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2日 来源:南方日报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抢抓“双区”建设机遇,把招商推介平台搬到了深圳“家门口”。近日,2022年惠州(深圳)乡村振兴项目招商对接会在深圳举行,现场签约22宗项目,投资总额161.58亿元。这是继在深圳成功举办“共享湾区资源 助力企业发展”2022年惠州市制造业平台分享会之后惠州的又一举措。不仅如此,为更好地承接深圳等大湾区城市先进产业外溢,惠州有的县区还设立驻深圳招商联络处或定点招商,精准对接深圳优质资源。
回望即将过去的2022年,“双区”建设成为惠州的强音。无论是市级层面还是7个县区,都抢抓机遇、铆足劲头,推动大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自年初惠州市大湾区办出台《惠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2年主要工作安排》以来,全市7个县区纷纷聚焦规划互接、交通互联、产业互补、科技互兴、人文互融、生活互惠、平台共建、机制互通等八大专项行动,并结合自身实际各出新招、实招。特别是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深度对接广深莞等大湾区城市,推动惠州发展能级再跃升。
惠城
招商引资项目近七成来自深圳
天气虽然寒冷,但位于惠城区水口街道的东江湾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依然火热。在这里,来自深圳、东莞等大湾区城市的产业项目扎堆。1—10月,东江湾产业园规上工业总产值252.49亿元,同比增长5.4%。
在这背后是惠城区抢抓“双区”建设机遇积极对接深圳等大湾区城市。自去年设立驻深圳招商联络处以来,惠城区让招商选资“铁军”挺进最前线,准入招商引资项目中近七成来自深圳,其中工业项目均为高新技术企业项目,量多而质优。
优质项目的到来,加快深莞惠产业协同发展。今年,惠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也是惠州获批的首个省级高新区。1—10月,该高新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18.32亿元,同比增长6.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5亿元,同比增长44%;完成工业投资63.69亿元,同比增长91%,制造业不断“强筋壮骨”。
惠城区还积极建设培育技术创新平台,助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截至11月,“两大科学装置”总部区加快推进,已完成地下停车库工程结构施工;河桥科教城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截至11月,惠城区共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家、市级培育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面积8.9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共计158家。
发挥作为惠州中心城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优势,惠城积极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在消费商圈提挡升级方面,依托大型综合体、大型物流园,积极打造珠三角连接粤东的区域消费中心和综合性物流枢纽。水东街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惠城还积极复制推广广深等城市营商环境改革经验,试点与香港推进“跨境通办”事项。目前,香港企业和市民可在香港单向办理超400项惠州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零出关”跨境通办;已完成香港回乡证通过“湾区通办”自助终端等办理惠州200多项服务事项,全方位便利港澳居民在惠州学习、就业、创业、生活。
惠阳
千亿园区迎新进展 深莞企业组团进驻
在深莞惠三市交界处的惠州市惠阳区新圩镇,千亿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计划总投资300亿元的梅龙湖智能制造产业新城,一栋栋崭新高大的工业大厦耸立,迎接着来自深圳、东莞等地的企业组团入驻。
作为临深千亿园区惠阳(新圩)智能制造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梅龙湖智能制造产业新城一期已经建成,并开始交付厂房。在“双区”建设机遇下,这里凭借毗邻深莞的区位交通优势,成为惠阳主动承接大湾区城市先进产业外溢的前沿地带。目前,梅龙湖一期已签约60家拟入驻企业,其中超过20家企业已完成厂房交付,主要来自深圳、东莞等地,预计明年3月起陆续投产,将助力打造“智造高地·活力惠阳”,为深莞惠产业协同发展添新平台、新动力。
作为惠州唯一同时毗邻深莞的县区,惠阳抢抓深圳都市圈机遇,正全面推进建设千亿园区、打造智造高地,加快深惠产业合作共建,努力打造深圳优质产业外溢和先进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梅龙湖正是惠阳主推的临深产业平台之一。
梅龙湖智能制造产业新城负责人刘若杨介绍,梅龙湖一期签约企业中有八成来自深圳,大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涉及智能制造、光电信息两大产业集群。随着深莞企业组团进驻惠阳梅龙湖,将带动引进大湾区城市优质产业落地,促进惠州电子信息产业补链、固链、强链,助力深莞惠联动发展。
为吸引更多来自深圳等地的优质项目落户,惠阳积极学习对标深圳、加快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12月8日,惠州市惠阳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在梅龙湖智能制造产业新城挂牌。这是惠阳依托梅龙湖加快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的最新动作。今年以来,惠阳区政务服务中心梅龙湖便民服务站、惠阳区梅龙湖产业园区人才驿站等相继揭牌,从政务服务、人才服务、提供交流合作平台等方面优化营商环境。
与此同时,惠阳不断打通对接深莞的“黄金通道”,深莞惠红色干线、新龙大道、深惠城际等项目陆续推进,将支撑形成“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加快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
惠东
大项目大平台支撑融入“双区”建设
在大湾区东部的惠东县白花镇,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正向着千亿园区的目标加快迈进。园区2条主干道已建成通车,17条市政道路正在建设,起步区4.5平方公里的场平工程全面开建。与此同时,8宗优质产业项目已落户。其中,计划总投资159亿元的宇新轻烃综合利用项目正在分期推进,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总产值超过300亿元,其中宇新先行项目即将投料试产……
近年来,惠东县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依托大项目大平台,打造高质量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山海之城。
惠东大力建设交通项目,助推大湾区互联互通。其中,长12.98公里的惠霞高速(1号公路)惠东段加快推进,广汕铁路惠东段加快建设,惠东环稔平半岛高速公路已于今年6月顺利启动先行段建设。
融入“双区”建设,需要产业支撑。重大能源项目,是惠东发展的亮点。目前,广东太平岭核电一期工程提速建设,二期申报工作正在推进。惠州LNG接收站项目一期工程投资约66亿元,三大主体工程(储罐工程、接收站工程、码头工程)全面进入建设阶段,将为惠州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提供清洁能源支持。
依托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等平台,惠东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润泽项目2栋数据中心主体已封顶,近期即将试运营;中国移动一期项目已动工;万国项目2栋数据中心已于今年6月底封顶,预计于2023年3月底投产。
有两个“国之重器”(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加持,惠东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引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在惠东转化。
凭借滨海资源优势,惠东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滨海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强滨海旅游资源整合配置和优化提升,已初步形成以巽寮湾、双月湾、范和湾、考洲洋四大滨海旅游景区为主体的“百里滨海旅游长廊”,吸引大湾区城市游客纷至沓来。
博罗
建“一带一圈一区”承接周边产业外溢
总投资17.5亿元,预计达产后年营业额70亿元……日前,大金空调华南基地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博罗县。这个由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全资子公司大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的项目,将建设VRV家用空调、变频器P板生产基地和华南地区销售中心、物流中心。
对国内外企业的吸引力不断提升背后,是博罗县抢抓“双区”建设机遇,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环境等比较优势,积极对接广深莞,加快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博罗坚持规划引领,谋划“一带一圈一区”发展功能布局。该县强化沿莞临穗的区域联系,积极承接深圳等先发地区产业、功能等转移,按照各镇街资源禀赋和发展功能定位划分沿东江经济带、环罗浮山“三生”融合产业经济圈和东部乡村振兴区三大区域,加快构建与大湾区中心城市交通互联互通、产业高度融合、发展互相支撑的新格局。
其中,沿东江经济带对标深圳、融通东莞、连接广州,按照镇区、园区一体化发展的理念,以千亿级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为载体,加快建设产业新城和品质新城;环罗浮山“三生”融合产业经济圈,培育发展生命健康、生态旅游等产业;博东乡村振兴区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如今,博罗“一带一圈一区”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格局日益深化。沿东江经济带“极核”作用凸显,1—9月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74.61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8%。环罗浮山“三生”融合产业经济圈发展态势良好,成功举办第三届、第五届、第八届中医科学大会,南药全产业链加快融合发展,产值达到30亿元。博东乡村振兴区内生动力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一期项目已建成投入运营,已签约入驻企业11家,物流枢纽与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
作为“工业大县”,博罗坚持制造业当家,在建设产业平台、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上狠下功夫,加强与广州、深圳、东莞的产业协同,推动实体经济持续向好,目前全县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6家,总量居全市前列。
龙门
全面加强外联内畅大交通体系建设
山区县如何抢抓“双区”建设机遇推动自身发展?近年来,龙门县全面加强外联内畅大交通体系建设,深入促进创新驱动发展,聚力打造县域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承接大湾区先进城市产业外溢,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筑牢大湾区生态屏障,全力推动龙门成为大湾区中快速崛起的“新大陆”。
今年,龙门县稳步推进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中涉及龙门的“两横两纵”规划建设。协调推进惠龙高速龙门段项目,加快推动国道G355线龙门油田至永汉段改建工程、龙门大桥新建工程建设。完成省道S259线新来庄至学堂岭段改建工程、县道X261线凤岗至南滩段一期改建工程。基本完成通建制村“单改双”工程51.264公里、“美丽廊道”20.7公里、农村公路村道安防工程101公里、农村公路沥青路面提升工程25公里建设。
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龙门深入实施“惠”聚优才工程引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2022年共引进23名高学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龙门还加强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主动吸纳深圳、广州等地优质创新资源。今年,龙门有13家企业参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预计年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7家以上。
拥有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龙门加快建设大湾区康养旅游高地,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省十强。今年还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惠州龙门农民画历史精品回顾湾区巡展活动,支持“旅游+文创产品”研发,开发“农民画拍卖交易”平台,在线上推广农民画衍生产品和农民画名家名作,进一步提高龙门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为优化营商环境,龙门还持续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通办,延伸至广州、深圳、韶关以及贵州等地,解决群众、企业办事“两地跑”“折返跑”等问题。龙门县政务服务中心获评广东省县(区)级标杆政务服务中心,成为全市唯一获得该荣誉的单位。
通过提升政务服务承接发达地区优质产业外溢,龙门主要引进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医药、绿色装配式建筑等产业。今年以来,龙门共引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项目37宗,协议投资金额81.33亿元。
大亚湾
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加速崛起
大亚湾畔,大项目建设施工正酣。总投资超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进入大件重型设备吊装阶段,总投资超520亿元的中海壳牌三期加快推进,总投资150亿元的恒力(惠州)PTA项目全面收尾、即将投产……大亚湾开发区正朝着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的目标迈进。
毗邻深圳,大亚湾开发区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平台等优势,全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都市圈建设,以大项目大平台支撑惠州发力万亿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大亚湾石化区连续3年位居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1名,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前列,90%的入园化工企业为世界500强、中国化工百强等优秀企业,已有来自美国、荷兰、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化工巨头进驻。外企、国企、民企在这里同台竞技、协同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优质项目的到来,大亚湾正积极发展大炼油、大乙烯,并加快发展石化中下游深加工产业集群、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配套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都市圈提供能源、化工原材料等保障。
大亚湾开发区坚持制造业当家,大力培育多元支柱产业,重点打造以“1+2”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1”为石化产业,“2”是指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并努力打造综合性和专业化相结合的新园区,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多特色的园区体系。
如今,大亚湾正加快建设千亿园区——大亚湾新兴产业园,重点推动邻近深圳坪山的塘横片区高质量开发,并加强与深圳电子信息、金融服务等产业对接,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等优势产业,创新导入智能化、数字化产业,推动软件信息服务业等现代产业发展。
不仅如此,大亚湾还重点推进“1+3”产业平台建设。其中,“1”是指石化区,“3”分别为新兴产业园、港口片区、霞涌高端服务集聚区。同时,全力谋划惠州港区发展,打造港口现代物流经济带,助力惠州向海发展、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仲恺
对接广深港澳 引进创新资源
近日,仲恺高新区举行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来自深圳、东莞等地的6宗项目签约落户,计划总投资约50亿元,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257亿元。
这是仲恺积极推进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缩影。今年以来,仲恺高新区在强化与大湾区城市互联互通、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打造“5+1”现代产业集群、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在互联互通方面,仲恺高新区积极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深惠城际前海至沥林北段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广汕高铁建设仲恺段(主线+联络线)隧道进度完成约98%,桥涵路基进度完成约97%。同时,“五横五纵”骨干快速路网不断完善,惠桥快线、和畅一路、赣深铁路仲恺站交通枢纽配套工程段等路段上半年建成通车。
坚持制造业当家,仲恺高新区加快“惠”聚湾区高端产业资源,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在这方面仲恺加快TCL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创维惠州仲恺数字产业基地项目等大项目建设,完善半导体、超高清视频、5G以及医疗器械等产业链。同时,着眼湾区强化产业链招商,今年以来推动26宗项目动工,预计总投资约309.21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653.55亿元;52宗项目竣工投产,预计总投资约311.11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584.37亿元。
拥有“国字号”平台——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加持,仲恺高新区如今吸引越来越多优质项目落户。截至目前,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共引进项目93宗,计划总投资额720.54亿元,预计达产产值1596.14亿元。一个以中韩合作、惠港合作、惠深合作为重点的特色合作平台正在崛起。
作为惠州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仲恺高新区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仲恺积极推进惠深创新中心(深圳异地孵化器)建设,已吸引10家深圳初创企业入驻。截至目前,仲恺高新区共有5个博士后工作站、15个博士工作站,分别约占全市总数的50%、41%;共有存量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存量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1家,数量占比均居全市首位。
(撰文 周欢)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