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惠州分站 > 大图新闻

又美又强,惠州能行吗?

2023年07月06日 来源:南方+

[ ]

  荔红时节,甜入心扉。人们在大饱口福之际,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吟咏出苏东坡作于惠州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天生丽质,经济中等,恬静舒适中带着“小确幸”,是这座岭南名郡留给不少人的印象。慢节奏、安逸感,久而久之就积淀为一种城市心态,某种程度上羁绊了惠州前进的脚步。

  今时今日,粤港澳大湾区已被寄望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再造一个新广东”、走在前列的号角嘹亮吹响。作为资源禀赋较好、毗邻广深的“万亿城市种子选手”,惠州如何摆脱“美丽羁绊”,跳出“中等生”的“舒适区”?怎样拿出更牛担当,交出各界满意的KPI?

  既要美又要强,惠州能行吗?  

  这方山水治愈了谁?

  西湖、东江、罗浮山、巽寮湾……半城山色半城湖,赏心悦目的惠州,自古以来就带有“治愈”属性。

  1600多年前,岭南道教始祖、医药学家葛洪就慕名来到罗浮山定居修道。在云深之处,他与妻子鲍姑遍尝百草,并著书立说,将生命之长春与道德之修炼,个人之延年益寿与社会之和谐安泰结合起来,福泽后世。

  正是受葛洪医药著作《肘后备急方》启发,药学家屠呦呦研究发现了青蒿素,研发出抗疟新药,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900多年前,苏东坡因“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至岭南,安置于惠州。当地群众的淳朴热情,令他暂时忘了苦闷,在《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中写下“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好山好水、美食美景、好客乡亲……苏东坡因缘自适,很快融入惠州,为民谋福、寄情风物、快意文章。

  “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

  “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

  两年多时间里,苏东坡进入了又一个创作高峰,写下587首诗文,这些既是他盖世文才的彰显,也是惠风和畅的写照。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惠州,苏东坡不仅留下了东新桥、西新桥、苏堤等肉眼可见的遗产,还带来了比肩中原地区的文化审美,注入了豁达敦厚、重教兴文的精神因子。正如清代诗人江逢辰所言:“一从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苏东坡在惠州找到慰藉,这方山水也因苏东坡而名扬天下。

  在文化学者王鲁湘看来,“葛洪和苏轼是惠州人文的两个源头”。

  历史上,惠州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山水之秀、人文之美交融沉淀,孕育出了惠州包容四海、崇文厚德、敬业乐群的精神品质。

  如今,凭借高颜值、舒适性,惠州拿到了许多国家级、省级的荣誉、牌子,也吸引了不少“粉丝”,每逢节假日,省内外的旅客不约而同奔赴惠州的山海,放飞自我。

惠州城区。南方+记者 王昌辉摄

  怪你过分美丽?

  建市35年来,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目前稳居全省第5位。

  放在广东21个地市中来看,这个成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置身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参照系中,用苛求的眼光看,是否要“怪她过分美丽”?

  “惠州的优点是舒服,缺点也是舒服。”有网友含蓄指出,四平八稳、安于现状的心态,拖慢了她的前进步伐。

  其实,惠州的前身是惠阳地区,曾下辖宝安、东莞、增城等10多个市县,在珠三角东部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1988年,惠阳地区撤销,惠州市正式诞生。抢抓改革开放的风口,“小兄弟”深圳、东莞“单飞”后即腾飞,把惠州甩在了身后。

  这段故事杂陈着五味。“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惠州。”这是上世纪90年代很响亮的一句口号,借着熊猫汽车城、南海石化项目等大项目计划入驻的喜讯,惠州戴上了巨大的光环。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全国各地的热钱涌入惠州,土地房地产开发热火朝天。一系列的大利好,让惠州隐隐有了叫板特区深圳的底气。然而,好景不长,泡沫破裂,项目告吹,曾被捧为“第二个深圳”的惠州顿时褪去了光环。

  一些尖锐的反思曾在惠州人脑海中打转。除了时运以外,惠州过去的发展大体有这么几个“绊脚石”:

  定力不足。在你追我赶之中,老惠阳地区的“优越感”被消磨掉了,惠州与周边深莞等兄弟城市的差距有拉大之势,不免乱了阵脚少了自信。

  闯劲不够。以曾辉煌一时的民营经济为例,后期没能跟上转型升级大潮,仅有TCL、亿纬锂能等民企挑大梁,总体规模不大、活力竞争力偏弱,营商环境有待优化。有些群体觉得城市发展处于安全区、舒适区,差不多就行。

  办法不多。认为“大树底下好乘凉”,在发展上依赖深圳,耽于守成,在工作上平均用力、缺乏创新,在产业承接中落于下风。深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制造业呈现“溢出效应”,但一些“三来一补”制造加工企业并没有选择惠州。

  与未来约“惠”

  世易时移,当粤港澳大湾区东风日劲,当高质量发展吹角连营,惠州能不能搬开拦路的“石头”,成就她的强大与美丽?

  其实,惠州是可以不设限的。

  看经济总量,刚刚迈过5000亿大关,已经明确要用5年左右时间,成为广东第五座万亿GDP城市。放眼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是东岸面积最大的城市,块头大、空间广、潜力足,具备一定比较优势,可以为大湾区拓展发展的腹地和纵深。

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南方+记者 王昌辉摄

  看产业结构,曾经“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小、散、乱情况已然改变,集中集聚程度显著提高,基础日益扎实。今年以来好消息不断:总投资超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取得重大建设进展,其大亚湾研发中心动工;总投资521亿元的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破土动工……惠州正集中力量资源打造“3+7”产业园区,即3个国家级园区、7个县(区)的千亿级工业园区,发展壮大“2+1”现代产业集群,即石化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以及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同时紧追风口,发展新型储能产业。

  看区域环境,惠州毗邻广州、深圳、香港等湾区核心引擎,只要让地利真正变为红利,让“虹吸效应”化为“双向奔赴”,便能催生后发优势。

  看内部发展,惠州地广人稀,下辖两区三县,城乡区域发展水平不一,短板也意味着潜力板;常住人口刚过600万人,未来载量大;县域经济实力初显,发展空间广阔。

  惠州目标已定: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加快建设更加幸福的国内一流城市!这至少离不开四句话。

  ——决然跑出“舒适区”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自强者恒强,前面的“优等生”都在拼,“中等生”惠州更得拼,要抛掉安逸感、破除满足感,摒弃守的心态、振奋创的精神,在改革创新中再闯新路,在苦干实干中再创新业。

  ——坚定挺起“硬脊梁”

  新增长极必有真功夫。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指出,惠州应进一步形成增强产业集群效应,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厚植制造业当家优势。此外,要培育出更多骨干企业,形成“明月当空”与“繁星满天”交相辉映的多样化生态,为再造一个新惠州提供强力支撑。

  ——用功弹好“协奏曲”

  竞合之中见真章。只有在大湾区建设中作出新担当,才能打开新空间,赢得新发展。惠州需要进一步练好内功,系统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区域协同联动发展上持续发力,与兄弟城市在交通、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形成资源共通、优势互补、成果同享的良性机制。

  ——用心念好“人才经”

  舒适宜居固然可以吸引人们来休闲、养老,但要真正留住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年轻人就业创业、安家落户,除了靠实打实的产业支撑,还要强化用户思维,结合人口增量提前规划布局,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刚需服务。“惠民之州”幸不幸福?用户最有发言权。

  时已至,势已成。

  惠州,唯有快起来,冲起来,才能约“惠”更好的未来!

  【撰文】话题研究员 刘汉能 胡良光 徐林 曹斯 罗锐  

  【海报】张昶

  【剪辑】陈庭辉

  【运营】麦小华 钟金秀

  【本期统筹】胡良光 谭亦芳 柯鸿海 罗锐

  【本期策划】曹斯 徐林 林焕辉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