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广州分站 > 最新动态

勇立潮头敢争先 乘风破浪正当时——广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走向纵深五年纪实

2024年02月28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踏着春天的脚步出发,连日来,在穗全国人大代表开展集中视察活动,在赴京参加全国两会前,率先走进横琴、前海、南沙、中新广州知识城等粤港澳合作平台载体,感受粤港澳大湾区的澎湃活力。

  5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提速,广州被定位为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时强调,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寄望广州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

  关键时刻,把脉定向。殷殷嘱托,化作磅礴力量,为广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开启了广州抓紧做实大湾区建设大机遇大文章,持续以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的新征程。

广州一江两岸风景。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 摄

  奋进五载 大湾区建设万象新

  在这个被称作史上最火的春运中,春运带来的“加速度”,让人们见证了大湾区焕发的强劲活力。

  科学家在这里奔走相聚。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开始前,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从香港出发,到广州南沙与合作方洽谈共同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合作事宜,再马不停蹄地驱车前往深圳参加大会。在这背后,有中国最繁忙的高铁线路之一广深港高铁,有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等公路通道,连接起粤港澳大湾区最繁华的都市群。尤其是广深港高铁,2023年全面恢复后,每天42.5对列车穿行于广州深圳东莞和香港等地,催旺大湾区经济腾飞。

  奋斗者在这里勇敢追梦。春节前,汕头人林先生早早买好了从汕头南站始发的高铁票,不到2小时就能到广州。曾经,广深与潮汕地区之间依靠一条厦深铁路连接,时速只有250公里,全程差不多要4小时。如今广汕、汕汕两条高铁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搭建起一条“快速路”,广州都市圈牵手汕潮揭都市圈,共同迈入“350时代”。

  随着《南沙方案》加快实施,广州白云站、广汕汕高铁等一批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成投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本科招生,中新知识城、南沙科学城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挂牌运营……大湾区建设展现出新气象。  

  五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惊鸿一瞥,却给广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非同寻常、浓墨重彩的一页。

  五年来,广州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稳步推进,先后挂牌成立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落地实施“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2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航空轮胎大科学装置项目竣工,布局建设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占全省一半。

  五年来,穗港澳产业协同更加紧密。广州先后获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服务业扩大开放等系列先行先试试点。广交会四期展馆正式投入使用,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建成投用,广州期货交易所挂牌运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保险服务中心加快筹建,大湾区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签约项目21个、金额超过2000亿元。

  五年来,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速形成。深入实施“五乐(乐游、乐学、乐业、乐创、乐居)计划”,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55个,累计落户港澳台创业项目2100多个,吸引来穗就业创业港澳青年2900多人。在全省率先实施“大湾区职场导师计划”,聘任36名港澳籍职场导师。全市开设85个港澳子弟班,缔结穗港澳姊妹学校387对,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和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正式开学。

  五年来,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有序推进。广州加强与横琴、前海战略互动,出台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行动方案。加强与港澳交流合作,率先实现穗港跨境移动支付“一码通行”,试点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等政策创新,深化广深“双城联动”,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在两地互设基地。

  “我们要抓紧做实大湾区建设的大机遇、大文章,以推动南沙开发开放为重点,纵深推进《南沙方案》落地落实,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对标国际自贸港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积极探索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新路径,以开放倒逼改革,在科技成果转化、跨境要素流动等领域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广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市大湾区办主任李海洲说。

五年来,广州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稳步推进,广州国际生物岛通过布局众多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孵化生力军企业。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摄

  平台牵引 粤港澳合作步步高

  横琴、前海、南沙、河套,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是服务港澳、拓展港澳发展空间、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载体。

  五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多项重磅政策文件,着眼全局做好顶层设计,念兹在兹的,就有南沙的开放发展。

  随着《南沙方案》的印发,南沙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广州已出台贯彻落实《南沙方案》的实施方案和12项重大政策、252项重大事项和60项重大项目3张清单,形成推进《南沙方案》落实落地的施工图、责任书、时间表。

  今年年初,国家出台支持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广州明确要积极参与制定并推动实施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技术标准,建设大湾区无人体系产业孵化基地,推动设立省级实体化运作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

  既是重大平台,更要引领示范。广州主动将南沙放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思考谋划,争取南沙总体发展规划早日获批,推动制订南沙金融改革开放方案。深化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对标自贸港实施更多制度型开放。集中力量建设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等3个先行启动区,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

  在平台的规划发展和建设中,广州注重通过提升平台承载力,增强平台辐射力带动全域发展,因此更盼望打造“更多的南沙”。在《规划纲要》的谋划中,中新广州知识城要打造成大湾区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走进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湾顶”的中新广州知识城,以“知识”命名,自诞生之初,就将“创新”二字刻进了基因。如今,这片232平方公里的土地,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正成为日渐活跃于国际舞台的“知识中心”。

  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是知识城产业战略布局的重要引擎。走进知识城北部的国际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百济神州、诺诚健华、恒瑞医药、康方生物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在园区内盖起连片厂房,世界知名实验室、研发平台在7.98平方公里的园区内错落铺展,目前,该园区已引进40多个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项目,形成强大“朋友圈”,高端生物医药制造企业的集聚效应正在显现,也吸引着更多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科创企业加速聚集。

  “效率高、速度快,服务好!”在广东恒瑞医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希和眼中,中新广州知识城一流的政策和营商环境,让企业受益颇多。他介绍,恒瑞医药广州知识城产业化基地项目从2021年封顶到2022年12月开始投产,建设和投入使用的时间快到“罕见”。“中新国际知识城‘信任筹建’的政策,非常实用,部分重点项目通过开发区审议后,可以允许企业在项目开工的同时申办手续,加快了企业建设进度。知识城开发办在项目建设过程协调各部门比如用电、用水、报批、验收各环节给予全流程的支持。”刘希和表示。

  不断提升的创新策源能力、正在形成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要素更为集中、链条更为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纷至沓来的全球科创人才,让中新广州知识城“三集群两高地”建设加速推进,筹建产业项目154个,预计达产产值5942亿元。

  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巨变,有效带动了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不断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推动区域科创合作的重要引擎。

  在粤港澳全面合作不断走深走实的背景下,中新广州知识城与香港、澳门等地区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知识城通过建设创新载体、搭建合作平台、开展人才交流等举措,加强了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特别是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印发《关于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的行动方案》后,中新广州知识城全力支持两个合作区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在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推进知识产权综合改革等方面推进与横琴、前海的科技协同创新,携手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穗港澳协同合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软”“硬”联通 市场一体化再提速

  这个春节,穗港澳人流往来格外密切,北上与南下的“双向奔赴”,造就了大湾区的独特年味。

  春节前夕,不少港澳同胞选择到广州一德路、万菱广场置办年货。在这里,以一德路海味街为原点辐射,形形色色的批发市场驰名粤港澳,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年味。甚至有人说,如果乡愁有味道,那一定是“大湾区的一德路”。

  春节期间,火的不仅是港珠澳大桥、深港口岸,作为大湾区新通道,连接起广州中心城区和香港的客运码头——琶洲港澳客运码头,同样迎来了春运首秀,越来越多国内外旅客选择从这里出入境。1月底,一艘载有209名旅客的临时包船“金珠湖”号缓缓驶出琶洲港澳客运码头,前往香港中国客运码头,随后搭乘邮轮前往三亚。据悉,春节假期期间,选择从琶洲港澳客运码头出入境的旅客破6000人次,2月14日出入境旅客达898人次,创下近期单日新高。

  人流、物流、资金流奔流不息,粤港澳大湾区日益交融的新气象,得益于五年来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显著提升。五年来,广州深入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软联通”,率先实施两批72项与港澳规则衔接事项清单,出台57项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全国首位大湾区律师在穗正式执业,在内地城市中率先制定支持港澳机构独立办展工作指引,出台全国首个RCEP跨境电商专项政策,全面推行采用简化版香港公证文书,优化升级商事登记“跨境通”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T3航站楼基础工程完工,旅客吞吐量连续4年全国第一;琶洲港澳客运码头投入运营、开辟跨境水上新通道,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南沙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等投入使用,广州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居全球前列;广州白云站建成投用,广深港高铁、南沙港铁路、穗深城际、广清城际一期等建成开通。

  正是聚焦这些痛点堵点加力突破,让“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这里也正日益成为全球最有前景的增长极之一。正如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所言,“面对挑战,我们靠的就是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用改革的办法,从小切口入手,实现大变化。”他透露,接下来,深圳的“一签多行”正探讨重开,广州也有望实施这一政策,让口岸通关效率再上一层楼。

  而当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南沙方案》、广州期货交易所、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南沙放宽市场准入15条等一批重大政策、改革举措、开放平台相继落地,也必将为广州带来新一轮改革开放红利。

  对广州而言,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走过砥砺奋进的5年,面向未来,我们要再加力、再深耕——聚焦重大平台示范引领建设,纵深推进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推动南沙制度型开放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聚焦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携手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促进创新要素更顺畅地跨境流动;聚焦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携手港澳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释放消费潜力;聚焦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率先实现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拓展,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聚焦民生领域深度融合,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聚焦拓展经济纵深联系,全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纵深推进新时期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力大湾区加快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五年以来成果累累

  科创合作——

  向港澳有序开放在穗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广州超算中心打通全国首个将超级算力直达香港的网络专线,已服务港澳地区用户近300家。推出大湾区首个综合性人才政策“广聚英才计划”、首个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地细则。“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多年位居第二,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八。

  产业协同——

  广药集团澳门青洲工厂实现试生产,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穗港科技合作园、穗澳创新园等重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穗港澳产业合作持续深化。

  环境优化——

  加强港澳生活保障,揭牌成立港澳居民(广州)健康服务中心,切实解决港澳居民在穗参保等问题,港澳居民在穗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4万人次。携手港澳共建人文湾区,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岭南文化中心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开展海丝博览会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区域协调——

  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加快建设。深入推动广清一体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人才城乡自由流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有序推进。推进建设广州都市圈,强化与东莞、中山、珠海、湛江等城市合作。

  (记者 申卉 贾政 李波 苏俊杰 陈忧子 杨耀烨)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