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9日 来源:南方+
广州向北,动力澎湃。
广州北部地处南粤地理几何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顶点,坐拥千万级流量国内单体最大规模机场、华南最大的国家级铁路货运站,是粤北进入大湾区的第一站,更是大湾区链接世界的门户客厅。
1997年,国务院批准广州老白云机场迁建,2004年落址于广州北部白云与花都交界处的新白云国际机场启用,就此北部地区发展的齿轮伴随白云机场开始转动。
2000年,广州“八字方针”战略版图下,白云机场周边提出发展空港经济的构想。之后,伴随着全国空港经济的蓬勃发展,北部迎来发展新机遇。
2010年,国家设立空港保税区,2015年广州划定116平方公里空港经济区,2016年临空经济示范区获国家批准设立。在白云机场的“硬核”支撑下,广州北部快速起步。2020年,白云机场吞吐量超越世界NO.1的亚特兰大机场,成功登鼎全球最繁忙的机场。
这一路,既有量的跃升,更有质的突破,虽历经20年筚路蓝缕开拓之路,却仍然存在“港大、城小、产弱、主多”的问题。
面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广州,2021年市党代会首次提出“将白云国际机场周边打造成为广州发展新增长极”,2023年编制的广州2049城市发展战略亦提出北部“极点示范”方略。从2000年版战略规划的北部“优化”到广州2049城市发展战略的北部“绿色繁荣”,依托空港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发展北部的一种共识和趋势。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了《北部增长极协同发展规划》,聚焦三大枢纽密切关联腹地686平方公里范围展开谋划,以“湾区国际开放枢纽、亚太自由经济区”为愿景,推动北部地区从“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开放枢纽”迭代升级。到2035年,发展成为汇集300万常住人口、万亿级工业产值的全球综合枢纽门户、国际供应链组织中枢、湾区北部智造高地、绿色生态航空都会。
随着战略不断纵深实施,广州必将从“云山珠水”迈向“海阔天高”。
广州北部,羽翼渐丰
汇聚湾区最大空铁双枢纽、谋定千亿级航空产业集群、传统汽车电子时尚业不断聚势领跑,北部有活力、有引力、有实力成为广州新的增长极。
北部有活力,湾区顶级流空间、链接世界前沿地。
北部现有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广州国际港三大交通枢纽,人流、资本、信息、技术大量涌入,枢纽“流量”变成高质量发展“留量”,使整个广州北部区域更具活力。
北部背靠“顶流”,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全国第一。白云机场202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6300万人次,居全国第一(不含港澳台,下同),实现国内机场旅客吞吐量“四连冠”,坐稳“流量之王”宝座。2022年货邮吞吐量188万吨,居全国第二。
北部港通全球,广州国际港货达20多个国家和40个城市。广州国际港是广东省唯一、华南最大的国家级铁路货运站场,进出口班列达“9出5进”14条,联通西欧、东欧、西亚、中亚、东亚、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个城市,为3000余家外贸企业提供稳定的国际物流通道。
北部客运繁忙,广州北站是粤北进入大湾区的第一站。广州北站是大湾区首个开通的高铁站,也是集高铁、普铁、城际、地铁“四网融合”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既有轨道交通6条,随着8号线北延段及支线工程开工,北站到老城中心的地铁距离缩短至40分钟,将推动广州传统中轴“北拓”。
北部有引力,千亿航空正崛起、引聚新质生产力。
航空业是经济的“倍增器”,依托白云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发展的广州临空经济,正成为广州经济发展新引擎,注入发展新动能,预计到2025年航空及相关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航空总部稳步发展,总部园区初现雏形。空港经济区进驻企业1.8万余家,包括2家主基地航空公司、80多家航空公司,国内排名前5位的商务航空公司已有4家设立运营基地,空港中心总部园区已引入140多家临空产业企业。
航空物流规模成形,诞生全国最大空港物流中心。美国联邦快递、DHL、穗佳、顺丰、申通等知名物流企业入驻,现有4个航空货站和4个快递中心,货物处理能力达272万吨/年,快递处理能力达120万票/年,形成全国最大的空港现代物流中心。
航空维修品牌擦亮,形成全国最大飞机维修基地。汇聚广州新科宇航、GAMECO两大全球龙头航空维修企业,波音和空客“客改货”项目落户投产,初步形成全球最大飞机客机改货机基地和全国最大飞机维修基地,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4.5亿元,位居全国第三。
跨境电商走在前列,连续9年居全国之首。空港经济区已进驻跨境电商等各类企业超1000家,是全国首个跨境电商业务达千亿级的空港口岸,跨境电商业务货值连续9年居全国空港首位。
北部有实力,汽电时尚领头羊、实体经济承载地。
北部制造业基础良好,在全市9.5%的土地内集聚了18%的规上工业企业,汽车装备、电子制造、时尚皮具三大重点产业集群领跑全国,一直是广州实体经济的重要承载地。
从一台车到华南最大汽车制造业基地,产值占全市近40%。北部汽车零部件产销和整车销售产业规模大,形成地区龙头产业,年工业产值超千亿元,占全市39%,是广州三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也是广州第一个实现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制造业基地。
从一片芯到高端电子制造集群,上中游实力强劲。北部电子制造产业覆盖全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半导体材料生产、半导体设备、集成电路设计,中游的集成电路制造,以及下游的封装测试和汽车电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上中游企业约占全市的40%。
从一件衣到国际时尚中心,产业集聚程度高。北部时尚服装产业初具规模,皮革皮具特色产业独树一帜,集聚了全市约一半的服装企业和八成以上的皮革皮具产业,仅狮岭镇年产各类箱包皮具7亿多只,是中国乃至全球箱包皮具产业集聚程度最高、产业配套能力最强的基地。
北部起飞,何以掣肘
广州北部虽有“顶流”机场的光环加持,但相较世界一流空港仍有一定差距,“港大、城小、产弱、主多”问题成为发展掣肘。
“大港”仍需向“强港”转变。
立足建设深度国际化的开放之城,广州空港还需要更高的开放程度,更广的链接能力,更强的承载力。
一是国际优质航线资源还要拓展。白云机场国际及地区通航点95个,与北京(153)、上海(139)、香港机场(220)存有明显差距;国际航线主要运力投放在东南亚、日韩、澳新地区,高货值的欧美航线比香港机场少19条、比浦东机场少7条、比深圳机场少2条。
二是货运竞争力还要提升。航空运输被称为“全球贸易的发动机”,其货物价值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33%。2022年白云机场货邮吞吐量188万吨,不足香港机场一半(420万吨),约为浦东机场60%(312万吨)。香港作为国际自由贸易港,效率更高,货物运输总时间成本较广州少30%左右。
三是空铁联运体系还要完善。目前,广州北部枢纽间联动不足。客运联运方面,根据客流数据,通过广佛环城际实现广州北站-白云机场联运人数仅约为100人/天;货运联运方面,广州国际港主要以钢铁、粮食等批量大、时效性要求相对较低的货物为主,与航空运输货物联运需求低,空铁并未真正联运。
“弱产”仍需向“高、新、精、尖”产业转变。
白云机场临空经济增加值不足500亿元,仅为伦敦希思罗机场的13%,上海浦东机场的24%,达拉斯沃斯堡机场的31%,存在差距。
一是制造业与航空关联度低。白云机场呈现“航空产业强,临空产业弱”特征,空港集中了航空物流、飞机维修等航空核心产业,但临空型高新制造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装备制造等规模尚未成势,产值不足地区总产值的5%,而深圳宝安、上海浦东均已超过30%。
二是临空型高级服务功能不强。以白云机场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外地旅客中,超过70%前往狮岭、人和等村镇产业园,商贸、展览需求旺盛。但机场周边缺乏国际交往、国际消费、区域服务等高品质配套设施,对相关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吸引力不足。
三是物流运输附加值有待提升。白云机场空运出口货物以纺织服装等体积大、重量轻、附加值低的产品为主。因安检政策、航线密度等原因,集成电路、智慧终端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机场主要集中在深圳、香港。
“小城”仍需向国际化航空大都会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和资本跟着人才走。从新加坡、迪拜、香港、上海等世界航空都会的发展经验看,想要吸引人、留住人,离不开多彩活力的都会生活、舒心极致的服务体验、精细品质的城市空间和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长期以来,北部地区宜居、消费、旅游、会议、商务等围绕“人”的城市功能发育不够,文化、科教、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不足,城市空间的精致度、魅力度与国际门户形象不匹配,对高端创新人才、企业的吸引力较弱。
据统计,白云机场超过75%的外地商务、会展、就医旅客仍以广州中心城区为目的地,空港周边地区尚未能承担服务区域人口和产业、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职责。未来,广州北部要把“流量”变成“留量”,必然要做好“城”的文章。
“多主”发力仍需向协同聚力发展转变。
行政区叠加政策区,是国内外城市枢纽地区组织的一大特点,便于发挥枢纽的效率。尤其是大型枢纽机场由于占地大,以及其噪音、限高等邻避属性,往往选址城市外围边界地区,周边区域更需要叠加特定政策区来加速发展。白云国际机场横跨白云、花都两区,2011年设立广州空港委后,加上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北部形成了多个管理主体的发展架构。但在实际发展中,各主体发展重心、步调不尽一致,呈现花都向北、白云向南、空港内聚的背离发展格局。粗略统计,过去10年花都新增建设用地40%向北投放,白云新增建设用地70%向南延伸,机场周边依然呈现城中村、村园和田园混杂特点,地区发展缺乏统筹,尚未形成发展合力。
蓄势而起,谋定而动
广州北部,其势已成。渴望发生蝶变的广州北部已弓满弦张,只要能巧借形势政策等外力,将可以迈出更远更坚实一步。“开春第一会”发出以“北部增长极等功能区联动发展”共建新广州的壮言,逐步推动北部增长极从“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再向“开放枢纽”迭代升级,助力广州向海而兴、向空而强。
广州谋划新增长极,“谋”的是湾区合作新气象。
北部增长极是打造大湾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扩大大湾区辐射范围、区域能级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争取更高层次合作的战略交集点。依托空铁枢纽的叠加效应,北部辐射范围可延伸1000公里以上,覆盖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并可对接川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进而链接泛珠三角地区4亿客流与东盟10国,具备成为我国面向东南亚、中东乃至非洲交通支点的条件。
广州谋划新增长极,“谋”的是同城一体新发展。
北部增长极是大湾区北大门及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重要一环。以北部地区为增长核心,以战略性高铁、轨道为牵引,串联粤北、粤西汽车装备、都市消费、电子信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5大产业核心资源,深化跨区域产业“总部+生产基地”、园区共建、整体搬迁等多元化产业对接合作模式,带动粤北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广州谋划新增长极,“谋”的是都市建设新图景。
广州北部以空铁融合发展为核心建设“北部增长极”,南部围绕黄金内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一北一南拉开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北空港、南海港”的战略格局,实现广州从“云山珠水”扩展到“海阔天高”。
蓝图在握,开启征程
时至今日,以机场等超级枢纽为引领,布局建设开放门户,打造新增长极,已成为众多世界一流城市催生新经济形态、寻求新发展动力的重要手段。观其成功者,往往对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和角色有着清晰而准确的认知。
那么,立足世界、立足湾区,广州需要构建一个怎样的“北部增长极”?
向开放高地迈进,打造国际供应链组织中枢。
1959年,爱尔兰在香农机场周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自由贸易区,让这片土地从一个小小的航空中转站,完美蝶变为国家经济特区和世界级航空业集聚区。历史证明,只有开放,才能赢得海阔天空。
立足于支撑广州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打造服务国家新时代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联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北部增长极要推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广州国际港三大枢纽联动发展,促进人流、物流的中转和集散能力提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深度合作,强化与港澳台、东盟区域交流合作,成为立足大湾区、贯通泛珠、服务全国、联通全球的重要航空客货国际枢纽门户。围绕白云机场、广州国际港两大枢纽,打造两大供应链物流枢纽,与产业链有机互动;利用空—客货、铁—货流量优势,系统构建支撑面向双循环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强化对外的生产服务、投资输出服务能力。
向“制造业立市”迈进,打造湾区北部智造高地。
谋划北部产业必须跳出北部看北部,从湾区的更大尺度去思考,北部如何在区域协同合作中找到自己的“新质生产力”?
北部增长极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与航空密切关联的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推动地区经济迈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要聚焦强链、补链、延链提升广州都市圈产业协同能力,通过供应链赋能产业链并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建成航空要素流动开放、创新资源集聚、产业集约高端、资金技术汇集的湾区北部智造核心。
向“绿色繁荣”迈进,打造绿色生态航空都会。
枢纽地区先有磁极,后有容器。迪拜是一个典型,在机场周边发展免税购物、总部经济、转机医疗、技能培训等现代服务业,用多元生活和极致服务留住人,为空港经济圈带来90万的人口进驻。北部的大枢纽提供了集聚人的磁极,但也必须有容器,让人们可以待得住、住得下。
北部增长极要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坚持国际一流规划建设标准,科学布局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区,构建港、城、绿有机融合的精明增长城市格局;以航促服、以服引人,迈向以临空高能级消费、文旅、医养服务为节点、以宜居宜游、宜购宜养空间环境为基底的绿色、生态、智慧现代航空都市。
聚力一跃,天高海阔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北部腾飞的“续航动力”足不足,关键在于能不能整合更多高价值、高潜力的腹地资源,能不能将诸多单个优势叠加成更强的综合优势,形成更强的合力,推动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区域协同和相互赋能,重点在做好“港与港”“港与产”“港与城”“港与区”“港与湾”五组关系。
密切港与港的互联:放大国际空铁门户优势。
流量为王的时代,广州需要世界级枢纽,让畅连全球的航线和四通八达高铁线成为城市转动的内燃机,擎动城市奔涌向前。
一是拓展航空枢纽国际“朋友圈”。从新加坡等世界自贸港来看,航权开放对自贸港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与澳大利亚早在2016年签订协议,如今广州直飞澳大利亚每周航班量、客座率走在全国前列,但欧美直航航线量仍有待提升,如美国仅有3个直航点,而北上均超10个。广州可争取开放第七航权试点,大力开拓国际航线,进一步深耕东南亚市场,拓展欧美航线,开发非洲潜力市场,增加“一带一路”航点,不断巩固和强化国内外市场优势。
二是提高国际货运效率。凌晨的机场灯火通明,没有昼夜的分别,只有货运的繁华。白云国际机场应考虑增设货运专线,释放机场凌晨时段起降运力,推动货站提质扩容,强化提升航空运力、货源组织能力。同时,要创造更加便捷的通关环境,提供全天候一站式货物通关服务,搭建货站与海关一体化电子信息平台,简化申报流程,缩短货物申报和验放时间。对跨境电商、冷链货品等新兴产业制定快速验放流程,提高机场货运吸引能力。
三是完善多式联运网络。可以谋划在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之间打通空铁枢纽联运制度壁垒,并构建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广州国际港、花都港等货运港站联运体系,提升空—铁—水互联互通的水平,建立便捷通达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
提升港与产的互动:培育壮大枢纽经济引擎。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城市体系体现了和全球枢纽经济的联系。北部增长应如何临空一跃,推动广州北部地区从“交通枢纽”转向“经济枢纽”?
一是提升能级,建设临空型国际开放新平台。全国已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其中北京(顺义片区)、天津(机场片区)等五个自贸区为临空自贸平台,均争取了航空相关产业的开放与优惠政策。最近上海在紧邻浦东机场和上海东站附近也获批设立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在自贸区政策基础上,叠加了封闭区域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政策和商务服务功能,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广东现有的三大自贸区(南沙、前海、横琴)均为临海港型平台。下一步,广州应对标先进,积极争取临空型自贸型平台甚至国际开放新平台,争取向国际尤其是港澳、东盟开放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临空产业税收优惠、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等政策。
二是龙头带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产业园。应积极推动与周边重点平台互动,建设世界级飞机维修示范基地,培育智能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等产业环节,争取在高端传感器、核心工业软件等领域取得突破。继续孵化专精特新标杆企业,将本地先进技术、服务对外进行输出,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等领域深度合作,打造面向“一带一路”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从“产品输出”走向“技术输出”。
三是广货“广出”,构建综合性的“海陆空”供应链管理中心。应充分发挥航空优势,形成大型物流企业的集聚区,实现货仓、运转以及信息等方面的共享,逐步引入物联网,构建综合性的智慧物流园。推动北部地区由传统的物流中转站向产业组织和生产制造中心转型,建设供应链组织中心,搭建供应链信息中心,构建多式联运的供应链管理中心。
四是变“流”为“留”,开拓空铁都市新消费、新文旅、新服务产业功能。除了临空制造业,临空服务业也是重要的“流量”经济。据统计,每年约有10万外地旅客通过白云机场前往广州医院治疗。世界许多大型医疗中心都靠近机场,如乔治·布什洲际机场旁的德州医疗中心,迪拜机场4公里外的健康城等。因此,凭借广州顶级的全国医疗资源与北部优质的山水环境,在北部增长极可以打造顶级的国际医疗健康城。
要发展临空服务业,还可以结合白云国际机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做强北站免税消费、机场综合保税区建设,推动“广州北站—白云国际机场商圈”建设成为枢纽型国际特色商圈。还可以考虑引入国家华南植物园北部分园、广州动物园北部分园、航空航天科技馆等设施,打造大湾区的新型文旅基地。
增强港与城的互融:提升区域空间品质和服务配套。
城因港兴,港为城用。空港经济区的发展过去一直以“功能区”模式为主,而新时期航空都市的打造更关注各类人群需求和环境品质。
一是绿美融城,打造生态宜人的山水城体验地。北部“浅丘环抱、城水互绕”,是大湾区重要的生态踏板缓冲地带。重视蓝绿交融的生态本底,以“流溪河蓝脉+广清绿芯与帽峰山双屏”为核心,构建绿美融城的大美画卷。依托山前旅游大道、流溪河等核心文旅空间,共建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通过广州北部(融创项目等)与清远南部片区(长隆项目)文旅联动引流,打响冰雪旅游、森林动物品牌,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二是场景营城,打造高品质宜居宜业社区空间。应结合北部增长极就业与居住人口特征,重点打造优质社区场景和文化场景。做足社区空间品质硬实力,重点地区有针对性地布局高品质的生活服务设施,构建全年龄友好社区;提升社区文化品牌软实力,植入临空都市、产业街区、岭南文化等多元文化内涵,塑造各具特色的休闲宜居宜业社区,激发产业人才创新活力。
三是人才兴城,建设示范引领的国际人才社区。结合北部技能型产业人才需求,精准配置高品质公共服务,打造包容开放的国际化街区试点。引入优质教育设施,推动教育服务国际化,为高端人才抛出“橄榄枝”。
强化港与区的互补:凝聚合力共创发展动力。
一流的规划理念与方案也需要坚实的主体推进落实。
一是创新设立省参股、市主导的建设运营平台公司。借鉴大兴国际机场新航城模式,建议由省政府或省级部门统筹,联合省机场集团、广铁集团、广州市政府相关部门成立省级建设运营平台公司,重点统筹交通联运和产业平台资源导入。
二是合力聚力协同推进战略地区开发。由市主导、区参与,共同围绕空铁枢纽客流汇聚节点,在跨区交界地区的战略区域谋划核心平台,打造商务区、会展区、医疗城、科创谷等商务、旅游客流目的地,把客流变为客留;同时,围绕空铁枢纽货流物流干线,各主体在各自管辖区域内应同向发力,规划建设协同互补、特色鲜明的主题产业园,构建供应链、产业链一体良好的产业生态,形成主题鲜明、发展有机的产业走廊。
三是共同创新和运用相关政策,综合施策谋划新空间。结合机场周边空间特征创新并综合运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低效用地再开发、城中村改造等政策工具,由建设运营平台公司与市、区平台公司统筹推进战略地区和园区土地前期整备、机场周边城中村改造、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把城乡混杂面貌变为城市门面。
强化港与湾的互惠: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当今大都市区成为城市区域参与全球竞合的重要形式。北部增长极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
一是联动南沙,推动广州从“云山珠水”到“向海向空”发展。北部可抢抓《南沙方案》联动机遇,立足空铁枢纽,争取设立对接东盟、亚欧、印度洋等扇面的国际合作平台,推动重大战略协同共谋。对标南沙“1+1+10”重点产业政策体系,北部地区可积极争取复制南沙“双15%”的税收优惠政策,借鉴南沙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粤港澳合作等自贸区改革举措和创新经验。
二是协同港澳,建设成服务大湾区、联通国际的重要门户节点。应加快实现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目标,拓展大湾区境内外航空网络,加强轨道交通互联和一体化运营。同时,推动制度机制软联通,建设内地与港澳规则相互衔接的示范基地,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跨境流动政策创新。推动科创公服畅联通,深化拓展北部增长极与港澳在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合作。
三是辐射周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广清一体化,带动粤北共同富裕。总体来看,粤北地区整体资源配置强度还不够,尤其是在国家级资源倾斜上乏善可陈。要通过北部增长极构建,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东广清接合片区建设,探索“前研发,后生产”的先进制造业协同模式,将研发会展、商务等功能集中布局在北部增长极地区,并利用物流优势统筹整合粤北地区制造业、农产品等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以世界眼光起笔,以时代标杆落笔。
今天的广州北部,极点雏形已经显现。广州北部正以“二次创业”的奋斗姿态,扛起北部增长极“新任务”,抢占现代化产业“新赛道”,重塑航空枢纽“新形象”,绘就产城融合发展“新画卷”,铸就国际开放新平台,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