开放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

  从2012—2021年,珠三角九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以及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都有不同幅度下降。外贸依存度上,惠州、珠海的降幅都在50%以上,深圳与肇庆的降幅在40%以上。外资依存度上,肇庆、佛山、东莞下降最快。

  这和整个中国的走势一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的64%,降至2021年的34.1%。

  这背后是内循环的强势崛起。随着国内市场不断走高,内循环的动力效应更加明显。有专家预测,随着中等收入人群进一步增加,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对外开放格局开始出现两个转折:一来外贸依存度将继续下降,二来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将逐渐并重。

  当然,如今的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特色仍然十分明显。在外贸依存度上,东莞、深圳排在样本城市前两位,珠海跻身前四。这些城市造出的产品,都在世界市场有一席之地。比如东莞手机产量常年占据全球超过1/4的市场。

  营商环境优化再造标杆

  高质量的开放发展,是综合环境下的产物。珠三角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上,一直是国内标杆。

  不久前,全国工商联发布《2022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深圳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在去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广州综合排名第一。深圳在涉外商事调解和跨境纠纷解决机制创新上的突破性改革,广州在下放行政权力、为企业减负上的敢闯敢试,都为全国贡献大量经验。

  根据中国社科院2021年的一项营商环境便利度调查,深圳在样本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超越北京;广州、东莞也遥遥领先,超越苏州、天津、杭州等城市。

  向外来人才敞开大门

  除了对外开放,对内开放也十分重要。人口流动是一个最佳说明。

  东莞、深圳常住人口是户籍人口的3倍多,在样本城市中遥遥领先,几乎是北京、上海的2倍。中山和佛山也很突出,常住人口是户籍人口的2倍,远超苏州、宁波、无锡等长三角产业大市,以及杭州、合肥等省会城市。2020年,珠三角有8个市人口处于净流入状态。

  珠三角发达的产业、丰富的就业机会、宽松的落户政策等,吸引了大量外来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的涌入,让其城市开放度与包容度在全国领跑。

  共享发展

  用改革解好“共同富裕”时代命题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所有人都意识到,让发展成果实现全民共享有多重要。

  于是,我们见证了珠三角在物质财富积累上的领先,更看到了其在教育、医疗等民生福利投入上的走在前列,在收入与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上的改革先行。在让财富更多惠及于民上,珠三角正做出新的表率。

  藏富于民的样本

  “藏富于民”是珠三角最典型的写照。收入涨得快,是共同富裕的第一步。

  从2014—2021年,珠三角九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都在60%以上。其中,惠州增幅近90%,在所有样本城市中居第二,仅次于合肥。江门、珠海的增幅也超过了80%。

  2021年,广深佛莞珠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属于领先水平。除肇庆外,其他珠三角八市人均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万元)。

  不仅收入涨得快,珠三角收入分配的含金量也高。

  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值,是一个反映社会财富分配质量的指标,即居民从经济增长中获得了多少福利。这个比重越高,意味着居民获得了更多的可由自己支配的福利。

  在这个指标上,中山、东莞傲视群雄,分别达到72%和60%,是无锡、南通的2倍。除珠海外,其他八市都高于广东(45.8%)和全国水平(43.3%)。

  更难得的是,珠三角城市近8年内在这个比重上都呈现上涨趋势。要知道,与8年前相比,北京、上海、苏州的该指标都有所下降。

  这意味着,珠三角在将经济增长转化为人民财富上,有相当的保障。

  江门民生支出强度居首位

  比物质财富积累更进一步的,是民生与公共服务的红利共享。

  南方城市智库选取2020年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三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这个指标,来考察民生支出强度。调查发现,珠三角在不同经济量级样本城市中都领先。其中江门以48%的民生支出强度,在所有样本城市中居首位。广州(41%)在GDP两万亿级城市中最高。东莞(40%)、佛山(37%)高于体量与产业结构相近的宁波(33%)、无锡(35%)。

  省会广州自不必说。“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带动就业实效显著;多年积累与投入,更让其医疗、教育水平成为广东最好的。江门近年来也通过十件民生实事任务分解表,打造民生福祉。舍得花钱,就收获了快人一步的民生财富增长机会。

  部分城市医疗教育短板较明显

  投入带来的成效立竿见影。这些年,珠三角城市在医疗教育资源的供给上逐年递增。其中深圳2014—2021年的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增幅高于北京、上海。

  尽管如此,部分城市在教育、医疗资源共享上仍存在明显短板。

  医疗方面,深圳的每千人拥有病床数、执业(助理)医生数在GDP2万亿级样本城市中垫底,东莞则是在GDP万亿城市中处于下游。甚至除了广州、珠海外,其他城市的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生数未达全国水平。

  教育方面,深圳、东莞、佛山等地的每万人拥有专任教师数,也与同体量长三角城市有一定差距。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体现了珠三角的开放包容,但也加剧了医疗教育资源的紧张。这两年,珠三角对人口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但随之而来的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挑战,也需要珠三角有更大的化解力度与魄力。

  三大变革:

  珠三角掀起提质

  增效改革浪潮

  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同样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三大变革有紧密关联。只有做好了三大变革的文章,才能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开创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发展新局面。

  南方日报·南方城市智库同样选取了25个样本城市在人均GDP、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等三大变革相关指标上10年的数据,进行对标研究。

  研究发现,珠三角在提质增效指标上整体处于领先位置,尤其是人均GDP、地均GDP等指标优势明显,且不少指标在十年间实现了飞跃。这说明珠三角质增效成果鲜明,经济运行质量、动力、效率不断提升,且发展后劲空间大。

  质量变革

  过半城市跨越高收入门槛

  人均GDP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2021年,深圳人均GDP17.37万元,高于上海;珠海更是凭借15.8万元的人均GDP傲视南通等一众万亿GDP城市,以及杭州、合肥等省会城市,充分体现“小而美”的特色。珠三角总共有5座城市人均GDP上了10万元。

  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7月发布的最新标准,高收入国家门槛为人均国民总收入超13205美元。按照2021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计算,珠三角人均GDP跨越高收入门槛的城市有5座,分别是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东莞。

  把时间线拉长,会有新发现。从2012—2021年,肇庆人均GDP增幅在珠三角排名第一,增长接近一倍,充分说明其经济质量蝶变的速度。中山增速垫底,只有不到20%,一定程度体现其经济质量提升的乏力。

  财政收入质量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另一个晴雨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公共财力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上,深圳在珠三角领跑,达到13.88%,是广州的2倍;珠海也表现出色,达到11.55%,在珠三角排第二。这说明了两地政府的财力,以及将GDP转化为地方发展建设财力的能力。其他城市这一指标都在10%甚至7%以下,落后于同体量的其他样本城市。

  区域财政收入质量的另一个衡量标准,是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这个指标上,珠三角有些城市有明显短板。

  效率变革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跃迁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式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到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转变,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从2012—2020年,珠三角九市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有不同幅度提升,其中肇庆上升最快,增长了69%。珠海、东莞的涨幅也在六成以上。中山涨幅最慢,只有12%。

  2021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46380元/人。珠三角各主要城市的这一指标远高于全国水平。其中,珠海、深圳、广州、佛山的全社会生产率在20万元/人以上,比全国水平高10万元/人以上。这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经济发展在靠效率拉动上的进步。

  不过和长三角相比,珠三角这一指标还有提升空间。2021年,苏州、无锡这一指标都在30万元/人以上,宁波、杭州在24万元/人以上,分别高于同体量的广州(24万元/人)、佛山(20万元/人)、东莞(15万元/人)。

  与发达国家相比,2018年美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2344美元/人,是2021年广州、深圳这一指标的3倍多。这也说明珠三角的生产效率离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还有相当明显的差距。

  在地均GDP这个反映产值密度和经济发达水平的指标上,珠三角优势更突出。2021年,深圳地均GDP15.4亿元/平方公里,是北京的6倍,上海的2倍多。东莞超4亿元/平方公里,在样本城市中紧随上海。广州、佛山这一数据也突破3亿元,在城市群领先。这说明珠三角土地利用率和经济集中度带来的高效发展。

  动力变革

  制造业高级化促动能转换

  要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关键是要推动由资源驱动的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化。这也是近年来珠三角各市努力的一大方向。

  作为国内重要的制造业高地,制造业在珠三角主要城市都占有重要地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于珠三角新旧动能转换影响重大。在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这一指标上,绝大多数珠三角城市都在50%以上。其中2021年深圳(69.6%)、惠州(64.3%)这一比重都超过了60%,珠海(59.9%)、广州(59.8%)、东莞(51.7%)在50%以上,佛山(49.4%)和中山(49.5%)也接近50%。

  此外,在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这一指标上,深圳2020年达到67.4%,超越北京、上海、苏州等。东莞、惠州、珠海分别达到39.53%、43.8%、31.3%。高技术制造业已经占到规上工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超过了重庆、无锡、泉州等万亿级城市。这些都说明了珠三角产业高级化的趋势。

  在珠三角,一场更为系统的动能转换变革也已打响。近两年,广东正加快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横跨新一代电子信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而珠三角正是发展它们的主阵地。这些集群创新与高精尖特色明显,也将为珠三角带来更强大的创新发展动能。

  撰文 吴欣宁 方瑾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