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8日 来源:佛山日报
格兰仕车间。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周春 摄
主持人语: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自2017年3月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连续八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的每一次“新表述”,对于持续、全面、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日,佛山市委党校开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研讨班,组织佛山相关干部,聚焦湾区建设、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改革、新型工业化等领域进行培训,本期圆桌论坛五位嘉宾分享了各自的学习心得。
主持人:刘蓉
本期嘉宾
陈家林 中国人民银行佛山市分行科员
孙勇 市农业农村局政策研究科四级主任科员
陶流洋 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科副科长
赵隽清 市自然资源局总体规划科四级主任科员
李伟军 市委党校教务一处教师
陈家林:加快推动深圳科创赋能佛山制造
2023年,佛山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佛山市委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对发展瓶颈,需推动产业科技融合。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若能推动深圳科创赋能佛山制造,将有效促进两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更好推动佛山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深圳科创赋能佛山制造,目前还面临着佛山内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数量与结构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金融对制造业支持力度有限等问题,外部与深圳的基础设施连通水平也有待加强。针对以上问题,为了佛山更好对接深圳创新资源,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从顶层设计上谋划佛山与深圳的对接合作。建立深佛常态化可持续的合作机制,选定部分区域、产业和领域作为合作重点,明确各自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深圳所需、佛山所能的基础上先行先试,探索建设线上线下资源对接渠道。
二是推动佛山产业和企业切入深圳产业链。政府牵头推动、重点产业链“链主”牵头,组建佛山制造+深圳创新专题研究智库,充分发挥佛山现有科创平台资源集聚和链接作用,有重点、持续性、高强度地扶持一批科创平台建设。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强与深中通道的对接,加快中山东部外环高速二期(北延线)的建设,继续完善广佛核心区之间快速通道、加强佛山新机场高速公路集疏运通道规划,加快《佛山港总体规划(修订)》报批相关工作。
四是积极承接深圳溢出科创人才。建立人才需求与供应信息共享对接机制,政府牵头建立人才合作平台,推动两地科研机构、企业、科创团队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优化人才政策,探索人才互认互用机制,开展人才培训计划和人才交流活动,为佛山和深圳的企业和人才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五是强化金融支撑。持续加大政策工具支持力度,优化信贷结构,优化内部定价机制。加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的数字化建设,依托本地产业特色,规划和建设供应链金融特色园区。此外,优化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完善融资担保基金体系。
六是对标深圳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对标深圳等国家级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持续迭代更新“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
孙勇:依托粤港澳大湾区 佛山临空腾飞正当时
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是佛山发展临空经济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的有力支撑,将带动佛山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临空腾飞。
当前,佛山把握新机场发展机遇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与不足。例如新机场建设的各类规划统筹和资源配套不足、佛山发展临空经济的产业基础偏薄弱、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对滞后等。佛山要如何借势新机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四点:
第一,强化统筹,健全体制机制,优化临空发展环境。一是完善临空经济区管理体制机制。要尽快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益,规范市场行为,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二是建立健全与上级部门、肇庆市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三是尽快明确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主导模式。采取市区共建共管共享方式,共同推进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第二,立足实际,科学合理论证,全面完善规划方案。一是明确全域临空经济发展方向。谋划建设临空经济区,大力发展复合型经济。二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临空经济发展体系,积极创建全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三是统筹顶层设计有效推动临空经济协调发展,全面谋划推进周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与机场对接。
第三,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互融互通发展。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广州南沙至新机场高速、佛肇云高速、清远至高明高速等高速公路项目规划建设,推动广湛高铁、深南高铁、珠肇高铁、肇顺南城际、佛山地铁2号线二期等多重高端交通资源集聚,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第四,合理布局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一是吸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聚。前瞻性布局临空高关联性的高端制造业和特色服务业,推进佛山临空经济区智造产业园先行区等载体平台建设。二是积极承接深圳高端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与成果转化,探索对接港澳高校优质新材料创新研发资源。三是依托机场周边的生态资源与农业基础,聚焦高端民宿和露营基地、乡村振兴旅游等特色领域打造旅游产业集群。
陶流洋:唱响广佛双城记,打造同城升级版
广佛同城是区域城市合作的典范,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科技和产业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着堵点瓶颈和短板弱项。一是同城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广佛同城合作机制只是两市层面,缺乏高层次机构介入,纵深推进深层次改革受限,亟须探索建立更加常态化和更具约束力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同城化合作欠缺高层次平台载体。两市已围绕广州南站等重点交界地区谋划共建广佛全域同城化高质量发展合作区,但目前只是两市层面的合作平台,缺乏相关政策支撑。三是同城化内生动力还需进一步激活,在合力集聚国际高端要素方面有待加强,在承载国家、省重大战略使命方面作用不突出。四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还有短板,存在着堵点、断头路、瓶颈路等问题。
近年来,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统一大市场等方面进行了大力探索,成效突出,学习相关省市经验做法,现提出打造广佛同城升级版的建议。
一是积极争取构建省级统筹协调机制。建议争取在省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广佛融合发展专项小组。专项小组负责审定事关先导区建设全局的重大政策文件、规划计划、工作部署、活动方案,协调解决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是谋划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合作平台。建设广佛全域同城化高质量发展合作区,争取成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区域发展平台;合作区成立理事会,负责协调推进合作区重要发展规划、改革事项、政策实施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在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深化合作。
三是积极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机制软联通。积极探索建立统一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探索建立规划联审互通机制。提升高铁枢纽服务能级,加强轨道网络互联互通,着力打通“断头路”和拓宽“瓶颈路”,积极缓解跨市交通拥堵。
四是加快推动产业和科技协同发展。发挥广佛互补优势,推动形成“广州创新大脑+佛山转化中心”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共同培育壮大科技创新载体,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两市携手开展产业融合发展招商、产业集群互补招商。合力布局一批国际优质创新平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
五是构建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博物馆、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共建共享,鼓励开展多层次多模式合作办学办医,支持三级医院异地设置分支机构。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同待遇”。加强区域环境风险防控,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协同保护治理,全面修复河湖生态。
以智能装备院为首的“1+2+N”生态圈已建立了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资料图
赵隽清:推动佛山市国际人才社区建设
人才是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当前,佛山既要强化“以产业聚人才”的优势,还要弥补“以人才聚产业”的不足,尤其要吸引具备国际化视野、知识、技术的国际人才,为佛山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国内包括北京、深圳等不少城市已探索构建与国际人才需求相匹配的区域,吸引国际人才聚集。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佛山可借鉴深圳市经验,在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时注重服务质量和文化融合,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制定具体的建设标准和分类指导原则,采用试点先行的方式,选择具有产业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区域进行试点建设,逐步调整和完善建设方案,最终实现推广。
构建有特色的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导则
一是以国际人才需求为基础。基于赋能佛山制造的需求,佛山的国际人才主要是指赋能产业、融通中西的人才,以上人才的共性需求主要表现为,偏好租赁住房,重视私密性空间,期望国际化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多元化社区文化设施和交流氛围等。差异化需求主要表现为,融通中西的人才更需要国际化的中介、金融、企业一体化服务和氛围,赋能产业的人才更需要多种非正式的互动交流、创新空间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等。
二是基于人才需求确立建设理念。基于国际人才需求分析,初步构建“1+9+2”的核心内容体系,即一个中心、九大场景、两大试点。以国际人才需求为“一个中心”,实现国际化生活氛围。打造宜居社区、邻里交往、教育文化、创新事业、医疗健康、交通网络、生态低碳、服务配套、管理治理“九大场景”,在九大场景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引导规划建设。
积极打造佛山市国际人才社区试点
一是将佛山新城打造成为注重高端、一流的国际交往和服务环境的国际人才社区。佛山新城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区,也是三龙湾参与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应充分发挥国际人才集聚、中外文化交汇的优势,努力打造为国际高端一流人才的服务示范区。
二是将三山新城打造成为注重粤港澳人才的宜居休闲和科研创新环境的国际人才社区。三山新城湾区人才社区位于湾区链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枢纽地带,对外依托广州南站互通港澳连接世界,对内集聚粤港澳大湾区九大核心城市赋能,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的优势,构筑粤港澳高精尖人才的创新创业示范区。
做好国际人才社区经验总结
一是有序开展国际社区建设点筛选。筛选市内符合国际人才需求的潜力区域,全面评估区域产业布局、资源禀赋、发展现状等,优选国际社区建设点,划定核心建设区域重点打造,待建设成熟后逐步扩大范围。
二是建立多方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以规划、住房、招商等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统筹需求、空间、能力三要素,明确投资、预选址、用地指标等条件,明确年度空间项目计划,落实责任主体部门。推行试点作为国际人才社区的典范区域,促使国际人才社区实践探索早见成效。
李伟军:佛山,要向深圳学什么?
近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研讨班赴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开展培训。在广东,佛山的知名度不亚于深圳,但综合看,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佛山进步空间较大、追赶压力日重。立足自身优势,佛山要树立看齐争先意识,以向深圳取经学习强化发展自信心。
一是取深圳的“创新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在内的创新生态体系,为深圳全社会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佛山是制造业大市。多年实践证明,作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佛山的传统制造业要转型、要升级,创新是必经之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质生产力正迅速转化为磅礴动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时刻刷新认知的时代大背景下,创新是通往美好明天的正道出路。佛山别无选择,必须将创新种子深植社会肌体,在整个社会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将改革和创新作为破解一切难题的关键,万不可因僵化教条、因循守旧与发达地市再度拉开距离,错过站在风口、畅游蓝海的时机。
二是取深圳的“人才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这句话镌刻在深圳人才公园的一块大型石碑上。“来了就是深圳人”“‘深’爱人才,‘圳’等你来”由口号宣言进化为社会共识。各行各业的人才齐心协力筑起深圳“高原”,国际顶尖人才又在“高原”上树起深圳“高峰”。近年来,各地轮番上演抢人大战。佛山在省内宜居宜业的高性价比,在吸引人才方面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广深的虹吸效应。壮大佛山制造业,离不开建强技能人才队伍。佛山要在人才工作上找到突破口,通过引用育留整套人才政策措施,着力化解“用工荒”“技工荒”问题,改善技能人才无法匹配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现状。此外,分工社会下人才的专业化特征显著,启示佛山要充分调动起各领域人才的积极性,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是取深圳的“干事经”。深圳干部在观念和行动上的问题导向、敢闯敢干、追求效率和效益,让人印象深刻。佛山是一座务实的城市,这是在佛山生活工作的人的共同感受。务实的精神体现在佛山干部身上,就是脚踏实地、勤劳肯干、一丝不苟。在浮躁的社会气氛下,佛山干部的务实难能可贵。可另一方面,佛山干部要警惕“务实”异变为“务忙”,“实干”异化为“杂干”,要坚决杜绝和治理“为了做而做”的“形式主义”,坚决防范陷入无方向、无计划、无创新、无效果的事务中心主义泥淖中。
四是取深圳的“远见经”。今日之深圳的密码都藏在了深圳之昨日。在发展进入瓶颈期的不同历史阶段,深圳始终能保持高度的危机意识和前瞻意识,以超前的战略眼光锚定未来、布局当下。对于深圳,既有生逢盛世的偶然,也有自主自为的必然。“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将来,佛山能否在一众城市中脱颖而出,取决于今日的远见。这就需要佛山强化系统思维,综合考虑本土与周边情况、科技发展、产业前景、国家战略、世界局势、人类社会走向等多个因素,以“敢为天下先”的无惧无畏大踏步前进、前进、再前进。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